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篇·“五色”中提到:“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意思是善于观察面色以知晓病情,可以称得上“良医”。所以,为了做一名好医者,“勤观善思,知行相融”应当是每位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1
病案回顾
患者刘某,男,61岁,颈腰部疼痛5年,进行性加重2年伴吞咽障碍。患者颈腰部疼痛加重,双上肢感觉障碍,双下肢运动障碍伴有踩棉花感,伴有进行性吞咽障碍,阵发性头晕,恶心,欲呕,耳鸣,门诊以“颈椎病”收入我科行进一步治疗。既往史:高血压5年,未服药物;腔隙性脑梗5年,双侧听力下降,高血脂,余无特殊。父:患病食道癌;母:已故,死因:肺癌。患者于3月11日在我科全麻下行“颈椎后路椎管减压+椎管扩大成形+颈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植骨融合术”,手术过程顺利。但3月13日患者突发房颤,而告病重。
2
病情观察
术后第二天,早上床边交接班后,为患者做晨间护理时,我查觉患者眉头紧锁,神情紧张。随即寻问患者感受,患者自述心慌、胸闷。当时家属不以为意,认为患者大惊小怪,还开玩笑说:“他爸妈都是得癌症死的,天天说自己可能是癌症,经常这不舒服那不舒服,我都听烦了,天天自己吓自己!”当时我只是笑着附和了一下,还是坚持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发现患者血压、氧饱合度正常,但心率偏快。接下来我数了数患者的脉搏,第一次感受到了书本上描述的“快慢不一,力量强弱不等”的脉搏!我立即嘱同事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及心电图机,并呼叫医生。与此同时,我迅速将患者安置于半卧位,避免因左侧卧位压迫心脏,加剧患者的恐慌感;我给患者吸上氧气,以减少心肌耗氧量。由于患者听力不佳,我便用手比划着,让患者跟着我间断深呼吸来缓解焦虑。心电监护上好之后,果然上面的心室率波动剧烈,一会儿显示“124”,一会儿显示成“168”。从Ⅱ导联清晰的看出“不规则的RR间期,没有明确重复的P波”,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基本上可以判断房颤了。
心电监护显示房颤
3
处置经过
我小声安抚患者家属不要紧张,避免带动患者的情绪,然后迅速建立了一个静脉通道。果然不一会儿,床边心电图结果出来了显示“快速性心房颤动”。
接下来我就遵医嘱药物复律,予以胺碘酮0.15g缓慢静脉推注后,维持“胺碘酮泵”,速度根据患者的心率调节,并遵医嘱在出血风险评估后执行抗凝治疗。患者用药后逐步恢复窦性心律,心室率也逐步下降至正常。后期患者配合抗凝药物治疗,病情平稳,于10日后康复出院。
知识链接
临床医生对房颤-室颤-猝死链并不陌生,有资料表明,18%的室颤患者率先发生的是房颤,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会恶化心功能,激活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并通过长短周期现象触发室颤,进而引发猝死。因此,房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其引发临床恶性事件的后果应引起重视。
1.定义:房颤为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有不协调的心房电激动和无效的心房收缩。房颤的心电图特征包括:不规则的RR间期、没有明确重复的P波和不规则的心房激动。
2.检测与诊断:
①对于可疑房颤患者,即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晕厥、头晕、胸部不适及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等,应行手动脉搏触诊评估有无脉搏不规整。
②对于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可疑房颤患者,若脉搏触诊提示脉搏不规整,应行12导联心电图来评估有无房颤。
③对于可疑阵发性房颤,但是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未记录到房颤的患者:
a、若房颤发作间期<24小时,可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b、若房颤发作间期>24小时,可行动态心电图、心电事件记录仪及其他心电监测等。
3.症状控制:包括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
①早期节律控制的方法包括:心脏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和导管消融。
②心室率控制包括紧急和长期的心室率控制,后者的治疗室手段包括口服药物及房室消融结合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病案分析与总结
①非专科疾病的病情变化,既要术业专攻,也要学会兼收并蓄。
事件发生在骨科,确是心内科的疾病范畴,病情变化凶险。需要临床工作者不断学习,拥有应急处理病情观察的能力。
②重视患者主诉,第一时间去床旁亲自评估病情至关重要。
“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被发现的病情变化。”我们经常听到患者说心慌胸闷,是否每次都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呢?如果当时我听了家属的话,相信患者只是大惊小怪,选择暂时观察,不亲自去评估病情,后果又会怎么样?
③唯细微之处见真章。
古话说“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意思是优良的医工聚精全神、望色辨诊,就能知道疾病以往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我深以为然。希望我们都能运用评判性思维,主动观察,善于思考,拥有早期识别风险及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断精进自己,逐步达到“见一叶而知天下秋,窥体貌而知病情变”,这虽说是一种境界,但更应该是作为医者该有的信念。
来源: XHHL知微见著
推荐阅读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下载知护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