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侯佩瑜
TECS消防与安全公司的总经理Shir Khan Amzalah曾在新加坡民防部队担任消防员六年。他告诉《海峡时报》,囤积者住所若发生火灾,逃生将非常困难。
“囤积的物品会增加住户通往安全地带的通行距离,若被物品绊倒,更可能延误逃生时间。此外,过量的浓烟可能使他们迷失方向,即使对自己的住所再熟悉,也难以快速逃离。”
他补充道,由于屋内囤积的大量物品,消防员在制定进出的求援路线时会遇到困难,因为逃生通道可能被堵塞。
这位拥有30多年消防安全经验的资深人士还指出,堆放物品的密集度会加速火势蔓延,而某些物品还可能释放有毒气体并产生更多浓烟。
辅导诊所Resilienz Clinic资深临床心理学家Chris Wong解释说,当一个人被困在火患中,面对威胁时,人体的自然防御系统“战斗-逃跑-僵住”会自动启动。
他说:“有些人可能会试图灭火,有些人可能会立刻逃离,而有些人可能因恐惧而僵住,无法行动。”
“人们的反应不同可能基于各种原因,包括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差异。”
然而,囤积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囤积者很少会自行寻求治疗。
囤积症是一种深植于心理的负担。认知的扭曲,情感的缺口,让这些囤积物品成了某种代替品,也是患者安全感的来源。
有些人囤积物品是为了在物质拥有中寻找安全感,有些人是想保留一些可以让他们留恋已故亲人的东西。还有一些人因为身体或行动不便而囤积物品,一些人则只是为了来缓解孤独感。
慈善组织“助乐”(Helping Joy)创办人兼主席吴建麟分享说,2020年他遇到一个个案,患有失智症的七旬老妇体弱多病,独自生活,陪伴她的只有蟑螂和蛆虫。
她将捡来的食物容器、纸箱、书籍和旧衣物,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彻底挡住了阳光。
当义工清理她的住所时,他们在墙上发现她用红笔写下的华文字:
“停了又停很凄凉,三餐没的好吃。
谁来拯救我,谁来帮忙我?
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很痛苦。
白墙写红字,写到流眼泪。”
七旬老妇在墙上写下的字。(Helping Joy)
吴建麟说:
“这真的让人很难过。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来表达自己。但像她这样的人,只能通过在墙上写字来倾诉自己的痛苦,然后再用她囤积的物品将其遮盖。”
吴建麟指出,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使义工清理了屋内的杂物,囤积者仍会再次堆积杂物。
他举例子说,
像这位老妇人,义工每周陪伴她,带她出去吃饭,使她不再需要囤积物品来填补生活中的空虚。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慈善志业发展室主管邱志豪接受《联合早报》受访时说,造成囤物症的原因多元且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他强调,解决囤积问题需要耐心,事前持续与事主沟通,获得同意后再进行清理,一些案例可能耗时数个月,甚至一年。
“慈济基金会过去五年曾处理17个严重案例,有独居者也有年长者。打扫前要让对方做好心理准备,也避免使用‘丢弃’字眼,不要让对方感觉不受尊重。”
“让希望活下去”(Keeping Hope Alive)义工组织创办人潘迎芬告诉《新明日报》,若遇到患有囤积癖的邻居,不要与对方发生冲突,应该好好交谈。
“有囤积癖情况的人往往心理有些障碍、很孤独,可能没有什么朋友,也十分害怕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所以不要马上指责对方,可以与他们尝试沟通、交朋友,让对方知道你没有恶意,就更愿意与你接触,听你的建议。”
蚁粉可以看看以下视频,听听潘迎芬是怎么用她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囤积者开门,让她的团队进去帮忙清理。
潘迎芬向囤积者保证,义工团队有很多人,可以在三小时内把她的房子整理成“义顺最漂亮的组屋单位”。
接着直击对方的心房,直言她的家里并不乱,只是需要把东西“归位”。(情商超高)
当对方说不想麻烦义工团队时,立即回应“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我们帮到你也觉得特别舒畅”。
最后,消除囤积者的疑虑,保证丢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先征求她的意见,若她需要上厕所,就会马上暂停整理,等她回来再继续。
喜悦世界协会(Blossom World Society)的义工项目负责人Justina Soh(22岁)也指出,囤积者往往面临来自邻居的严重歧视。
她说:
“这可能导致囤积者产生孤立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使得任何人都更难介入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她分享说,
在一个案例中,社工花了六年时间进行沟通和建立信任,才成功说服囤积者敞开家门,让他们进去帮忙清理家中的杂物。
而他们也必须询问囤积者每一件打算丢弃的物品,包括那些看起来像是垃圾的东西。
“如果这个清理过程处理不当,可能会毁掉多年的努力,甚至摧毁所取得的进展。我们的行为可能无意中让囤积者更加退缩,并进一步孤立自己。这不仅令人痛心,而且是危险的。”
她呼吁公众对囤积者多一份善意和理解。
“一旦你了解他们,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是好人。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杂物,或者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做到。”
囤积在新加坡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说,囤积在新加坡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了这一问题。
由社区事务署带领的跨部门囤积管理行动小组,目前密切留意着新加坡的627个严重囤积个案,并根据对公共健康和安全的威胁对其进行优先排序。
截至2024年6月,由社区事务署带领的跨部门囤积管理行动小组,已协助270个案例改善囤积情况,另有357个案例还在处理,比2021年12月的253个案例多。
在后港垃圾屋火患发生两周后,为了更好地协调社区内的囤积管理工作,全面及可持续地解决囤积问题,1月21日,国家发展部、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联合来自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组织、私人机构等的28名成员组成家居整理行动联盟(New Environment Action Team, 简称NEAT)。
联合文告指出,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包括老龄化因素,新加坡的囤积杂物案例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行动联盟也希望提高公众对囤积情况的认识,并探讨预防措施,以可持续方式从上游解决问题。相关举措将在日后公布。
家居整理行动联盟四大职责是:
一、协调负责范围,优化可用资源和义工,以可持续地处理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囤积案例;
二、通过分享最佳实践经验,发挥彼此专业知识与优势,并提升能力;
三、促进家庭和社区参与,及早识别潜在囤积者、与囤积者接触、支援清理杂物和防止再次囤积;
四、培养社会服务机构专业知识,促进囤积者社会心理状况和改变囤积行为。
更多好读
新加坡“孤独死”案件四个月11宗 这种死亡威胁比想象中更靠近我们
"阅读原文"不翻墙就能大咬特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