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卫组织(WHO)发布的一份报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感染者对整合酶类药物的耐药性正在悄然上升,这一趋势不禁让人担忧。
HIV耐药是指HIV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变异,从而对某种药物敏感性降低,导致某些曾经有效的药物不再能够控制病毒的复制,也就是药物抗病毒效果下降或失败。一般来说,发生HIV耐药的主要原因是服药依从性差,即不好好吃药。
原发性耐药
又分为传播性耐药与治疗前耐药。
1. 传播性耐药是指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在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之前,本身就存在耐药性。
2. 治疗前耐药是指在未接触过抗病毒药物的病人、之前暴露过抗病毒药物的病人或之前治疗过的病人,初始或再次治疗前检测到的耐药。治疗前耐药也可能是在感染之前暴露于抗病毒药物,比如使用母婴阻断、PEP、PrEP、抗乙肝药物等而获得。
继发性耐药
又叫获得性耐药,是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复制发生了HIV基因突变存活并进而导致的耐药。常见于药物依从性差、药物吸收不佳、药物相互作用、晚治疗及无保护性行为等。特别抗病毒治疗后继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发生交叉感染,最终导致HIV耐药。
HIV耐药发生的主要机制:HIV的快速复制和反转录酶错配率高,导致高突变率和新毒株的不断产生。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在药物选择压力下成为优势株,继续复制,最终发生耐药。HIV耐药的形成因素有:
内因(病毒自身因素)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时不时会发生编码错误,新繁殖的子病毒可能与上一代病毒结构不一样,即是突变。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突变的耐药病毒株越积越多,当抗病毒药物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时,发生HIV耐药。
外因(药物选择压力)
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比如经常漏服、少服、迟服等,一些因随机突变而产生耐药基因的病毒会重新占主导地位。换言之,HIV耐药的发生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抗病毒治疗后最怕的就是耐药了,不但意味着治疗失败,甚至可能因为病毒变异,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威胁生命。
值得强调的是,HIV耐药并不意味着对单一个药物产生耐药,它可能对同类型的其它药物同时产生耐药,我们称之为交叉耐药。比如,对依非韦伦耐药的人可能对奈韦拉平也耐药,必妥维耐药可能多伟托也耐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类抑制剂。
这就意味着,发生HIV耐药后,患者用药选择会受到限制,可能要使用自费药,从而治疗成本相应增加,同时,会进一步增加其后期的死亡风险。万一发生耐药,即使恢复按时用药也于事无补。
HIV感染者除了调整心态,努力工作之外,还要提防并且及时发现病毒会不会悄然变身--发生耐药。尤其是那些工作繁忙、经常出差的小伙伴,不能每日按时吃药最容易发生HIV耐药。
尽早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
通过尽早接受治疗,可以控制病毒的复制,从而有效预防耐药性的产生。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要考虑长期使用后可能产生的耐药性问题,选用那些耐药风险较低的药物。
提高用药依从性
坚持按照医嘱服药,不中断、不漏服、不延迟服药,这是避免耐药性出现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从而充分发挥抗病毒效果。
及时处理耐药情况
建议及时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并根据耐药检测结果调整抗病毒治疗药物。原则是至少更换2种药物,最好选择3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可以是之前使用的药物种类中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如拉米夫定),具体由主诊医生作出调整。
特别提醒一下,病毒耐药是可以累积的,如果换药时机晚,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药物耐药,最后甚至无药可用。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耐药毒株可以通过性接触、共用针头或其它高危行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HIV交叉感染的最好方法,减少耐药风险。
其它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中药)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干扰药物的吸收。另外,药物吸收不佳,比如长期腹泻、呕吐等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要针对性的治疗原发病。
硬控HIV感染有两招:点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