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劳作时
提防钩虫感染
钩虫病是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中,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改善,钩虫病的感染率已明显下降。现在说起钩虫病,很多人都表示闻所未闻。
这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钩虫病似乎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其实不然,钩虫的感染风险依然存在。
话不多说,关于“钩虫病”的知识,赶紧学起来~
什么是钩虫?
钩虫,为土源性寄生虫,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疏松土壤中,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经5~7天发育成丝状蚴及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与人体皮肤接触,受到体温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经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钻入人体。进入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然后沿支气管上行至咽部,再随吞咽活动下行经食管到达小肠上段定居。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的时间一般为4~7周。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排出体外。
什么是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俗称“黄种病”“懒黄病”。钩虫幼虫可导致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钩虫成虫可导致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异嗜症,劳动力下降。轻者可无症状,称钩虫感染,严重贫血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儿童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等。
钩虫的感染途径
钩虫主要通过侵入皮肤感染人体。在农村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可以污染土壤和农作物,使之成为重要的感染来源。钩虫还可以通过人们进食含钩蚴的蔬菜、瓜果进入口腔、黏膜而感染人体。对于小朋友来说,接触被钩蚴污染的住宅附近的土壤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钩虫病该如何预防?
现在正是秋收时节,采摘中需提防钩虫作祟。我们要谨防“翻车”哈!因为,这个时节有一种特别嚣张的虫子爱“作妖”,它就是——钩虫。人一不小心和它们来个亲密接触后,钩虫病分分钟就找上门,重则导致贫血,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防范那只“妖孽”呢?
01
管理传染源
无症状带虫者和钩虫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的流行与自然环境、作物种植、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南部,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几乎全年均有感染机会。在雨后初晴或晴后初雨,赤脚赤手下地作业时,极易发生钩虫感染。钩虫卵在深水中不易发育,因而,钩虫病的流行与水田耕作关系不大。在矿井下的特殊环境,由于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不畅、阳光不能射入以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亦有利于钩虫的传播。在流行区,每年冬季进行普查普治。
02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鲜粪施肥,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用药物杀灭粪内虫卵,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不吃不洁生蔬菜、水果等食物,生食与熟食分开存放与加工,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03
耕作时避免赤手裸足操作
劳作时尽量穿戴防水手套和雨鞋,也可在手足皮肤涂抹左旋咪唑涂肤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可有效减少感染机会。
如不慎感染,可使用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进行驱虫治疗。阿苯达唑剂量为400mg,每天1次,连服2~3天;甲苯达唑为200mg,每天1次,连续3天;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1~2岁儿童剂量减半。感染较重者需多次反复治疗。
End
供稿:胡海燕
编辑:庞瑜莹
审核:陆英骅、陈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