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备战奥运会高原冬训负荷结构及其训练效果

学术   2024-11-08 19:30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24年 第8期 

我国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备战奥运会高原冬训负荷结构及其训练效果

黄文仪1   高欢2*   张昊楠3   高炳宏4,5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2. 嘉兴大学;
 3. 青岛黄海学院;
 4. 上海体育大学;
 5. 澳门理工大学
摘 要目的深入分析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组8周高原训练的训练负荷结构特点和训练效果。方法以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组8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全程记录高原训练负荷安排,分别在赴高原训练前1周、下高原训练结束后1周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和测功仪2 000 m、6 000 m、8×250 m全力完成成绩,采集血样分析机能状态变化。结果1)按训练时长统计,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水上训练占63.5%,测功仪训练占9.8%,力量训练占15.4%,跑步占11.3%;高原训练过程中,每周安排3次力量耐力训练。2)按训练距离统计,共完成水上训练882 km,测功仪训练256 km,跑步训练214 km。水上训练加测功仪总训练距离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和大强度训练占比分别为72.8%、23.6%和3.6%。3)8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O2peak显著提高[(4.42±0.34)L/min vs (4.64±0.17)L/min,P<0.05],提高幅度为4.92%;O2peak功率显著改善,提升了3.43%(P<0.05);4 mmol/L血乳酸对应的功率显著升高,增幅为12.08% [(186.77±11.47)W vs (209.34±21.36)W,P<0.05];全力完成测功仪2 000 m、6 000 m的成绩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40%和2.69%(07:20.8±00:06.4 vs 07:14.0±00:06.7,P<0.05;23:19.7±00:27.9 vs 22:42.1±00:13.9,P<0.01);全力完成测功仪8×250 m的平均成绩显著改善,提升了1.3%[(52.77±0.84)s vs (51.71±0.67)s,P<0.01]。4)8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显著增长(P<0.05),循环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升高幅度分别为14.26%和12.99%;铁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下降幅度为5.04%;睾酮和皮质醇水平未发生显著改变。结论8周高原冬训中,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总距离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和大强度训练占比与典型的极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别,整体训练负荷安排呈类金字塔的极化训练模式。该负荷模式下的8周高原训练后,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乳酸无氧阈功率、长距离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专项能力均得到提高。从机能状态监测指标上看,运动员的循环血氧运输能力得到改善,且未对机体造成严重的疲劳积累。
关键词 高原训练;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训练效果

赛艇是奥运会传统基础大项。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赛艇比赛共设14个小项,14枚金牌,其中,男子、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各1枚金牌。赛艇比赛距离为2 000 m,启航阶段每桨功率达800~1 200 W,平均每桨功率达450~550 W,且要持续约5.5~8.0 min(Mäestu et al.,2005;Steinacker et al.,1998)。比赛过程中,运动员84%~87%的能量供给来源于有氧代谢系统,13%~16%来源于无氧代谢系统(de Campos et al.,2009;Pripstein et al.,1999;Russell et al.,1998);其中无氧供能中,7%来源于磷酸原系统,6%来源于糖酵解系统(de Campos et al.,2009)。多项针对奥运会夺得奖牌的运动员个案研究显示,世界级优秀男子公开级选手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多在5.5~7.0 L/min,相对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 per kilogram of body mass,V̇O2peak/kg)多在70 mL/(kg·min)以上(Bourgois et al.,2014;Godfrey et al.,2005;Mikulic et al.,2018)。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得公开级男子双人双桨金牌的2名运动员V̇O2peak/kg高达76.24 mL/(kg·min)(Mikulic et al.,2018)。一项针对获得过奥运会前4名的优秀男子公开赛艇运动员的15年跟踪研究显示,27~30岁成绩处于巅峰时期的运动员V̇O2peak/kg保持在70 mL/(kg·min)以上,4 mmol/L血乳酸浓度对应的功率(power at blood lactate of 4 mmol/L,PBLa4)为396 W,峰值血乳酸浓度(peak blood lactate,BLapeak)可达到17.8 mmol/L(Bourgois et al.,2014)。
上述分析提示,赛艇比赛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均有较高要求。比赛过程中,需动员全身70%的肌群协调发力作用于桨叶推动船艇前进(Steinacker et al.,1998),且需维持5 min以上的高功率输出,运动员大多选择在终点前250 m冲刺,对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和划桨技术亦有较高要求。为发展各方面能力,大负荷的训练必不可少。从目前以备战奥运会、世锦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来看,精英赛艇运动员每周训练14课次,每周训练时长达24 h;其中,70%以上的训练内容为血乳酸浓度(blood lactate, BLa)低于2 mmol/L的低强度有氧训练,赛季准备期的训练负荷多呈极化模式,同时,除水上训练外的非专项训练,如跑步、自行车、拉伸和力量训练等,每周3~4次,约占总课次数的30%(Bourgois et al.,2014;Lacour et al.,2009;Tran et al.,2015)。
高原训练在中长跑、自行车、游泳等体能占主导的耐力型项目中被广泛采用,一些运动员借助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能力,取得了优异成绩(高欢 等,2018;马国强 等,2013;Pugliese et al.,2014)。合理的高原训练安排,可增加循环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总血红蛋白质量(Gore et al.,2013;Wehrlin et al.,2016),促进骨骼肌毛细血管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Jacobs et al.,2016;Lemieux et al.,2021),改善骨骼肌微循环功能(Meng et al.,2021)。调查显示,75%的运动员和辅助人员认为中等海拔高度下的高原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Turner et al.,2019)。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有关赛艇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以男子公开级运动员居多,鲜见优秀女子轻量级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安排相关研究。
自1984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中国赛艇队在奥运会上共获得2金4银6铜,但在2012年之前的历届奥运会,我国轻量级运动员从未在奥运会上获得过奖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首次获得1枚银牌,创造了该项目的历史。回顾整个备战过程,奥运年开展的为期8周的高原冬训,为之后的奥运资格赛夺取资格,以及奥运赛场上夺得银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高原冬训的训练负荷结构特点和训练效果,旨在归纳总结此次高原冬训的成功经验为未来的运动训练提供更多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3名,国家级运动健将5名。所有纳入研究的运动员身体健康,无心脑血管病史,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1.2.1 训练负荷
高原冬训时间为2011年11月21日—2012年1月22日,共持续8周。训练地点为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海拔2 210 m)。全程记录赴高原训练前3周、高原训练中8周和高原训练后2周的每日训练内容和完成情况。参考Seiler等(2006)的训练负荷强度分级方法,根据多级递增负荷测试时各级强度对应的心率(heart rate,HR)、BLa和桨频,将训练负荷强度分为3类:低强度有氧(BLa≤2 mmol/L,或HR 130~150次/min,或桨频<18桨/min)、中高强度有氧(BLa:2~4 mmol/L,或HR 150~170次/min,或桨频18~22桨/min)、大强度(BLa≥4 mmol/L,或HR≥170次/min,或功率≥PBLa4)。
1.2.2 峰值摄氧量
分别在赴高原训练前1周和高原训练后1周内,以赛艇测功仪(Concept 2,Model D,美国)多级递增负荷测试测量O2peak。测试仪器为Cortex MetMax 3B-R2(德国)。测试前,先进行动态拉伸和慢跑15 min,并在测功仪上以心率150~160次/min热身10 min,准备活动完成后,适当补水,并休息15 min后,开始测试。测功仪起始负荷速度为02:15.0/500 m,要求每级速度快5 s,每级持续1 min;测试时,要求尽量维持额定速度稳定,浮动±1 s,中间不间断至力竭。以Polar T60(芬兰)测量实时心率。测试结束时,分别采集即刻、1 min、3 min、5 min、7 min耳垂血,以测量BLapeak(EKF Biosen C_line,德国)。力竭判断标准:1)结束时HR≥90%预测最大心率(maximum HR,HRmax),预测HRmax=220-年龄;2)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RER)≥1.10;3)最后一级负荷完成后BLa≥8 mmol/L;4)随着速度的增加,摄氧量不再增加。至少达到其中的2项,判定为达到力竭。

①02:15.0/500 m表示运动员划行500 m用时2 min 15 s.

1.2.3 4 mmol/L血乳酸浓度对应的功率
分别在赴高原训练前1周和高原训练后1周内,以赛艇测功仪(Concept 2,Model D,美国)三级递增负荷测试测量并计算PBLa4。测试前的准备活动同O2peak测试,准备活动结束休息15 min开始测试。三级功率分别为145 W、175 W和205 W,要求运动员测试时完成的每桨功率浮动范围为±5 W,桨频要求分别为18桨/min、20桨/min和22桨/min,每级持续1 000 m,以Polar T60测量实时心率,在每级测试结束30 s内采耳垂血,测量血乳酸浓度(EKF Biosen C_line,德国),并在每级测试结束后1 min开始下一级测试。
1.2.4 测功仪2 000 m、6 000 m、8×250 m成绩
分别在赴高原前1周和下高原后1周内,在赛艇测功仪上完成2 000 m、6 000 m,要求运动员竭尽全力,记录完成成绩。测试前的准备活动同O2peak测试。准备活动结束休息15 min后正式开始,测试时要求运动员全力以赴;测试前佩戴Polar T60测量实时心率,并在每项测试结束后,分别采集即刻、1 min、3 min、5 min、7 min采耳垂血20 μl,以测量BLapeak(EKF Biosen C_line,德国)。测功仪8×250 m测试时,每个250 m完成后,休息30 s,再开始下一组。以上3个测试项目,分别在独立的3天内完成。
1.2.5 机能状态监测类指标
分别在赴高原训练前1天和高原训练最后1天晨空腹采肘静脉采血5 mL,赴高原训练前倒数第2天和高原训练结束前倒数第2天基本无专项训练内容,上午整理器材,下午为完整休息。其中,2 mL以EDTA抗凝,并以Sysmex pocH-100i三分类血球仪全血测量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另外3 mL肘静脉血采集后不加任何抗凝剂,静置15 min后,以转速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采用Beckman Access 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量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睾酮(testosterone,TESTO)和皮质醇(cortisol,COR)浓度。

1.3 数理统计

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高原训练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有显著差异的趋势为0.05<P<0.1。统计软件为SPSS 22.0。

2 结果

2.1 8周高原冬训的训练负荷

2.1.1 训练周期安排
高原训练期间,不要求运动员控制体重。8周高原训练分为2个阶段:第1~4周为第一阶段,第5~8周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基础。按训练目的可将训练周期划分为5个小阶段:适应阶段(第1周)、提高阶段(第2~3周)、调整阶段(第4周)、提高-巩固阶段(第5~7周)和下高原前减量调整阶段(第8周)。其中,第4周和第8周均进行阶段性训练大调整,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训练课次大幅减少,负荷量大幅降低。
训练内容包括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跑步、力量训练和拉伸。高原训练过程中,每周训练节奏相对固定,周一至周六每训练1.5天,休息0.5天,即每周二、四、六下午休息,每周日上午休息,下午安排轻微活动、按摩放松。水上训练所有课次均是划单人艇。
2.1.2 训练负荷安排

根据训练时长统计,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水上训练占比63.5%,测功仪训练占比9.8%、跑步占比11.3%、陆上力量训练占比15.4%(图1)。8高原训练过程中,每周安排3次力量耐力训练,动作形式包括卧推、扒拉、深蹲、高翻和腰腹肌耐力。

图1   8周高原训练的训练时长组成

Figure 1   Composition of Training Duration in the 8 Week Altitude Training

根据训练距离统计,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共完成水上训练882 km,测功仪训练256 km,跑步训练214 km(图2A)。按训练负荷强度统计,水上训练的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和大强度训练占比分别为79.8%、19.3%和0.9%;测功仪训练占比分别为48.8%、38.3%和12.9%(图2B)。水上训练加测功仪总训练距离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大强度训练占比分别为72.8%、23.6%和3.6%。跑步训练的强度均控制在有氧范围内,训练中要求HR<170次/min,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占比分别为38.3%和61.7%。

图2   8周高原训练完成的水上、测功仪、跑步训练距离及其强度分布

Figure 2   Distance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On-water, Ergometer, and Running Training Completed over 8 Weeks of Altitude Training
2.1.3 高原训练前、中、后每周训练负荷结构

如图3所示,赴高原训练前第2~3周水上训练量为201 km,其中,中高强度有氧训练(83 km)、低强度有氧训练(117 km)和测功仪训练(18 km)均为低强度有氧训练;即赴高原前第2~3周至高原训练第1周,水上训练量连续降低,高原训练第1周完成水上训练距离为79 km、测功仪训练为22 km,总训练量仅为高原训练前第2~3周、高原训练前第1周的46.1%、67.8%,且水上训练中的78 km均为低强度有氧训练。

图3   高原训练前、中、后每周水上、测功仪训练负荷安排

Figure 3   Weekly Training Load Arrangement of On-water and Ergometer Train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高原训练第2~3周与第5~7周训练负荷基本相同,完成水上训练距离为133 km,其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占比为73.7%、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占比为25.6%;测功仪训练量增加至每周40 km,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分别占42.5%和45.0%,同时,每周增加了5 km大强度训练(专项测试强度)。高原训练第4周为调整周,完成水上训练距离为64 km,均为低强度有氧训练;完成测功仪训练距离为17 km,并暂停跑步训练。高原训练第8周训练量大幅降低,但仍保留5 km的测功仪大强度训练。高原训练结束后的2周,水上训练和测功仪训练量较高原2个大负荷阶段增加,水上训练仍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但这2周水上有氧训练强度逐步增加,而测功仪大强度训练量降低。

如图4所示,跑步训练是高原训练阶段的重要训练内容。高原训练前第2~3周跑步量为57 km,高原训练前第1周为36 km,均控制在有氧强度范围内;高原训练第1~2周,为便于机体适应高原环境,跑步均控制在低强度有氧范围,但跑步量逐步增加,至第3周跑步量增加至37 km,其中高强度有氧训练约占2/3。高原训练第4周为减量调整周,未安排跑步训练。高原训练第5~7周,跑步强度增加,周跑步量保持在36 km,均属于中高强度有氧范围。高原训练第8周为下高原前的调整周,跑步训练量大幅降低,仅有10 km。高原训练后第1~2周,跑步强度控制在低强度有氧范围,跑步量低于高原训练中2个大负荷阶段。

图4   高原训练前、中、后跑步训练负荷组成

Figure 4   Composition of Training Load of Runn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2.2 8周高原冬训的训练效果

2.2.1 峰值摄氧量
如表2所示,与高原训练前相比,8周高原训练后O2peak显著升高(P<0.05),V̇O2peak/kg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8),升高幅度分别为4.92%和3.98%。8周高原训练后,运动持续时间(至力竭的时间)、峰值摄氧量时功率(power of O2peakPV̇O2peak)和最大速度持续时间均显著改善,提高幅度分别为6.81%、3.43%和54.86%。O2peak测试过程中的HRmax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7, +1.35%),BLapeak与高原训练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表2   高原训练前、后峰值摄氧量测试相关指标的变化Table 2   Comparison of Peak Oxygen Uptake and Associat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注:变化幅度=(高原训练后-高原训练前)/高原训练前×100%,下同。
2.2.2 测功仪三级递增负荷强度测试
如表3所示,与高原训练前比较,三级递增负荷强度测试每级完成的功率均无显著差异。同级负荷后的BL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2、P=0.01、P=0.05),下降幅度分别为37.63%、47.47%和19.11%。第2、3级完成后的心率亦显著下降(P<0.05),下降幅度分别为4.20%和3.47%。

表3   测功仪三级递增负荷强度测试结果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rom Three-Step Incremental Test on Rowing Ergometer


如图5所示,与高原训练前比较,PBLa4显著升高[(186.77±11.47)W vs (209.34±21.36)W,P<0.05],提高幅度为12.08%,但对应心率未发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变[(161.80±7.39)次/min vs (166.57±10.56)次/min,P<0.05]。

图5   高原训练前、后PBLa4及其对应心率的比较

Figure 5   Comparison of PBLa4 and Its Corresponding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2.2.3 测功仪2 000 m、6 000 m
8周高原训练后,全力完成测功仪2 000 m、测功仪6 000 m的成绩均显著提高(P<0.05),提高幅度分别为1.40%和2.69%,且BLapeak水平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高原训练前、后测功仪2 000 m、6 000 m成绩变化Table 4   Comparison of 2 000 m and 6 000 m All-out Performance Tests on Rowing Ergometer before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2.2.4 测功仪8×250 m

如图6所示,与高原训练前相比,全力完成测功仪8×250 m的平均成绩显著提高[(52.77±0.84)s vs (51.71±0.67)s,P<0.05],提高幅度为1.3%。

图6   高原训练前、后8×250 m平均成绩的变化

Figure 6   Comparison of Average Performance for 8×250 m on Rowing Ergometer before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2.2.5 高原训练前、后体重和机能状态监测指标的比较

如图7A所示,8周高原训练后,8名运动员的体重显著增长[(60.63±2.00)kg vs (61.56±2.43)kg,P<0.05],平均增长量为0.93 kg,增长幅度为1.55%。8周高原训练后,循环血HGB、HCT水平均显著升高(图7B、7C,P<0.05),升高幅度分别为14.26%和12.99%;FER水平显著降低(图7D,P<0.05),下降幅度为5.04%。循环血TESTO、COR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图7E、7F)。

图7   高原训练前、后体重和机能状态监测指标的变化

Figure 7   Comparison of Body Weight and Functional Status Monitoring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Altitude Training

3 分析与讨论

从本研究的高原8周冬训训练负荷安排来看,训练节奏安排清晰,阶段目的明确。水上训练和测功仪训练时长占训练总时长的73.3%,非专项训练(跑步、力量)占比为26.7%;水上训练和测功仪训练总距离1 138 km,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占比分别为72.8%和23.6%,大强度训练占比3.6%;水上训练中,80%为低强度有氧训练,19%为中高强度有氧训练,仅有1%为大强度训练。整体训练负荷模式类似极化训练模式。水上训练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训练过程中强调低桨频、高功率,以强化专项技术和每桨力量。同时,陆上力量训练以力量耐力训练为主。从训练效果来看,8周高原训练后,V̇O2peak、PBLa4均显著提高,测功仪2 000 m、6 000 m和8×250 m全力完成成绩均显著改善。上述结果提示,8周高原训练对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峰值有氧能力、无氧阈水平、长距离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以及专项能力均起到了较好的改善作用。而在经历8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有小幅增长,循环血HGB、HCT均显著升高,循环血TESTO、COR水平未发生显著改变,提示,8周高原训练对循环血氧运输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且未造成严重的疲劳积累。
耐力项目的最佳训练负荷模式是训练学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从文献报道来看,训练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阈值模式和极化模式。阈值模式是指大部分训练负荷强度安排在乳酸无氧阈附近;极化模式是指70%~80%的训练为低强度有氧训练,15%~20%为大强度训练,无氧阈强度训练占比极少(陈小平 等,2007;Seiler et al.,2006);其中,大强度训练更多的是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Seiler,2010)。多项针对备战奥运会、世界赛艇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并获得过冠军、奖牌或前6名国际级优秀赛艇运动员的研究表明,极化模式在高水平赛艇运动员日常训练中被广泛采用(Bourgois et al.,2014;Lacour et al.,2009;Mikulic,2011;Plews et al.,2014;Tran et al.,2015)。本研究显示,8周高原冬训中,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距离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占比72.8%,中高强度有氧占比23.6%,大强度训练仅占3.6%。这与既有研究报道的极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别,但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的新西兰国家赛艇队26周的准备期训练负荷特征相似,即77.4%的训练为低强度有氧训练,16.8%为中高强度有氧训练,5.8%为大强度训练(Plews et al.,2014)。本研究中,高原训练强度分布整体上呈类金字塔的极化模式,其中,水上训练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占比达80%,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占比19%,大强度训练仅占1%,可见,高原训练更重视水上长距离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且强调低桨频、高功率,每次水上有氧耐力训练课结束后均安排4组10桨的高频快划的大强度训练,以动员运动员骨骼肌的快速收缩能力;而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总量不大,但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占比较高,分别为38%和62%(图2B),这可能有助于氧利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高水平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相关研究多以男子公开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赛季准备阶段,周训练量在116~160 km(Lacour et al.,2009;Mikulic,2011;Steinacker et al.,1998);Main等(2009)研究报道,在世锦赛前8周训练中,前6周为上量阶段,水上训练量每周达到199 km。Tran等(2015)研究报道,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部分男子运动员阶段性地达到180 km/周,但大负荷量仅持续1周,紧接着的第2周会降低训练量;女子运动员大负荷耐力阶段,水上训练每周训练量为91 km,测功仪训练为12 km。本研究显示,本次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高原训练过程中的第2~3周、第5~7周,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的周训练量分别为133 km、41 km,专项训练总负荷量为174 km,与上述报道的多数男子公开级运动员相近,远高于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女子运动员,且中高强度有氧训练约占30%。虽然训练负荷量相对较大,但从机能状态监测指标上看,并未给运动员造成深刻的疲劳积累。这可能与高原训练过程中的训练节奏安排为每训练1.5天、调整0.5天,每周日完全安静休息,高原训练第4周、第8周给予充分的训练调整,且在高原训练阶段不作体重控制有关。该训练节奏安排使机体对各种膳食营养元素得以充分吸收,训练负荷量虽然较大,体重仍有小幅上涨(+0.93 kg),疲劳积累得到了有效缓解。另外,大量长距离的低强度有氧训练后,副交感神经调节能力增强,有助于平衡大强度训练所致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Plews et al.,2014),有利于课后疲劳恢复。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未发生感冒、发烧等易感性疾病,或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国际优秀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的V̇O2peak水平多在5.5~7.1 L/min(Fiskerstrand et al.,2004;Godfrey et al.,2005;Lacour et al.,2009;Mikulic,2011;Nevill et al.,2011;Nybo et al.,2014;Plews et al.,2014)。国际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V̇O2peak的公开报道较少,有3项相关研究显示,女子公开级、轻量级运动员V̇O2peak水平分别为4.1~4.5 L/min和3.7~4.0 L/min(Klusiewicz et al.,2014;Nevill et al.,2011;Tran et al.,2015),女子轻量级运动员O2peak/kg为58.3~62.4 mL/(kg·min)(Klusiewicz et al.,2014;Nevill et al.,2011)。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在备战伦敦奥运会最后一个冬训到奥运会选拔赛前PV̇O2peak为258~279 W,中位数为264 W;测功仪2 000 m全力完成成绩为6:59.0~7:02.0,中位数为7:00.0;测功仪6 000 m全力完成成绩为22:18.5~22:55.1,中位数为22:32.5(Tran et al.,2015)。Nevill等(2011)研究报道,英国高水平女子轻量级运动员O2peak为3.71 L/min,PV̇O2peak为236.9 W、测功仪2 000 m平均成绩为7:15.4。本研究显示,8周类金字塔极化模式的高原训练后,我国女子轻量级运动员O2peakO2peak/kg、PV̇O2peak、测功仪2 000 m和测功仪6 000 m成绩均显著提高,其中, O2peakO2peak/kg和PV̇O2peak分别为4.64 L/min、75.78 mL/(kg·min)和297.39 W,O2peakPV̇O2peak与文献报道的女子公开级运动员相近,且均远高于澳大利亚国家队和英国高水平女子轻量级运动员;全力完成测功仪6 000 m成绩与澳大利亚国家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中位数相近,但测功仪2 000 m成绩与之07:00.0的中位数水平慢14 s。Bourdin等(2017)研究报道,1995—2015年进入法国国家赛艇队的23名高水平女子轻量级运动员PV̇O2peak为248 W,PBLa4为211 W,测功仪2 000 m平均成绩为7:23.0。本研究中,高原训练后PBLa4平均值为209.34 W,与法国女子轻量级运动员相近,而PV̇O2peak和测功仪2 000 m成绩均高于法国女轻运动员。上述分析提示,经过8周高原训练后,我国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长距离有氧耐力和专项能力均得了提升,部分运动能力相关指标优于赛艇传统强国的女子轻量级运动员。
本研究中,赴高原训练前的3周训练安排可能也对高原训练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赴高原训练前第2~3周,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的周训练负荷量为219 km,周训练负荷量与前述文献报道的男子公开级运动员相近,负荷量较大,但均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水上训练和测功仪训练以长距离划居多。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中有氧训练占比为98.3%,其中,每周低强度有氧训练占61.5%,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占37.8%,大强度训练不到1%。连续2周的大负荷量训练后,赴高原训练前第1周开始减量调整,训练量仅为前2周的68%。2周大负荷量训练后,紧接着的减量调整所带来的超量恢复效应,使前期积累的疲劳得以恢复(Jafer et al.,2019;Mujika et al.,2003),有助于高原训练初期的适应,也为后续的上量周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原训练对无氧能力的影响一直备受教练员关注。多项相关研究发现,人工低氧环境下的低氧训练有助于提高无氧工作表现(Álvarez-Herms et al.,2016;Hamlin et al.,2017);但也有研究表明,连续4周模拟3 000 m海拔高度下共8次课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未对超PV̇O2peak强度下的无氧代谢能力有额外影响(Arezzolo et al.,2020)。自然高原环境下的高原训练对专业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仍较少见到报道。Levine等(1997)研究报道,4周自然高原环境下“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两种高原训练模式对无氧代谢能力均无显著影响。马国强等(2013)研究发现,4周中等海拔下的高原训练未能显著改善男子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最大功率,但对功率维持能力有积极作用。在缺氧环境下训练,理论上可更快动员无氧代谢,有助于无氧能力的提高,但从前述研究结论来看,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原训练后测功仪8×250 m平均成绩显著改善(图6),每个250 m平均提高1.06 s,提高幅度为1.3%。完成每个250 m用时约为51~53 s,从持续时间上看,主要动员无氧糖酵解系统。本研究结果提示,8周高原训练有助于女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无氧耐力运动表现的改善。

4 结论与启示

中国赛艇队女子轻量级组在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的最后一个冬训中进行的高原训练节奏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适应为主,打好有氧耐力基础,为第二阶段巩固提高做好准备,两阶段呈强度递进关系。8周高原冬训,水上训练加测功仪训练总距离中低强度有氧、中高强度有氧和大强度训练占比分别为72.8%、23.6%和3.6%;水上专项训练中,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占80%,中高强度有氧占19%,大强度训练仅占1%;与典型的极化模式有一定差别,整体训练负荷安排呈类金字塔的极化训练模式。高原训练全过程中强调低桨频的低强度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但要求低桨频时划出高功率,同时重视陆上力量耐力训练。赴高原前3周的大负荷量有氧积累及紧接着的减量调整,可能对高原训练效果具有积极影响。经过8周高原训练,中国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乳酸无氧阈功率、长距离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专项能力均得到提高;从各项机能状态监测指标上看,循环血氧运输能力改善,并未对机体造成严重的疲劳积累。

想关注《中国体育科技》内容首发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转载来源: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原文制作:高天艾

原文校对:马   婧
原文监制:张   雷

学会编辑:徐璠奇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成立于1980年,是我国成立时间长、运作规范、社会影响较大,集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于一体的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体育科技学术社会团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