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日本建筑业转型经验参照

文摘   2024-12-15 10:00   安徽  


文 · 尉凯旋

广发证券研究员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9期
建筑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分量的比重,既影响着国民的经济增长,又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幸福。本文通过总结梳理日本过去近70年的建筑行业发展历程和近些年来日本四大建筑企业大林组、鹿岛建设、清水建设和大成建设的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努力为中国当前的建筑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笔者认为,中国国内基建增速虽在放缓,但仍有提升空间,长期来看建筑业将会逐渐迈向工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建筑央企在海外业务拓展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行业发展
复盘日本建筑业发展

从失去的20年阴影中逐渐走出

国内人口老龄化与地产冲击影响建筑行业发展。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这是我国人口自1980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我国年度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延续了人口减少的趋势。同时未来的老龄化率将加速,根据国家卫健委测算,我国到2035年前后将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2023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负增长,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长期以来,房地产业的繁荣持续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房地产投资和交易的承压,叠加人口因素的影响,建筑业正当思变。
老龄化问题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以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展望海外,目前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的现状或许可以在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找到相似的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下行前后,日本的建筑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日本政府和建筑行业自身应对危机的举措以及转型之路对于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本篇报告将对上述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1955年—1959年:战后复苏,重新起步
1955年—1959年,日本建筑业GDP产出从0.38万亿日元增长到0.65万亿日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战争中日本的工业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大量城市建筑物也被摧毁,日本的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在这一时期,建筑企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修复受破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建计划和政策,鼓励建筑业的发展,并通过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支持重建工作。此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在日本建立军事根据地,带来了许多军工厂以及港口建设的订单。这些因素都为后续日本经济的腾飞过程中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1975年:大兴土木,高速成长
1960年—1975年,日本建筑业GDP产出从0.89万亿日元增长到14.32万亿日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32%。自1960年起,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建筑业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日本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日本政府为东京奥运会的总投资达到1万亿日元,其中90%的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1964年10月1日,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高铁线路东海道新干线通车,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基建繁荣的注脚。日本政府趁此契机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通信业等快速发展。1972年,田中角荣内阁发表《日本列岛改造论》,开始实施日本列岛改造政策,意图兴建“新25万人城市”,配置大规模工业地区,进一步通过实施大规模基建拉动经济增长。
1976年—1990年:成熟稳健,持续增长
1976年—1990年,日本建筑业GDP产出从15.18万亿日元增长到43.44万亿日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26%。1985年,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大幅贬值,从广场会议前一天的1美元兑238日元下滑到1986年7月的1美元兑154日元,这对日本的出口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了短暂的“日元升值萧条”。但从1986年开始,日本政府以日元升值为契机,引导经济增长结构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为此,日本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扩大了公共投资和公共项目预算,这些措施作为扩大内需的先导,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日本国内造成了设备投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过度膨胀,“泡沫经济”开始出现。
1991年—2010年:“失去的二十年”
1991年—2010年,日本建筑业GDP产出从44.96万亿日元下降到26.20万亿日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的人口红利出现了拐点,日本适龄购房人群开始大幅减少,日本政府意识到房地产危机的即将到来,主动挑破泡沫,将利率从2.5%提升至6%,控制货币供给,减少房贷提供,上调土地税,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此同时,在1991年—1996年期间,政府依旧投资基础建设,建设投资一直稳定在800万亿日元左右。因为有基础建设的托底,虽然房地产泡沫破裂但依旧没有很大影响到建筑业,建筑企业数量继续上升,建筑工人数量在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92万人。1996年之后,随着基建投资的减少,建筑工人数量也开始减少。1999年起至2009年,日本建筑企业数量开始下降,年均破产建筑企业超过3000家,日本建筑行业进入谷底。
随着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震后重建相关工程的需求以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需要对国内基础建设进行一轮升级,推动了日本国内基础建设订单的增长。与此同时,2013年起安倍内阁采取了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以东京都市圈为首的各城市推进的大型再开发项目、国土强韧化带来的大型土木工程也在增加,日本建筑业进入了复苏期。从破产企业数量来看,复苏期破产的日本建筑企业数量以及负债额都维持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新冠疫情的到来并未加剧企业破产问题,近年来年均破产建筑企业只在1000余家的水平,破产企业的负债额也只有2008年的1/10左右。
疫情逐渐缓和后,日本建筑业复苏加速。据日本建筑业联合会统计,2022财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4月1日)日本国内建设订单总额同比大增8.4%,达到16.2609万亿日元,创出过去20年来的新高。这一数据是日本建筑业联合会对在2022财年接到建设订单的93家会员企业的统计结果。2022财年,来自日本民间的建设订单额增长6.8%,达到11.8593万亿日元。其中来自制造业的订单增长41.6%,达到3.0575万亿日元,拉动整体增长。来自日本政府机构的订单额也增加11.5%,达到4.3234万亿日元。例如,由于日本各高速公路公司推进的“高速公路更新项目”,建成超半个世纪的老化高速公路的修缮和更新工程订单就有多个。同时,将于2025年召开的大阪世博会以及大阪国际综合度假区的建设预计也将进一步推动日本建筑业的持续复苏。
1960年至1996年期间,日本政府和民间始终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上注入大量投资。日本建筑行业投资主要分为2种:建筑投资和土木投资。建筑投资主要指投资房屋建造等项目,土木建筑主要指投资基建建筑投资等项目。土木建设项目上,政府投资远高于民间投资;在建筑投资项目上,民间投资明显高于政府投资。建筑投资与土木投资增速趋势基本一致,土木建筑投资波动相对于建筑投资波动较小,主要原因是政府一直在执行投资建筑的政策。
日本的建设投资从最初1960年的1.54万亿日元增长到1992年的约84万亿日元,32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0%。此后,即使是政府依旧坚持投资基础建设政策,也依旧无法抵抗因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导致的经济倒退,建筑投资大幅下降。至2010年度,建设投资额仅为约42万亿日元,相当于1992年顶峰的一半程度。2011年后,因震后重建的复兴工程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需要对基础设施再升级,建筑投资开始有所回升。2023年度日本建设投资额达到约70.3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2%;其中,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为25.34万亿日元/44.98万亿日元,各自约占总投资的36%/64%,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5%/1.0%。
经验借鉴
国内基建增速放缓但仍有提升空间

长期逐渐迈向工业化

笔者使用资金来源为日本政府的日本国内建筑及土木投资之和作为日本的基建投资进行测算,并与中国的情况作对比。根据Wind数据,在中国的建筑业发展中,2017年后中国基建投资占GDP比重开始下降,随着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城镇化进程放缓;同时老龄人口比重达到临界值,老龄化成为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口以及人力成本升高的预期叠加城镇化进程的减速,可能导致基建需求增速出现放缓。回望日本建筑业发展历史,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日本的基建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978年达到8.60%的相对高点后出现下滑,在1990年后加速下行,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拉动下实现缓慢提升,维持在4%左右。从日本经验看建筑业发展仍需政策刺激,国内基建未来发展趋势基本相似,更多依靠中央财政发力带动基建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镇化率在2022年底达到65.22%,尚不及日本1965年的水平,众多中西部省份基建密度仍明显较低,未来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以及欠发达省份的基建补短板,国内基建空间仍较大。
日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显示,建设业就业人数以1997年(685万人)为高峰持续减少,2022年为479万人,相当于高峰时的69.9%。其中,建筑技能人员为305万人,相当于高峰时期(1997年464万人)的65.7%。此外,据日本建筑业联合会“超时劳动削减方针”公布,从2024财年起,日本建筑业将实施每年720小时加班上限的规定。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建筑行业的人手不足问题。日本建筑行业同样饱受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据日本总务省的劳动力调查,2022年度建筑业从业者中55岁以上的人员占比约36%,同时29岁以下的从业者占比只有约12%,同全行业相比,建筑业的老龄化程度更加显著。在老龄化与就业人数减少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建筑业发展的最大因素的同时,日本建筑业也从传统的大基建模式开始向装配式建筑与数字化发展转型。
在工业化住宅的发展道路上,日本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典范。早在1955年,日本就为推动住宅工业化发展,制订了一个住宅建设10年计划,并且在随后每过3—5年就作一些修正。日本政府在1965年制订的住宅5年计划就明确要求,工业化住宅所占的比率(预制构件住宅建设户数/住宅建设总户数)要达到15%。不仅如此,为推动住宅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还设立住宅产业的政府咨询机构——审议会。审议会建立了优良住宅部品的审定制度、合理的流通机构和住宅产业综合信息中心,推动标准化工作,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此外,政府实行住宅技术方案竞赛制度,使参赛获奖的成果商品化,成为企业支柱产品。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日本预制住宅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住宅产品质量。1975年后,日本政府又出台《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规程》和《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技术基准》两项规范,对整个日本住宅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工业化住宅行业的大规模发展,有赖于政策和标准的完善与推行。
从发展规模上来看,日本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已进入成熟期,自2010年以来行业规模维持相对稳定,预制住宅是按照日本建筑中心对工厂化住宅的认定标准来认定的,该认定标准十分严苛,要求全套住宅建造过程中的2/3或以上在工厂完成,主要结构部分(墙、柱、地板、梁、屋面、楼梯等)均为工厂生产的规格化部件,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事实上,在日本85%以上的高层集合住宅,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预制构件。日本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差异较大,除了主体结构工业化之外,借助于其在内装部品方面发达成熟的产品体系,日本在内装工业化方面发展同样非常迅速,形成了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协调发展的完善体系。
公司发展及经验
日本四大建筑龙头在行业下行期筑起高壁垒

积极转型拓展海外业务及数字化业务



案例1.大林组

国内建筑工程业务为核心,努力掌握信息技术创新优势

持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在绿色低碳领域,大林组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业务,在2019年公布的中期计划中制定了2030年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50%的目标。公司还颁布了“205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通过以建筑业务为中心的举措实现“低碳、循环、和自然共生”的社会,并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案例2.鹿岛建设

近年来利润率提升,海外市场拓展优势明显

鹿岛建设成立于1840年,至今已有超过180年的历史,1981年,鹿岛建设成为日本第一个年合同额超过1万亿日元的公司,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公司竭力保持继续稳健发展的态势。鹿岛建设以其在超高层建筑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方面的优势在日本受到瞩目。
海外市场拓展优势明显。在日本四大建筑承包商中,鹿岛建筑的突出优势在于海外市场。鹿岛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成熟,根据公司年报,2022财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总收入的30.9%,远超其余三家公司的海外市场占比,且近年来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维持增长趋势。广阔的海外市场弥补了日本本土市场较小的缺点,为鹿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更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案例3.清水建设

目标成为智慧创新型公司,不断提高海外收入占比

清水建设创建于1804年,在日本的建筑界内,清水建设作为先进技术企业代表,对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十分注重。公司是日本最早吸收西方施工技术的建筑商之一,1944年,公司为加强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原设计部门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至今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水平的清水技术研究所,此外,公司还拥有14家子公司并在27个国家建立分公司。
清水建设设定了截至2030年时的远景目标,期待成为一家“智慧创新型公司”。公司将致力于提升海外业务以及非建设业务的占比,到2030年时,使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达到25%,非建设业务的营收占比达到35%;同时力争使集团的经常利润达到2000亿日元以上。


案例4.大成建设

通过数字化技术及业务集约化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大成建设二战前为大仓财阀的核心企业之一,目前则是日本四大建筑公司中唯一的非同族企业。根据公司官网及年报,大成建设为2023财年设下经营目标包括集团营收达到2万亿日元,净利润达到1000亿日元。公司将增长的主要支撑落脚在日本国内的建筑业务,通过数字化技术以及业务进一步集约化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整体看,对比日本,国内建筑承包商的海外业务占比及丰富程度仍显不足。2004年以后,日本建筑公司签订的以中东地区为中心的海外工程订单大幅增加,但由于之后全球经济衰退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工程订单急剧减少。2022年度海外工程订单随着疫情影响的减退再次恢复到超过2万亿日元。其中四大建筑公司,尤其是大林组及鹿岛建设所占比重较高。根据各公司年报,2022财年大林组与鹿岛建设的海外营收占比均超过20%,鹿岛建设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
目前国内建筑央企及海外工程公司海外业务比重仍处在低位,“一带一路”催化下建筑央企海外业务占比提升空间大。根据Wind数据,建筑央企在中国大陆的营业收入比重普遍较高,海外业务占比均低于25%,处在低位。海外业务占比最高的为中国化学,比重为21.57%,海外业务占比最低的建筑央企为中国中冶,比重为3.88%;另外,不同央企间海外业务比重差距较大,中国电建、中国化学等公司的海外业务占比在10%以上,中国铁建和中国中冶的海外业务占比则处在5%左右及以下。这表明目前央企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海外业务收入的比重仍处于低位,预计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和推动,建筑央企的营业收入提升空间广阔。
信息来源:国资报告
办单位:安徽省国资委

安徽国资
加强安徽省国资委与社会公众交流,宣传安徽省国资监管工作和国企改革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