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动
回
顾
10月16日,在班主任蒋宝麟老师和文学院刘超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历史学院22级本科生前往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和颐和路公馆区考察民国历史文化,追寻历史记忆,感受建筑和遗址中蕴含的历史遗韵。
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南门为起点,同学们首先探访了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伴随着蒋宝麟老师和刘超老师详细的讲解,大家漫步在这座古韵古香的校园,深入了解其背后历史故事。
顺着中央大道,同学们依次参观了中大院与孟芳图书馆。从外部的建筑风格、设计,到内部的历史变迁,蒋老师和刘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每一栋建筑的故事,使得同学们进一步领略了以埃奥尼亚柱式门廊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复兴主义风格。杨廷宝先生雕像竖立于图书馆前,同学们了解到这位伟大建筑师的生平,也对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随后,大家来到了庄严恢弘的大礼堂,其由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于1931年筹款建成,如今已成为《人民的名义》等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点。大礼堂前,是象征着感恩和哺育涌泉池。
绕过大礼堂,同学们游览了五五楼、李文正楼、东南大学校史馆和体育馆,在老师们专业的讲解下,每一栋古老的建筑都变得生动起来。悠思渺渺,罗素、杜威、泰戈尔和徐志摩等文化名人曾经踏足过的体育馆,在20世纪初曾是集会、讲学的学术荟萃之地。而九一八事变后,此处亦成为北京学生南下避难的临时居所,是爱国光芒的绽放之地。重抵这样一处历尽沧桑的建筑,重温思想光泽,历史的敬畏亦长久震撼与留存于每个同学的内心。
紧接着大家来到整座校园最为古老的象征处——“六朝松”。这株相传由梁武帝亲手种植、幸存于战火的树木,而后也见证了明朝国子监、两江师范学堂和国立中央大学的兴衰,不仅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史讲述者,更是整个南京城历史根脉的传承者。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也参观了在六朝松旁的梅庵,对其承载的红色精神与古琴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参观完东南大学后,同学们又来到了颐和路公馆区。大家以先锋颐和书馆为始,游览了位于十二片区的26幢独立洋房别墅。颐和路公馆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每一栋的公馆都独具特色,也有其背后的故事,所谓“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在蒋老师与刘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同学们对蒋介石、宋美龄、蒋纬国、汪精卫等曾经的住所都有所了解,也更为透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京城区的动荡与冲突,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丰富。
旧黄色的墙壁与高耸的树木讲述着民国时期的遗痕与尘埃,也映照着当前南京城的底蕴与文化。同学们漫步于此,学习南京城里的民国历史,收获了课堂之外的审美与知识,深深拥抱了南京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历史的余温里感受现实的意义,才能更好把握文化根基,追寻历史传统。
文编 | 耿雪熠
美编 | 谢宛珊
图片 | 历史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