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泓志:盾构施工路上的急先锋

文摘   2024-07-31 21:28   江苏  

刘泓志:盾构施工路上的急先锋

刘泓志,1989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交一公局集团青年英才、中交隧道局技术专家,现任隧道局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总工程师。

座右铭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享受敢为天下先的乐趣。

从全国首个采用“水下开挖”施工的地铁站,到施工难度巨大的南水北调输水工程,再到世界级的海底隧道……扎根盾构施工一线8年,刘泓志凭着专业、敬业、创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始终坚守初心、勇于突破,带领技术团队在盾构施工路上冲锋在前。


坚守5年,完成南水北调最难4公里

刘泓志从小到大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善于钻研、善于学习的他,在中交大舞台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16年大学毕业后,刘泓志来到人生参建的第一个工程——北京地铁8号线永定门外地铁站。由于地下水系极度发达,该车站被称为北京地铁建设史上“最难明挖车站”。项目部采用“水下开挖”施工方法,期间近半车站结构浸泡水中,这在全国地铁施工中尚属首例。“最紧张的时候,我们连续16天连轴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刘泓志回忆说。他全程参与研发设备平台、施工标准制定等过程,如今想起封底时的情景,仍十分激动。“也是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走技术这条路。”刘泓志说。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

2017年,刘泓志加入了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第二标段。这个项目虽然仅4公里输水管线建设,是北京南水北调输水线路中最短的,却存在地质条件罕见复杂、硬岩一次掘进距离较长等重重困难。“这给盾构施工技术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远超我们想象。”刘泓志说。不仅如此,作为北京城区南水北调地下供水环路的最后一段,该项目对于提升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意义重大,关注度极高。


如何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项目技术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刘泓志和技术团队勇挑重担,大胆创新,反复论证,最终经过多方争取,采取了更适用于本项目特点的深埋泥水盾构方案,这也是在北京水利工程建设中首次使用泥水盾构。施工期间,他还充分发挥自己在水利方面的专业优势,针对项目面临的地层裂隙、断层发育、岩层软硬不均、石英含量高等难题,通过大学科思维,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泥水盾构动态施工工法,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即如何还原掌子面状态、如何动态分析盾构掘进的参数,确保了盾构施工安全高效进行。


最终,项目技术团队创造了当时北京地区盾构施工多项之最——42.5米的最深盾构埋深、45.3米的最深基坑开挖深度、0.34兆帕的最大地下水压力、830米的最长距离一次性硬岩掘进长度,先后完成了全国首次富水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分体始发和全国首次盾构过井不开挖常压换刀施工,解决了盾构施工的诸多技术难题。


5年建设,刘泓志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项目总工程师。项目建设期间遭遇新冠疫情影响,大部分职工与亲人聚少离多,刘泓志好几年没有回家,婚期也一拖再拖。2021年9月10日,项目顺利贯通。两周后,项目部为受疫情影响的4对新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这些年虽然聚少离多,但看着隧道贯通时候他们的喜悦,我也终于理解了他。”刘泓志的爱人动情说道。


钻研新技术,攻坚世界级海底隧道

团九二期二标项目完工后,刘泓志马不停蹄参与到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建设中。在这里,他的“战场”从陆地变成了海底,但他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科技工作态度从未发生改变。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示意图

“在我们看来特别小的问题,刘总都会认真对待,仔细思考下次如何能避免。”项目副总工程师孙树良说,刘泓志的严谨和安全意识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作为世界海底道路隧道领域长度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施工难度最高的超级工程,面临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其技术含量与建设难度均达到了世界级。隧道局承建主线北线盾构段,长度3258米,水压最高达0.96兆帕,盾构机开挖直径达到15.63米,掘进中需克服海域环境、超高水压、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大规模断层破碎带等极端条件下的施工难题。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盾构始发现场

“超大直径盾构始发施工难度非常大。”刘泓志分析,该次始发不利条件多,始发井距离海水距离只有8米,地层为上软下硬地层,同时存在15米厚的大粒径杂填土,这些会给盾构机带来掌子面的失稳、洞门涌水涌砂、刀具磨损和环流滞排等风险。


刘泓志暗下决心,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2024年春节复工后,他带领技术团队一头“扎”进盾构始发井下,夜以继日攻克“临海浅覆土小净距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始发施工”这项难题。


“有时在地下隧道一呆就是一天,晚上睡觉脑子里都在不断复盘每一个细节。”刘泓志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突破点。“再咬咬牙,我们就闯关成功了!”他也不忘给团队鼓气,激励大家勇往直前。

项目超大直径盾构机内部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1个多月的攻坚,刘泓志带领技术团队严格按照中交一公局集团超大直径盾构始发“3733”工作法进行施工,盾构机始发平台、盾构机下井组装、止水箱体定位安装、负环拼装等工序均达到毫米级误差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喜欢钻研的刘泓志坚持学习新知识,积极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施工中。在他的带领下,项目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泥水盾构渣土自动化测量系统、盾构掘进参数动态分析系统等技术,由此前间断性分析变为实时分析,可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突变性。“刚研发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认可,被认为是花架子,我们顶着压力也要上,事实证明这套智能化系统是好用的,既节约了人工,又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刘泓志说。

正在建设的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

此时此刻,刘泓志正带领着技术团队攻坚复杂硬岩地层超大直径盾构掘进过程中刀具磨损、环流滞排等难题。从盾构新手到技术能手,刘泓志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道工序上都坚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逐步成为知识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大盾构技术人才,正团结带领着一批技术骨干扎根一线、奋勇前行,为中交大盾构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  源 | 中交一公局集团微信公众号

供  稿 | 娄花、柴全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