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哲意,朝蕴华章。2024年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启动。此次活动启动仪式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山东省委网信委指导,选择在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曲阜举办。
网络媒体记者们从济宁出发,深入临沂、日照、淄博等地,行走在齐鲁大地,感受到深邃而广袤的中华文化魅力,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传承密码。
何以中国:礼乐焕发别样光彩
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
礼乐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基础。“礼”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乐”是艺术表达,承载着教化人心的功能,共同孕育出人类文明社会。
千年前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走进孔子博物馆,由18位90后和00后组成的箫韶乐团,正尝试用复原的“音乐文物”,传习千年礼乐文化,让雅乐在孔子家乡再次回响。
在启动仪式上,借助现代AI技术,孔子在孔庙讲学现场“现身”,通过微信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聊”起了天,大家一同见证了这场“美美与共”的跨时空对话。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专注于为孔子、为儒学“正本清源”。“孔子不是文弱的书生,他擅长射箭、驾车,身高超过一米九,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大汉’。”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仁学,也是一撇一捺的‘人’学。”
一场场精彩的讲述,诠释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也让我们见证中华礼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别样光彩。
何以中国:仁爱与英勇的世代相传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孟之乡也是红色热土,仁爱与英勇的品德,在这里世代相传。
今年八月,山东人栾留伟的名字深深印在了无数网友的心中,他纵身一跃,勇救3名落水儿童,自己却不幸牺牲。全国各地的网友自发来到他生前开的火锅店,悼念这位凡人英雄。
在启动仪式上,栾留伟的妻子哽咽地回忆道:“你看,好多人依然记着你,评选你为‘中国好人’,就像你说的一样,天下还是好人多。因为你的爱,我和女儿收到了15亿次的爱,回来看看你的女儿,让我们再看看你吧!”
“带领全家创办战时托儿所‘沂蒙母亲’王换于就是我的奶奶;用乳汁喂养革命后代,让自己的孩子喝米糊的张淑贞就是我的母亲。”这是“中国好人”、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的深情讲述。
如何让这无私的大爱,在新时代薪火相传?于爱梅白天到档案馆查阅党史资料,走访老红嫂、老红军,晚上整理稿子。10多年来,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20多万公里,将仁爱精神融入新时代公益事业。
这些用生命刻下的传奇,是对“仁者爱人”的现代诠释,通过网络感动着、温暖着无数人的心灵。
何以中国:尽善尽美的文化自信
尽美矣,又尽善也。
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追求,铸就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在山东的出土文物以及非遗技艺传承中,人们感受到包容天地的“中和之美”与匠心独具。这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
蛋壳黑陶高柄杯——这是日照东海峪遗址发现的珍稀陶器。它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堪称世界一绝,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日照黑陶传承人邢葆东成功破解“蛋壳陶”制作技艺难题。
如此精美的“蛋壳陶”,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在日照,坚守黑陶手艺40年的传承人邢葆东,在不懈钻研中,成功破解了古人巅峰之作的技艺,使得这一失传已久的技艺得以重现天日,他还创新性地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日照莒州博物馆内,珍藏着超过13000件(套)的文物,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值得一提的是,陵阳河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大口尊上,刻有20个图象文字,它们被公认为汉字雏形,是早于甲骨文1500余年的珍贵文化遗产,揭示着汉字起源的秘密。
沂水之畔的跋山遗址群,是一座珍贵的史前文化“富矿”,它如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海岱地区10万年以来的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介绍,堆积近8米的残存剖面,共划分出14个文化层,出土、采集各类锤击、砸击石核、盘状石核及各类石片,石球、石钻、刮削器、砍砸器等工具以及动物化石五千余件,首次揭示出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的充分利用,生动再现古人类的生活图景。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
在齐鲁大地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人们感受着“礼与乐”“仁与勇”“善与美”的传承,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在网络空间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延续出新的生命力,又化为不竭的动力,谱写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华章。
投稿:zhongguowangxin@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