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在春节期间,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也会有所增加。
春节聚餐时,人们往往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暴饮暴食。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红烧肉、烤鸭、海鲜等,会加重肠道负担。而且,春节期间各类糕点、糖果等甜食也不少,过量食用这些高糖食物,同样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使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增加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
春节餐桌上,食物种类丰富,但如果搭配不合理,也容易引发问题。比如,吃了过多油腻食物后,又喝大量冷饮,冷热交替会刺激肠道。或者在食用较多肉类等高蛋白食物时,蔬菜摄入不足,膳食纤维缺乏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引发便秘等问题,进而可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酒精对肠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会破坏肠道的屏障功能。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例如,聚餐时,几杯白酒下肚后,就开始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很可能是酒精对肠道造成了不良影响。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庭聚会等活动频繁,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情绪也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兴奋、激动、焦虑等情绪变化,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周围,程度因人而异。通常在进食后腹痛加剧;而当排便或排气后,肠道内压力有所减轻,疼痛症状会得到缓解。
一般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3 - 5次甚至更多,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腹泻常常在早晨或进食后发作,部分患者还可能在夜间因腹痛而醒来排便。
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症状。便秘时,患者会感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有时需要很用力才能排出。在春节期间,由于活动量相对减少,再加上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便秘的情况可能会更加明显。
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如果在春节期间出现了疑似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来源:永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