降温20℃!寒潮来袭,老年人注意做好这6点,全面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健康   2025-01-25 12:15   山东  

与前几天四九天里的全国温度偏高相比,近几天的大寒潮已经为多地带来了大降温和下雪的天气,很多地区相比前几日,降温幅度已经达到了20℃以上,李药师所在的山东地区,多地的最低气温也都降到了-10℃以下,在这样的极寒天气条件下,又加上春节期间的忙碌辛劳,对于老年人的心脑健康来说,又是一大考验。

每年冬季寒潮期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激增30%-50%,其中老年患者占比高达70%。低温引发的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上升、交感神经亢进等机制,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成倍增加。

本文结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3)》和全球顶级医学期刊研究数据,提炼出老年人寒潮下防护心脑血管安全的六大科学策略。


寒潮如何“引爆”心脑血管危机?


寒潮对于血压的影响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寒冷会刺激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也会随之飙升。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平均升高1.3 mmHg,舒张压升高0.6 mmHg。  

哈尔滨一项10年队列研究(n=5,000)发现,冬季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6:00-10:00)比夏季高22/10 mmHg,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3倍。 

寒潮天气下带来的血液黏稠度的升高也不容忽视。低温下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15%-20%,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加。北京阜外医院数据显示,冬季老年人群D-二聚体阳性率(血栓标志物)达48%,夏季仅28%。再加上老年人渴觉迟钝,冬季日均饮水量减少30%,血液浓缩也会导致脑梗风险上升。  

寒冷天气也会导致动脉硬化斑块“脆化”,血管壁脂质斑块在温度骤变时易发生热胀冷缩,表面纤维帽破裂风险会增加。研究显示,冬季猝死患者斑块破裂率比夏季高60%。  

如何在寒潮下,尽量减少老年朋友的心脑血管风险,今天给大家以下6个科学建议。


1. 主动做好防寒保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保持室温18-22℃,湿度40%-60%。协和医院研究表明,室温低于16℃时,老年人夜间血压波动幅度可达30 mmHg。 一般说来,使用地暖以及暖气优于空调,能够有效避免热空气直吹导致的黏膜干燥。  

在着装保暖方面,推荐“三层保暖法”,内穿贴身速干层、中间保暖层(例如羊毛衫)、外层防风层(如羽绒羽绒服等)。同时也要注意重点部位的防护,头颈部散热占全身30%,戴帽可使脑血流量波动减少50%;围巾、帽子、加绒鞋垫等,都能够有效的改善头颈部以及足部的保暖。

为了减少室内外温差的过度影响,建议老年人在晨起后床边静坐5分钟,穿戴完毕再下床。 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10℃以上,在进出室内外前,可以在过渡区(如楼道)停留3分钟,避免大温差的寒冷冲击。  


2. 做好血压监测控制


冬季更应该注意做好血压的检测和控制,晨起后1小时内(6:00-8:00):血压晨峰时段,70%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于此,因此,建议居家测量血压时,尽量选择这个时间段监测血压。另外,如果想要评估服用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可以在服药后2小时测定血压,同时要注意避免猛然起身引发的直立性低血压风险。  

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或动态血压监测(ABPM)日间均值≥130/80 mmHg,需及时调整用药,进一步加强血压控制。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卒中风险增加25%,也要注意调整用药方案或服药时间,以更好的控制好夜间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风险。  


3. 健康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


对于没有肾功能问题,水摄入量不需要控制的老年朋友,每日饮水1.5-2 L,分多次饮用,水温40℃最佳。建议晨起300 ml温水(降低血液黏度)+ 睡前200 ml文水(预防夜间脱水)。  

在其他饮食方面,建议每日摄入ω-3脂肪酸(三文鱼100g或核桃30g),可使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8%。另外,增加膳食纤维(燕麦、魔芋),每增加10g/d,脑梗风险降低7%。  


4. 加强运动锻炼


冬季寒潮天气下的运动锻炼,一定要必看避开血压容易出现高峰的“魔鬼时段”(6:00-10:00及18:00-20:00),一般可以结合自身的血压波动规律选择午后(14:00-16:00)运动。  

运动强度方面,老年人运动锻炼的目标心率=(170-年龄)次/分,可以佩戴心率带实时监测。 对于不适合剧烈运动的老年人,推荐“间歇步行”:快走3分钟(步速100步/分)+ 慢走2分钟,循环5组,每周至少5次。  

在室外极寒天气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室内运动替代室外运动,如每日练习24式简化太极拳,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血管弹性。 在室内也可以进行一些抗阻运动,能够重点锻炼下肢肌群(深蹲、腿弯举),预防跌倒。  


5. 注意相关症状,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心梗来临时,会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胸骨后压榨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伴冷汗、恶心。 而脑卒中问题,则可以FAST原则来判断和处理——即出现面部歪斜(Face)、手臂无力(Arm)、言语不清(Speech),应该在120分钟内得到救治处理(Time)。  

建议有高风险心梗脑卒中风险的老年人,应该家中常备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急救药剂,硝酸甘油可以舌下含服迅速缓解心绞痛,而阿司匹林在急性心梗发作时,迅速嚼服300mg,能够减少血栓风险。


6. 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


过年期间,特别是过年前的阶段,很多老年朋友都要“忙年”,然而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躁的不良情绪。长期体力或脑力超负荷会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研究表明,每周体力劳动超过55小时的老年人,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3%。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使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40%,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应该注意平和心态,将家务、社交等活动拆分为每次不超过30分钟的短时段,间隔10分钟休息(如闭目深呼吸)。  

可以每日进行15分钟正念练习,可使皮质醇水平降低20%(《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2)。 尽量保持良好的睡眠,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深睡眠时间<1.5小时者,清晨血压波动风险增加2倍。  

在突然来袭的寒潮天气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老年人过冬是一场需要精密策划的“生命保卫战”。通过科学保暖、精准监测、血液管理、合理运动、应急准备和心理调适六重防线,可以大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3)》  

2. Brook RD, et al. Extrem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2022.  

3. Stewart S, et al. Winter Peaking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Eur Heart J*. 2021.  

4.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老年人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专家共识. 2023.  



科普谈健
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副主任药师,知名健康科普作者,从事健康科普多年,全网粉丝超过160 万,书籍《药物的模样》作者,参与编写书籍《小药片有大学问》,网信办网络文明合作伙伴,与大家一起分享健康知识,精彩人生,健康相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