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你留下的荫凉里
——三棵树的联想
作者:市救助管理站 栾轶敏
《诗经·召南》中《甘棠》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这首诗一咏三叹,赞叹甘棠树茂密又高大,怀念召公曾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民声,调节纠纷,审判断案。由此发出“不要砍伐”的呼唤。成语“甘棠遗爱”由此而来,用来颂扬被百姓念念不忘的好官。
晚清名臣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广植柳树。不出几年工夫,凡湘军所到之处种下的柳树,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因此收获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之美誉。如今在甘肃平凉的柳湖公园还有不少左公遗泽。
上世纪60年代,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抗争,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亲手种下一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这棵树逐渐绿树成荫,亭亭如盖,人们亲切地称它“焦桐”。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种下的泡桐,不仅改变了兰考的自然面貌,也成了当地人致富的源泉,成就了兰考今天的经济发展。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在甘棠树、左公柳、焦桐树的枝蔓摇曳中,召公、左公、焦裕禄等人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故事代代相传。穿越时空,鉴往知来,启迪着我们见贤思齐,不忘宗旨,再写新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树牢正确政绩观,永葆初心为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方向正确、久久为功,功不唐捐,时间自然会给出公平的答案。战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东晋谢安在扬州江都治水筑埭,苏轼疏浚西湖筑成“苏堤”,至今仍发挥着实用价值,并被当地人感念至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潜心干事者,只问自己为百姓做过什么,为后代能留下什么,甘于做“种树者”让后人“乘凉”。想方设法多种些树,多为百姓办些实事,为后人留下荫凉。“富美全靠木麻黄,幸福不忘谷文昌”说的正是谷文昌带领东山群众坚持种树,使风沙肆掠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
不忘初心,汲取力量。种树留下的不仅是绿树成荫,还有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左公柳是长在西北人民心中的树,焦桐是长在兰考百姓心中的树,木麻黄是长在东山人民心里的树,它们是泽被后人的精神之树。令人惊喜的是,因左宗棠在西北不遗余力播撒建设的种子,百年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爱绿、护绿深入人心。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历久弥新,如同一团不熄的火焰,照亮无数人前行的路。
善用“大树头”,开出善治“花”。封建时期的召公当年就在甘棠树下听百姓诉讼,为他们进行审判断案,排解纠纷。今天,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大树头”,承载着乡愁记忆,汇聚着家长里短,是居民休闲乘凉的好去处,还是开展文体活动、政策理论宣讲的好场所,更是议事听民意、调解得民心、接访解民忧的重要阵地,形成推动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植树造林,风尚渐成,久久为功,待绿树如茵,凉意沁人。种树,种树,把绿色种在大地上,也把希望“种”进百姓的心间。为政之心,但求国富民安;为官之德,应为廉洁干事;为人之计,当是实干笃行。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善于“读”树、“学”树、讲“树”和“用”树。
来源:穗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