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寻音”团队
2024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雪域寻音”实践团队的成员前往河南郑州,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郑州干休所的支持下,展开了对9位早期进藏援藏干部的口述历史采访,其中有十八军战士5位。采访过程中,团队累计采集超82GB音视频材料,初步形成文字资料约12万字。
受访者中,有50年代进藏的十八军卫生队、文工团、后勤部战士,他们为西藏和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60、70年代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的进藏援藏干部,他们发挥优势,艰苦创业,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进藏援藏战士、干部们,是无数为国家、为人民奉献青春与智慧的奋斗者们的缩影,他们的过往生动地折射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谱写着一曲曲崇高的理想之歌。
(一) 吟高原旧梦,忆往昔岁月
10月29日上午,实践团队采访了原西藏公安厅一支队支队长张耀东。张老原是河北人,于1947年参加革命,先学了医,接着在宣传文工队学习。之后,他加入十八军,随部队南下,在1951年随155团7连经由四川进藏。在艰难行军、抵达拉萨后,他负责地方的保卫工作,为西藏百姓“放农贷”,提供种子,并于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工作,后于1988年离休,返回内地。旧西藏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西藏人民的淳朴、义气,也令他记忆犹新。从进藏至离藏,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张老坦言“西藏的变化太大了。”对于自己曾奉献过青春的地方,他怀有很多感情,“西藏是个好地方,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真的。”
图为张耀东老人接受采访
10月29日下午,实践团队采访了原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干部方杰。方老原是河南人,1949年底,她作为一名十八军文艺兵随部队进藏。回忆自己的进藏经历,方老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部队给养的有限,更谈及自己曾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章,题为《救命的饼干》,投稿给《西藏日报》,以感谢一位首长——当她和另一位同志不幸掉队、性命垂危时,是这位首长的“收拢队”搭救了她们两人,还分给饥寒交迫的二人一盒饼干。在西藏,她为西藏老百姓带去了《白毛女》等戏剧。
图为方杰老人(右二)与团队成员合影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 —— 王诗玥:
这些资深的援藏干部,以其非凡的坚韧、无畏的斗志、卓越的耐心、紧密的协作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西藏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他们穿越崎岖的山路,深入到这片冰雪覆盖的高原,播下变革的火种。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余,他们还深入乡村,与当地的传统势力进行斗争,向藏族同胞传授医疗和农业的先进知识,带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实现了众多领域的开创性进展。正是他们那种超越高原的坚定意志,在长达三十年的严寒与风雪中,书写了西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丽诗篇。
(二)仁心照雪域,医魂守边疆
10月30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韩超群、孙桂芬夫妇家中拜访并进行口述历史采访。韩超群是十八军老战士,今年已94岁高龄。他15岁参军,经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随后作为十八军军医参与和平解放西藏。进藏后,韩老复员在医院工作,用专业技能守卫生命。在阿里地区下乡工作期间,韩老不幸遭遇鼓膜破裂,转为西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检验师,继续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光发热。他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改善西藏地区的肝炎治疗状况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一生跨越战火与和平、医学与科研,以平凡的身躯肩负高尚的事业。
图为孙桂芬老人为团队成员献上哈达
黄松华也曾是十八军卫生员,响应固守西南的时代号召,作为助理医生行军进藏,在高山缺氧的恶劣条件和医学知识落后的时代环境下,她痛心而无奈地目睹战友们离去。在西藏,她给老百姓看病、给藏族妇女接生,阅读医学杂志,精进技术水平,一生没出过医疗事故,自己却在长期工作中落下了病根。晚年,黄老培养了阅读党内刊物和书籍的兴趣。作为一名老兵,工作时她服从指挥,最不怕的就是苦和累,而现在,“我要给自己的政治思想补课”。
图为黄松华老人(左二)与团队成员合影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 —— 沈佳茜:
十八军的经历令人动容,他们是和平与进步最前线的建设者。随行军医更是“建设者中的建设者”,在医疗前线守护着每一条生命,一生为他人的健康和福祉而不懈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奉献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老西藏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年轻一代,应当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不懈努力,坚持理想信念,践行责任担当。
(三) 援藏功不朽,情深志更坚
11月1日,实践团队采访了原西藏国土资源局局长楚玉山。他进藏前在粮食生产科工作,1959年西藏平叛后调去援藏。从河南到兰州,再到西藏,一行十几人挤在一辆车上摇摇晃晃,大家都背着很多优良小麦种子,在西藏进行育种杂交实验。从办公室主任,到农牧厅农业处处长,再到农业局局长,楚玉山走遍西藏大多数地区,寻找优良品种。后来,调至土地管理局,主持西藏全域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完成了零的突破,为此后科学研究与管理统计都奠定了基础。
楚玉山的妻子李春英是原西藏农牧厅保管员。她60年代随丈夫入藏并参加工作,在保管处负责大量种子的保存。几十年来,她一边兢兢业业完成工作,一边艰辛操持一大家子,将几个孩子拉扯成人。在夫妇两人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孩子们长大后也在西藏工作,为其奉献一生,成为“老西藏精神”的传承人。
图为楚玉山、李春英夫妇接受采访
实践团队成员感悟 ——栗鹤玄: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五个短语高度概括了这些老援藏驻藏干部。他们坐着皮卡车摇摇晃晃入藏,奔走在雪域高原各处播撒解放的种子,一边工作一边下乡与当地传统贵族斗争,传授西藏人民医疗卫生知识与农业知识,完成了很多从零到一的突破。正是他们用高于高原的精神,在三十年的风风雪雪中完成了西藏划时代意义的华章书写。
从五湖四海奔赴西藏,十八军战士和进藏援藏干部们以热血和信念,用智慧与汗水为雪域高原点亮生机,共同选择以小我成就大我,绘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画卷。实践团队勇担历史使命,传承红色精神,记录下受访者们真实的经历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体记忆汇聚成群体画像,还原一段段弥足珍贵的过往岁月。
目前,实践团队正前往开封等地,深入挖掘和整理1951-1978年进藏援藏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总结援藏经验,弘扬援藏精神。南大学子将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祖国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文案 | 沈佳茜 栗鹤玄 王诗玥
图片 | 沈佳茜 栗鹤玄 王诗玥
美编 | 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