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进程中国际一流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

学术   2024-11-06 19:00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24年 第8期 

体育强国进程中国际一流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域外经验与中国镜鉴

周志博1   彭国强2,3*
 1. 上海体育大学;
 2. 南京体育学院;
 3. 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探析国外重点训练基地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体育训练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启示。研究发现,国外重点训练基地为典型的综合型训练基地,以奥运备战为立身使命;拥有专业化复合型训练团队,重视运动科学研究和运动员心理健康管理;强调运动员“训练、教育、职业”协调发展,致力于打造“全人”培养模式;依托训练基地体育优势资源塑造社区体育中心,满足周边群众健身需求;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训练基地的隐形资源,构建“基地+”体育综合体发展模式;开展多元国际体育交流活动,打造体育外交平台;注重与社会、市场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提升训练基地综合服务水平。研究提出,我国训练基地要实施训练基地“瘦身计划”,多渠道推动综合型训练基地的整合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推进训练基地“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建设,助力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加大训练基地对社会大众的开放程度,助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落实训练基地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助力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国际体育援助活动,助力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体育强国;体育训练基地;域外经验;竞技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阶段建设目标,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上述政策文件为我国体育训练基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训练基地(以下简称“训练基地”)是指具有为国家队(含国家集训队)训练提供场地设施、训练器材、教育科研、医疗康复、生活娱乐等多种服务保障的专门训练生活场所(国家体育总局,2014)。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在引领本国体育事业高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德国、日本、法国等训练基地拥有较为成熟的专业化复合型训练团队,重视体育科研赋能运动训练科学化提升;美国和英国等训练基地社会开放程度较高,注重利用训练基地的体育资源服务大众健身。诚然,我国训练基地服务奥运备战的综合保障能力以及服务经济社会的外溢价值与国际一流训练基地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系统探析国外重点训练基地的发展经验,并提出我国训练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启示。

1 国际一流训练基地建设的域外经验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建设高水平训练基地助力该国体育事业高速发展,如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基地(Colorado Springs Olympic Training Center)、美国丘拉维斯塔精英运动员训练基地(Chula Vista Elite Athlete Training Center)、英国比沙姆修道院国家体育训练基地(Bisham Abbey National Sports Centre)、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 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Olympiastützpunkt München)、日本味之素国家训练基地(味の素ナショナルトレーニングセンター)。这些基地规模宏大,同属综合型训练基地,为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大型比赛提供训练场馆、住宿、餐饮、复合型训练团队等基本保障服务,并且长期关注运动员的教育培训、职业规划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群众体育的发展,训练基地的开放性、娱乐性和商业化程度不断增强,由为运动员提供竞技训练的单一功能向服务社会的多元功能转变。在提升训练基地综合保障效能方面,强调与高校、企业、医院等积极开展项目合作,推动“训练、科研、教学、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此外,国外重点训练基地重视承接国际运动队集训任务和实施国际体育援助等举措发挥训练基地的多元外交价值。总体来看,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在内涵发展上强调对外合作,在功能外延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1 以综合型训练基地建设为主,为奥运备战保驾护航

训练基地分为单项训练基地和综合型训练基地。从场馆规模和运动项目数量来看,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多为典型的综合型训练基地,即多场馆集中分布,保障服务对象覆盖多个运动项目。如美国丘拉维斯塔精英运动员训练基地占地面积达到627 263 m2,周围由3 000 m长的水上训练中心环绕,可以为足球、橄榄球、皮划艇、射箭、沙滩排球、曲棍球、棍网球、拳击、垒球、游泳、铁人三项、水球和田径等20多个项目提供训练场馆(Chula Vista Elite Athlete Training Center,2023a)。日本味之素国家训练基地由2个大型室内综合训练馆、1个室内网球馆和1个田径场构成,室内训练馆总面积达到6万m2,可以满足16个项目训练要求(味の素ナショナルトレーニングセンター,2023)(表1)。资源集约化和集群互补性是综合型训练基地的主要优势,能够避免粗放式高投入和低效率的重复建设,最大化减少资源消耗;有助于不同类型运动项目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促进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丰富运动员训练趣味,达到优化训练效果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体育强国通常把训练基地作为奥运备战重器,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为服务宗旨,以运动员在国际大赛获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立身使命,集各种高科技体育资源于一体,为国家队奥运备战保驾护航(郭月德 等,2023)。如德国为备战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巴伐利亚州成立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英国为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立英国体育学院。

表1   日本味之素国家训练基地场馆信息简介Table 1   The Sports Venue Information of Ajinomoto 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此外,世界体育强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升训练基地奥运备战的综合水平,如为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文部省于2019年3月发布了《体育基本计划》,围绕运动医学、体育科研、运动装备开发、情报信息收集等提升国家训练基地的奥运备战水平,扩大国家训练基地规模,确保能够满足奥运会和残奥会项目共同使用(表2)。

表2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相关政策Table 2   The Ralated Policies of Foreign Key Training Bases


1.2 拥有专业化复合型训练团队,重视运动科学研究和运动员心理健康管理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通常配有专业的复合型训练团队,由运动康复、运动营养、心理咨询、体能训练、运动表现分析等多个部门构成,人员专业素养高、角色清晰、服务全面、重视运动员心理健康管理和运动科学研究,并通过设置运动表现总管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最大限度提升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图1)。

图1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复合型训练团队模型
Figure 1   The Compound Training Team Model of Foreign Key Training Bases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2020年东京奥运会周期,英国体育部门提出加强运动员心理健康管理计划,在英国体育管理部门与英国体育学院协调下成立了心理健康理事会,团队心理咨询师具有资深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全方位保障运动员心理健康(UK Sports Institute,2018)。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的服务保障团队认为,运动员心理稳定性是影响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团队定期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随访,致力于解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境(Salmi et al.,2010)。
此外,运动科学研究在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广泛开展,训练基地将科研助力运动训练水平提升定位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运动员获取优异成绩的加速器。该基地拥有运动生物医学和运动流行病学2个重点实验室,围绕运动表现优化、饮食平衡研究、行为流行病学、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员康复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法国“运动表现提升”征集项目中获奖(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 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2023a)。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配有综合型体育医院,除涉及常规运动损伤和姿态纠正的康复医生和物理治疗师外,还拥有风湿病、妇科、心脏病、皮肤科、儿科、牙科等专科医生,为运动员提供全面、多方位的康复咨询和医疗服务(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 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2023b)。
在团队管理方面,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选派具有高水平运动经历和多学科交叉背景的退役运动员担任运动表现总管,协调各部门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保障工作,最大化提升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运转效率。

1.3 强调运动员“训练、教育、职业”协调发展,积极打造“全人”培养模式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强调运动员“训练、教育、职业”协调发展,在为运动员提供训练保障基础上,能够合理处理运动员教育和职业发展问题。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训练基地提出,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职业运动员的发展,把运动员当作普通的“全人”来看待(梁林 等,2016)。国外重点训练基地设有教育学院和职业规划中心,为运动员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如日本味之素国家训练基地推出的精英运动员教育学院和职业发展学院项目,保障运动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帮助其做好回馈社会的长远职业规划。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和训练安排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主要采用线下授课、远程授课、上门服务等方式实现多样化教学。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高等教育课程,提升运动员学历。如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与巴黎城市学院实施远程学位授予课程,2022年末训练基地全员通过学士学位考试(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 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2023c);在学习资源方面,设有体育图书馆,内有丰富体育书籍、影像资料和各种科研文献检索数据库;此外,训练基地具有内部的期刊和书籍出版中心,每季度定期发表基地学术科研成果和团队专家翻译出版的前沿运动科学书籍,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自主学习提供了巨大支持。英国体育学院研究人员认为,运动员“训练、教育、职业”协调发展是一种高性能生活方式(performance lifestyle,PL),2019年2月PL团队推出“更多的我”(More 2 Me)活动,围绕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各个阶段提供教育、个人兴趣培养、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理财培训等个性化服务,谋求运动员福祉(UK Sports Institute,2023)(图2)。在职业发展方面,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成立了专门的运动员双重职业规划部门,运动员进入基地的第一时间与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围绕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规划、职业转型、学业提升等方面共商解决方案。
①指拥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广泛兴趣爱好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竞技运动员。

图2   更多的我活动

Figure 2   “More 2 Me” Campaign

1.4 依托体育优势资源塑造社区体育中心,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美国和英国注重依托训练基地的现代化场馆设施、多样化运动项目和专业化体育健身指导等优势资源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提升不同年龄段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图3)。

图3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的发展方式与多元功能

Figure 3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Foreign Key Training Bases

如美国丘拉维斯塔精英运动员训练基地借助其体育资源开展公益比赛、青少年研学旅行等特色活动带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在公益比赛方面,该训练基地通过举办趣味跑比赛向群众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的价值观念,同时收取相应参赛费用帮助医学领域募集科研启动基金。自2006年趣味跑活动开展以来,该活动已帮助视力障碍研究项目募集资金共计63万美元(Chula Vista Elite Athlete Training Center,2023b)。在关注残疾人运动障碍问题方面,该训练基地的奥托博克跑步诊所在残奥会金牌得主海因里希·波波夫团队的带领下帮助残疾人掌握运动假肢的使用方法和跑步技术动作(Chula Vista Elite Athlete Training Center,2023c)。在研学旅行方面,该训练基地积极与教育系统开展合作打造体育科普基地,青少年以研学旅行的方式在训练场馆与运动员进行现场互动,提升对运动项目认识深度和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运动员餐厅感受运动员科学、健康、绿色、营养的膳食理念,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积极开展运动健康常识课程,丰富青少年运动防护常识。
英国比沙姆修道院国家体育训练基地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实施免费健身房活动和个性化训练计划等方式促进群众体育发展。体育俱乐部开展高尔夫、保龄球、壁球等多个休闲运动项目,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打造专属运动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提供“7天免费健身房活动”,健身区除各种运动器械外还配有专业健身指导员,结合大众健身需求以及身体机能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运动处方,将运动员科学化的训练方法移植到大众健身领域,丰富大众体育锻炼方法,提升科学健身水平(Bisham Abbey National Sports Centre,2023)。

1.5 充分开发和利用基地的隐形资源,构建“基地+”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

国外重点训练基地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为政府财政支持、彩票公益金、商业赞助,此外还利用训练基地优势资源承接运动队训练、开展体育赛事活动、群众体育锻炼、青少年夏(冬)令营、企业活动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其中,打造训练基地商业综合体是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实现“自我造血”的主要途径,在为运动员提供保障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训练基地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挖掘训练基地特有体育资源,以“基地+”模式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开展大众健身、体育购物、娱乐拓展、住宿餐饮、赛事运营等商业活动,扩大训练基地产业规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以圣·詹姆斯体育、健康和娱乐综合体为例,该训练基地坐落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模式(The St. James,2023)。该训练基地餐饮部门以运动员健康、绿色、营养的饮食观为营销标签吸引客户消费,利用训练基地高档会议室和住宿空间举办大型会议、会展等商业活动,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各种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如攀岩、水上公园、电子竞技活动室等,依托训练基地体育元素成立运动品牌商业中心。
此外,国外重点训练基地能够借助选址方面的环境优势以及浓厚的竞技运动氛围开展“基地+旅游”特色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训练基地参观,拉近了游客与竞技体育的距离,弥补游客在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缺口。同时,训练基地优质的地理环境和竞技体育活跃的训练氛围能够缓解游客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压力。
由此可见,国外重点训练基地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闲置体育资源,塑造以体育元素为主的商业化活动中心。一方面,创造体育消费空间,通过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体育的美好需求;另一方面,训练基地综合体发展模式有助于创造新型体育消费点,在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训练基地综合体发展模式能够为训练基地建设扩展资金来源渠道,为运动场馆改造升级、训练设施更新迭代提供有力支撑。

1.6 开展多元国际体育交流活动,打造服务国家的体育外交平台

国外重点体育训练基地被视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平台,借助基地的优势资源承接国外运动队集训、实施体育援助、举办国际会议等多元活动,打造综合体育外交中心(图3)。美国丘拉维斯塔精英运动员训练基地因其先进的训练场馆、科学的保障服务和舒适的训练环境成为国外重点项目备战大型国际赛事的集训目的地,如瑞典的铅球项目、加拿大的皮划艇项目、日本的七人制橄榄球项目等运动队为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均前往该基地进行集训,一方面促进不同国家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展现出美国体育在国际上的综合影响力。此外,美国和法国将体育援助作为国际外交重要手段,2022年美国丘拉维斯塔精英运动员训练基地与印度体育部门独家合作机构开展“天生的球员”战略合作,帮扶印度国家队科学开展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等奥运备战工作(Chula Vista Elite Athlete Training Center,2022)。2020年,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同塞内加尔共和国在场馆建设、体育设备管理、教练员培训等方面签署援助协议,为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成功举办提供技术支持(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 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2020)。同时,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专注打造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中心,以学术会议为平台促进各国体育文化交流,如2023年第十三届运动表现中心协会(Association of Sport Performance Centres,ASPC)国际论坛在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举行,该会议的举办加强了法国与国际体育机构的外交关系(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2023d)。

1.7 注重与社会、市场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提升基地综合服务水平

国外重点体育训练基地重视与高等院校、运动医院、体育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融合发展,就运动员教育、医疗保障、运动科学研究、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广泛开展项目合作,致力于提升训练基地在教育、医疗保障、训练设施研发、运动员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Aldous et al.,2021)。就运动员教育而言,德国和法国等重点训练基地为长期入住的精英运动员提供文化学习资源,与教育系统达到深度融合,能够较好地处理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其主要通过借助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教学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为运动员创造优质的文化教育平台,同时针对运动员发展阶段特征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专属课程,提供线上、线下课程和上门服务,保证运动员拥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学历水平。如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与哈根函授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建立运动员远程数字教育平台;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与巴黎城市大学在硕士学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等(Bavarian Olympic Training Centre,2023)。此外,依靠高校和体育科研院所健全的科研体系开展运动训练设施研发、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等研究项目,以前沿学术成果夯实训练基地保障服务硬实力。如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为提高医疗和科研条件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在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Bavarian Olympic Training Centre,2023);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与拉夫堡大学彼得·哈里森残疾人体育中心就运动轮椅开发项目达成协议,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体育学院在女性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表现提升方面开展合作项目。面对竞技体育全球化趋势,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成立国际合作中心,2019年与科特迪瓦国家青年和体育研究所在运动医学和物理治疗领域签署合作协议(L'Institut National du Sport, de l'Expertise et de la Performance,2019)。另外,通过对外合作的方式为运动员拓宽就业渠道,合作对象主要包括青少年体校、志愿者服务中心、政府行政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等,如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与德国联邦国防军、德国联邦警察局、巴伐利亚州警察局等行政部门开展合作,为运动员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Bavarian Olympic Training Centre,2023)。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高水平训练基地具有场馆规模宏大、奥运备战科学化、科技保障服务全面化、训练基地运营模式多样化的国际一流训练基地建设的共性特征,同时不同训练基地也各具特色。
1)隶属关系不同。美国训练基地大多独立运营,与美国奥委会属于合作关系,被指定为奥运会和残奥会训练基地。如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对于被美国国家单项协会(National Governing Bodies,NGBs)认定为符合运动表现支持计划的奥运参赛运动员提供无偿服务;日本味之素国家训练基地隶属于日本奥委会,由国家训练基地委员会管理;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隶属于法国青年体育娱乐部(青体部),训练基地的建设投入由体育部全力支持。
2)社会开放性程度不同。英国和美国的训练基地在社区体育服务方面样式多样,其中英国比沙姆修道院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和美国丘拉维斯塔精英运动员训练基地能够充分利用场馆、训练设施、优秀教练员等优势体育锻炼资源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结合大众健身特点开设壁球、匹克球、瑜伽等俱乐部,所有课程由训练基地专业、资深的教练员团队设计和指导。另外,训练基地能够有效规划群众锻炼与精英运动员训练之间的时间安排。以上两个训练基地拥有在线预约系统,社区群众可以根据开放时间表选择场馆、课程等,最大化提升训练基地优势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3)对运动员教育和职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同。如法国、日本和德国注重运动员教育和职业发展,借助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模式,为长期入驻基地的运动员提供涵盖学业课程、社会生存必要技能等在内的培训服务。在运动员教育方面,能够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优势,为运动员定制个性化课程服务;在职业发展方面,设立运动员职业发展部门,帮助运动员做好职业规划。
4)复合型团队构建方式不同。如德国奥委会下属的部分训练基地只为入驻运动员提供场馆、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训练基地的科研、医疗、康复、运动表现分析等科技服务由训练基地总部统筹提供,主要依托位于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日本味之素国家训练基地的科技保障服务由该训练基地内设的日本体育科学研究所提供。
5)训练基地提供的服务项目类型有所区别。就运动员的衣、食、住、行和训练而言,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将入驻的运动员分为两类,一类为对运动员的衣食住行和训练全面负责,另一类只提供训练和饮食服务,运动员或运动队单独负责住宿问题。

2 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训练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训练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

2.1.1 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
自《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提出“解决某些奥运会项目国家队没有基地的问题”以来,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2014年发布的《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管理办法》对国家级训练基地命名条件提出要求,如国家综合训练基地的体能训练建筑的使用面积不少于400 m2,国家单项训练基地的体能训练建筑的使用面积不少于200 m2。2017年国家训练基地考核名单显示,我国目前拥有国家级训练基地102个(国家体育总局,2017)。其中,上海市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四川双流羽毛球训练基地等于2021年列入全国六大重点样板示范基地(表3)。此外,训练基地的场馆规模和运动项目的服务数目逐渐扩增,以上海市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为例,总占地面积为550 000 m2,总建筑面积为190 000 m2,包含篮球、手球、乒乓球等14个运动项目的场馆和场地,以及运动员食堂、宿舍、教学楼、管理用房、医疗康复、科研等配套设施,能满足约2 100人(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的住宿要求(上海市体育局,2019)。“十四五”时期,我国高度重视训练基地群建设,《“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支持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建设高原、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加快国家体育训练南方(海南)基地建设等。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复同意海南等9个基地统一命名为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标志着“一核多点”训练基地布局模式正式形成。“一核”是指围绕海南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建设的集训练、科研、医疗、教育、竞赛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化、智能化、人性化、公共化、产业化的训练基地,“多点”分布在海口、三亚、文昌、万宁、陵水、五指山、澄迈、白沙等8个市县。“一核多点”布局不仅方便统一管理,提高训练基地的运行效率,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以“一核”为中心,向周边“多点”辐射,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带动区域综合保障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表3   国家级训练基地与重点示范训练基地一览表Table 3   List of National Training Bases and Key Demonstration Training Bases


2.1.2 综合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训练基地最初建设目的是为运动员提供训练和生活场所,保障服务内容较为单一。随着世界竞技水平的提升,对训练基地保障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体育训练基地已经由单一训练为主逐步向“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转型,训练场馆设施的科技含量、体育科研和医疗保障水平、运动员教育和职业规划等更加完善。就训练设备而言,通过引进高端体能训练设施和数字化机能监控仪器赋能运动训练科学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备战阶段,我国注重科技在奥运备战中的应用,训练基地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部分训练基地的训练设备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例如中国跳水队采用的“3D+AI”跳水训练系统,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科普基地配备的综合风洞等。同时,体育科研在我国训练基地深入开展,通过政策引领和研究项目支持强化训练基地科研水平。如《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提出加强国家级训练基地的科技建设,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和科技工作与训练单位和训练基地结合;加大国家队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划拨专项经费,切实保障国家队科研支出。在项目支持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围绕训练基地建设立项多个项目,如国家一流训练基地国家队运动员智慧膳食营养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国际一流训练基地疲劳恢复再生中心体系构建等。此外,训练基地医疗保障水平更加健全,主要表现在治疗设备更加先进、治疗方法更加科学、医护人员更加充足。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科普基地引进热代谢体能恢复舱等先进的再生设备,以及针灸等非药物中医特色技术,帮助运动员快速缓解疲劳、恢复体能。
2.1.3 服务经济社会的外溢价值日益彰显
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下,我国训练基地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训练基地优势资源不断向群众体育转移,相继颁发多项文件要求加大训练基地训练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力度,为全民健身提供场馆设施和健身指导。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在体育场馆、体育中心、体校建设一批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满足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赛事活动举办的场地设施需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的健身设施以及运动康复等服务向社会开放。2023年“全民健身日”国家奥体中心和上海市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等举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运动健身科普、数字化体能和康复设施展览、运动员健身指导等活动,以训练备战与健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全民健身。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推进运动员进学校、进社区,传播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区域全民健身发展。此外,我国训练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训练基地体育旅游资源实现有效开发,以庐山西海国际体育训练基地为例,依托该基地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积极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训练基地及周边产业规模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2.2 我国训练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1)助力提升奥运争光能力的内生动力不足。作为支撑国家队奥运备战的核心阵地,提升竞技体育的奥运争光能力是训练基地建设的根本宗旨。训练基地主要为国家队备战提供现代化的训练设施和专业化的复合型训练团队,以确保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性和运动成绩的最大化提升。自《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我国训练基地的场馆规模不断扩大,训练设施不断升级迭代。无可否认,现代化的高科技训练设施为我国的奥运备战贡献了巨大力量,然而这些设备大多依赖进口,造价高昂,难以在训练基地普及。同时,我国多数训练基地面临资金短缺等现实困境,使得高科技现代化训练设施的推广困难。在实际训练应用中,数字化训练设施也面临专项化程度较低、与实践脱节、灵敏度及信效度低、运动数据可靠性难以保证等问题,影响实际训练效果(李海鹏 等,2020)。此外,与国际一流训练基地相比,我国训练基地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在运行机制、工作效能、专业人才配备、成员职责划分以及团队建设的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杨国庆 等,2020)。其中,科研与训练间的断层、医疗保障不全面、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训练基地有效助力奥运备战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对上述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加强,以提升训练基地的整体实力和奥运备战的成效。
2)运动员面临的学训矛盾和职业发展问题显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就业保障是激励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训练的重要保障。除确保运动员的正常训练,训练基地应关注运动员的教育与职业发展,为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教育方面,我国训练基地在为运动员营造适宜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目前,训练基地与教育系统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未充分满足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动员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支持方面,训练基地大多尚未单独设立负责运动员职业规划部门,运动员、家长和教练员之间在运动员职业规划方面沟通不畅,运动员长远发展机制尚待健全。同时,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课程,使得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职业转型时缺乏必要的准备。此外,训练基地在拓展对外合作方面亟需加大力度,以增强运动员就业渠道的多样性和宽广度,不仅要在关注度上有所提升,更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
3)推动全民健身的内在潜力尚未有效释放。我国训练基地的核心任务是为竞技体育提供保障服务,短时间内训练基地“竞转民”推广存在一定难度。训练基地推动全民健身遇到的阻力包括3个方面。首先,在选址规划上,我国训练基地通常基于运动项目的特殊需求和运动训练适应所需的特定生理刺激环境进行布局,同时考虑到减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外界干扰,多选址于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外地区。这样的布局虽然能够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适宜的训练环境,却给人民群众前往训练基地锻炼带来不便。其次,训练基地在人民群众心中较为陌生,加之训练基地管理模式相对封闭,内部体育场馆、设施等优质体育资源未能充分向社会开放,从而限制了人民群众对训练基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再者,我国训练基地所服务的运动项目社会参与率较低、群众基础较为薄弱,对人民群众而言参与门槛较高,不利于普及。例如,体操、举重、跳水、柔道等项目,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指导,而且对场地和设备有特殊要求,这使得人民群众较难涉足。此外,我国训练基地与周围社区、学校合作不够紧密,训练基地未能发挥带动社区和学校体育发展的作用,尚未形成以训练基地为纽带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
4)训练基地体育产业资源利用和开发不充分。我国训练基地长期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多数训练基地“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普遍面临资金困境,从而造成场馆设施破旧,设备更新迭代不及时。此外,训练基地对自身体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对产业开发重视不足,甚至存在从事体育产业开发会影响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错误思想,这是造成基地发展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主要原因。例如,训练基地现有的运动场馆、训练设施、餐饮、住宿等资源,除日常服务于运动员训练外,市场化开发程度低。另外,隐形体育资源市场化挖掘不充分,训练基地蕴含体育元素的娱乐、休闲、科普、教育等潜在新型产业项目有待进一步激活。再有,训练基地与其他产业协同、联动融合不畅,“基地+赛事”“基地+旅游”“基地+康养”等新型产业模式尚未充分开展。总体来看,我国训练基地与体育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训练基地产业项目开发目前以场馆、赛事运营为主,体育产业规模小,缺乏创新性体育消费增长点。未来训练基地的开发利用势必围绕更广阔的产业谋篇布局,在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贡献新力量。
5)训练基地的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模式不畅。随着国际体育比赛的激烈性日益增强,对训练基地服务保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在智慧场馆建设、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提升、综合体发展模式推进、复合型训练团队构建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提供支撑,单纯依靠体育相关部门支持已不能满足训练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故此,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拉动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加入到训练基地的建设中,为推动训练基地综合保障能力提升注入新动能。目前,我国训练基地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尚未形成,训练基地与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科研机构、企业协同融合发展不畅,致使训练基地在高科技训练设施更新、医疗保障供给、教育质量等保障服务方面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杨国庆 等,2016)。同时,多元主体参与训练基地治理的激励、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尚待健全,不利于调动多元主体参与训练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训练基地与国际合作不够紧密,与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在训练设施(设备)研发、运动医学研究、训练基地文化建设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 体育强国进程中推动我国训练基地建设的现实启示

3.1 实施训练基地“瘦身计划”,多渠道推动综合型训练基地的整合发展

在举国体制强力支撑下,为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我国实施训练基地扩增计划。1994—2008年,新增扩建的训练基地数量已逾34个(国家体育总局,2017)。相比较国外重点训练基地,我国训练基地规模大小不一,综合型训练基地较少,单项训练基地较多。2017年国家训练基地考核名单显示,我国拥有国家级单项训练基地75个,国家级综合训练基地15个(国家体育总局,2017)。可见,我国训练基地在数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训练基地的综合服务质量不理想。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主要问题表现为重复建设引起的功能重叠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财政负担加重。目前,我国非全额拨款的训练基地大多面临生存危机,训练场馆设施破旧,更新迭代受阻。体育相关部门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我国主要夺金项目、潜在夺金项目长期奥运备战基地的财政支持,如四川双流羽毛球训练基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等,推进基地场馆、设施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另外,要重点建设现有综合型训练基地,可通过加强商业化运营、企业赞助、公益金支持等方式拓宽训练基地资金来源渠道,用于扩充现有综合型基地服务运动项目的数量和服务保障质量。多项目聚集能够整合不同项目优势,有利于场馆、设施、人力资源共享,促进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实现训练基地资源集约化管理、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为全国28个运动项目提供保障服务,美国19个体育单项组织的总部设立在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此外,要加快推动基地群建设,形成“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分布格局。以发展“一核”为重点,带动“多点”协同发展。譬如,中国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综合)、德国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等在局部地区形成网络式布局,通过资源聚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3.2 推进训练基地“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建设,助力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大对训练基地科研、医疗、文化教育等支持,把若干现有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为我国训练基地服务奥运备战指明了方向。
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训练基地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从科技助力到科技引领,是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必然出现的一个具有革命性的重大转折(陈小平,2023)。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训练基地场馆和设备的科技含量,推动训练基地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运动训练科学化注入新动能。首先,根据运动项目的专项特征引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训练设备,提高运动表现监控的实时性、系统性、完整性,确保运动训练负荷的剂量化,为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内容的调整等提供数据支撑。其次,积极推动新型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在训练基地普及,为运动员体能、技能的突破提供更加先进的训练方法。例如,血流限制训练、后激活增强效应、经颅电刺激等训练方法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战中为我国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打造“基地+实验室”训练模式,将实验室科研仪器与运动训练实践融合,形成从数据收集和分析到数据训练指导的一体化训练模式。最后,要进一步提升训练基地复合型训练团队成员的科技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发挥先进劳动工具应用效能,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2)加强训练基地科研服务力度,处理好“科”“训”断层问题。自《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我国训练基地始终把科研视为运动员服务保障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科研服务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益并未完全展现出来,科研人员提供的服务内容与运动员及教练员需求之间、科研数据的晦涩性与教练员知识储备之间、科研人员从属地位与教练员主导地位之间存在矛盾。为此,一方面要重视训练基地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引进具有运动训练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复合型专家,依据教练员的需求从提供运动表现监控等单一服务向“科”“训”结合等多元服务转变,科研成果要落实到运动训练实践中去,提高体育科研在奥运备战中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推动训练基地信息化图书馆建设,为教练员、运动员打造知识补给站,定期开展教练员专业素养提升班,丰富教练员专业知识储备,从而破除教练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壁垒。同时,要提高训练基地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对科研服务的认识高度,确保科研人员在复合型训练团队中拥有一定话语权和决策权,充分发挥科研服务奥运备战的价值。
3)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为运动员奥运备战保驾护航。我国体育训练基地存在医务人员数量不足、队医和康复师身份重叠、医务人员专业背景单一等问题。首先,扩充训练基地医务人员的占比,推动复合型团队人员分布从教练员数量优势的橄榄型结构向医疗科研人员占比优势的哑铃型结构转变。以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为例,该训练基地现有医务人员88名,集中在体育医院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医疗保障能够覆盖到所有运动项目。其次,队医和物理治疗师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推动有条件的训练基地建造专业体育医院,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分项目、分性别实施全面性医疗保障服务。如法国国家体育运动学院除为运动员配置运动康复师外,还具备风湿病、妇科、心脏病、皮肤科、儿科、牙科等医疗资源。另外,要加强训练基地与当地医院共建医疗康复中心,在运动员康复治疗、运动医护人才培养、运动风险预防和控制、体育医院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将运动医学前沿技术和理念融入运动训练实践,推动训练基地医疗保障整体水平高质量发展,实施数字赋能运动康复中心建设,创建一体化智慧医疗康复工作链。
4)增进运动员福祉,提高运动员生活品质。我国训练基地存在的运动员“学训矛盾”、退役转型等现实困境依然突出,运动员职业规划、心理咨询服务未有效落实。要处理好运动员训练、教育、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障运动员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运动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就运动员教育而言,首先,训练基地要按照不同项目和不同阶段运动员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培训,如对于出成绩较早的体操、跳水等项目开设中小学文化课程,对于出成绩较晚的举重、球类等项目开设财务管理、第二专业等有利退役后快速适应社会的培训项目。其次,推动训练基地与教育系统开展合作,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推动训练基地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在就业方面,加快训练基地职业规划部门建设,围绕运动员未来就业方向与教练员、运动员、家长进行全面沟通。推动训练基地与高校、企业、俱乐部等开展运动员转型就业项目,全方位拓宽运动员就业途径。另外,构建运动心理咨询中心,帮助运动员纾解在训练、比赛、生活、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困境。

3.3 加大训练基地对社会大众的开放程度,助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全民健身面临人均健身面积不足、运动项目贫瘠、运动场地缺乏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现实困囿,阻碍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李远洋 等,2024)。训练基地作为我国举国体制下的优势体育资源聚集体,拥有现代化训练场馆和训练设施、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优质科技保障团队、浓厚的运动氛围等全民健身驱动要素,具体引领群众体育发展的巨大潜力。应借鉴国外重点训练基地在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的经验,围绕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以训练基地为中心的区域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大力度推动训练基地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广泛开展体育赛事等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引领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转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推进训练基地场馆向人民群众开放,助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平台。做好基地体育场馆“竞转民”推广,协调好运动员训练和全民健身的时间规划,为普通民众创造便利的健身环境。统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特点,优化训练基地场馆配置,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如针对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的身体机能特点、锻炼习惯和兴趣等,重点建设运动场馆和运动设施,从资源均衡、机会均等、共建共享等方面增加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2)推动训练基地与教育系统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训练基地为平台,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通过体育比赛让青少年了解比赛规则、增长比赛见识、培养努力拼搏和积极竞争的意志品质。另外,积极开展训练基地夏(冬)令营活动,借助训练基地夏(冬)令营活动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加强训练基地体育文化建设,组织青少年到训练基地集体参观、游学,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3)加大体育科普基地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训练基地是理想的体育知识普及中心,不同训练基地拥有独特的体育项目文化以及体育科普资源。应发挥训练基地的体育场馆、运动训练以及体育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围绕人民群众主动健身意识薄弱、科学健身知识不足等问题进行科普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掌握运动损伤和康复常识,促进全民健身科学性的提升。
4)引导训练基地通过著名运动员带动群众体育发展。运动员经过多年系统训练和参加大型体育赛事,养成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行为自律的优秀品格积累了大量运动训练经验,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宝贵财富。应通过著名运动员下沉社区、中小学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拥有接触竞技体育的机会,一方面依靠“明星效应”带动竞技体育项目群众普及化发展,提升运动项目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通过运动员具备的优秀品质,升华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内在精神动力。

3.4 打造训练基地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助力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国内多数训练基地由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对产业开发重视不足,普遍面临资金困境(杨国庆 等,2016)。同时,训练基地的场馆设施、运动队无形资产等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借鉴国外重点训练基地综合体发展模式,以体育元素为核心实施服务性整体产业开发战略,一方面,有助于拓宽训练基地资金来源渠道,转变训练基地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和市场化、社会化不足现象;另一方面,作为体育产业创新型服务载体能够丰富运动项目产业体系,拓宽群众体育潜在消费空间,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构建“基地+”“+基地”综合体发展模式,推动多元业态与训练基地有机融合,增加训练基地新型消费增长点。积极开展“基地+旅游”“基地+会展”“基地+康养”等新兴产业形态,盘活训练基地体育资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如圣·詹姆斯体育、健康和娱乐综合体与酒店、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旅游等服务实现互相依托,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2)加大训练基地举办体育赛事的力度。体育赛事是体育服务业的核心产品,应围绕训练基地的场馆和项目特征开展多样化体育赛事,以赛事聚集人气为主要抓手,促进“赛事+旅游”“赛事+商贸”融合发展,积极发挥训练基地体育赛事在拉动训练基地和地方经济增长方面的乘数效应。
3)推动数字赋能训练基地综合体建设,打造智慧型训练基地综合体。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应加快构建训练基地场馆数字服务平台,提高运动场馆预定的便捷性、赛事发布的及时性。
4)根据训练基地周围环境和区域特征,针对性地开发训练基地综合体的服务内容和主力业态。对于远离城区的训练基地,以打造康体养生类综合体和体育休闲类综合体为主;对于城市周边的训练基地,以打造全民健身类综合体和社区体育类综合体为主(张强 等,2016)(表4)。

表4   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种类、主力业态和内涵特征Table 4    Types, Main Forms a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Service Complex


3.5 拓宽训练基地体育援助等多元外交价值,助力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

体育是超越国际、种族分歧的通用语言,具有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多元功能。训练基地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大国外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体育强国的进程中训练基地要担当起助力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加强与重点国家(地区)体育交流合作,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等重要角色。
1)推动训练基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以训练基地为体育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议、实施科研团队援助、承接国外运动队驻训等活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体育交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训练基地建设、训练基地资源开发、训练基地综合体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精品训练示范基地。
2)引导综合型训练基地承办国际体育赛事,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围绕“绿色办奥”理念夯实基地规模,健全“训、赛、住、管、服”五位一体保障体系,以训练基地高质量办赛为核心,提升体育大国形象。推进训练基地体育文化建设,以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为核心,搭建体育外交平台,积极服务元首外交。
3)加强训练基地对外合作力度,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训练基地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实施体育外交人才培养工程,选拔一批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科技人才等进入国际体育组织,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数与职务数,积极参与多边体育治理,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及时发出中国声音(彭国强 等,2022)。
4)开展训练基地国际援助计划,鼓励我国重点国家队备战训练基地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进行国际援助,向世界推广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体育精神。

4 结语

国际重点训练基地在引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助力群众体育健康发展、拓宽体育产业规模、搭建外交平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训练基地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借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体育训练基地要紧密对接体育强国建设新需要,以融合发展为抓手创新基地发展模式,围绕“训、科、医、教、服”扎实推进现有综合型训练基地建设,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基地综合体新型产业形态;加大训练基地的社会开放程度,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平台;要拓宽训练基地多元外交价值,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要引导体育训练基地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推动训练基地从助力提升奥运争光的单一价值向服务经济社会多元价值转变,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新作为。

想关注《中国体育科技》内容首发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转载来源: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原文制作:高天艾

原文校对:马   婧
原文监制:张   雷

学会编辑:徐璠奇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成立于1980年,是我国成立时间长、运作规范、社会影响较大,集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于一体的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体育科技学术社会团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