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文化源远流长

文摘   2024-09-10 07:45   福建  
点击蓝字  欢迎关注我们


“千古清漳水,居官显孝廉。”


在闽之南,在众多庙宇之间,有一位唐代将军被人们世代供奉,这位文武兼备的大臣名为陈元光。


在武则天时代,有一道诏书,标志着闽南社会进入全新发展时期,这道诏书称为《敕陈元光建州县》。


漳浦威惠庙——陈元光石像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他出生于光州浮光山(今河南固始县),是归德将军陈政之子。陈元光自幼博览经书,贯通文史,自学兵法,服习骑射,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军事才能。仪凤二年(677年),陈元光承继父职,授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他随父南下平叛,长期坚守在闽戍地,为唐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台湾高雄凤邑开漳圣王庙碑


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呈请武则天在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武则天批准了这一请求,并颁诏,革去绥安旧号,建漳州治所,任命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在漳州任职期间,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他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漳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被誉为“开漳圣王”。


陈诠 漳州市政协原秘书长、漳州市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原会长)


“陈元光因平乱开漳的历史功绩‘由人而神’,世代建庙祭祀,历代封号达22次,官拜的祀典与社稷同;开漳圣王成为闽南人的‘共祖’ ‘共神’,大批移民外地的闽南人也把他做为保护神,分香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朝拜;还有开漳主要部将的信仰,形成了开漳圣王信仰系列。”漳州市政协原秘书长、漳州市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原会长陈诠说道。



2024年9月8日,在漳州闽南书院举办的《开漳圣王文化源远流长——从开漳到开台看两岸一家亲》专题讲座中,陈诠以大量的史料详实介绍陈元光其人其事,并重点解读了《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系列丛书》的创作心路,阐述了开漳圣王文化的形成、主要内容和作用;开漳圣王文化的传承;从开漳到开台看两岸一家亲。


《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系列丛书》,是一部印证两岸一家亲的力作。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教授为丛书作总序,指出:丛书收罗宏富,编选精审,是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最新,也是集大成的成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和应用价值。



这套丛书共7本,190多万字,由“史料集”与“文化集”两部分组成。“史料集4本:《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史料集》(开漳篇、血缘篇、诗赋篇)和《海峡两岸开漳圣王庙宇楹联集》。201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把“史料集”作为重点新书,在第11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首发并赠书。


史料集


“文化集”3本:《开漳圣王文化撷英》《陈元光名句赏读》《漳州历史名人名胜寻芳》。今年7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在“两岸学子论坛”上举办文化集的首发并赠书。


文化集


这套丛书的亮点是:构建了开漳圣王文化的史料基础、提升其文化层次、服务两岸交流。


据讲解,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的中原将士和家眷有87个姓氏、上万人。他们落籍漳州,繁衍生息,其后裔成为闽南人口的主体,并不断向台、港、粤、琼、赣、浙及海外迁徙。开漳圣王文化,是以陈元光为代表,形成于开漳治州历程,又随闽南人的繁衍而传承发展的区域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主要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


开漳掀开了闽南大开发的历史篇章。陈元光以其雄才大略,领导中原移民和当地民众同舟共济,艰苦创业,使千古蛮荒之地,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同时,为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如州郡治理与“军屯”建设的军政管理体系;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发展手工业和商贸、轻徭薄赋等发展经济的措施;实行“唐化里”促进汉蛮民族融合;办书院、兴教育、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河洛话(今称闽南话)的形成;兴起诗词唱和,传播戏曲、舞蹈、音乐等文学艺术;传承宗教信仰,移植民俗风情等等。这是开漳圣王文化、也是闽南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讲座现场


开漳圣王文化源于中华文化。开漳文化、血缘文化、信仰文化是开漳圣王文化的主要内容,血缘与神缘紧密结合是其鲜明特色。陈诠表示:“从文脉延续看,中原移民是创建开漳圣王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文化、习俗都带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他们是把中原文化传入闽南的宣传者、传播者,也是把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形成区域文化的实践者、推动者。在这基础上形成的开漳文化,自然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文脉,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主要内容看,开漳文化是基础,血缘文化是主体,信仰文化是传承,是对开漳功绩和开漳精神的传承,也是血缘与神缘紧密结合的传承。可以说,这些内容基本上把开漳圣王文化呈现出来。护国安民是其核心价值。护囯安民,是陈政、陈元光领兵入闽平乱的目的与任务,也是开漳建州历史功绩的集中体现;是开漳圣王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灵魂,也是开漳圣王文化代代传承的关键。因为这是普世价值。


陈元光墓


千百年来,开漳将士及后裔都努力做到为国建功、为民造福。移民台湾及海外的闽南人,也都世代坚守民族大义,延续血脉亲情。可见,护国安民作为开漳圣王文化的灵魂始终得到传承弘扬。开漳圣王文化展现海峡两岸同胞同血缘、共神缘、一家亲,展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地的血脉亲情。


“1994年,我国著名历史文物专家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在考察漳州后一致认为: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个特殊的意义,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台湾文化应是漳州这个文化圈内的。”陈诠说道。



下营将军庙


据了解,台湾有开漳圣王庙宇300多座。海内外开漳圣王信众超过2000万人。在台湾和海外的信众回漳朝拜祖庙连连不断。这就形成了开漳圣王信仰传承的链条。


开漳圣王文化在血缘、信仰、文化方面,形成三个传承链条。据了解,漳州迁台的姓氏有113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开漳后裔。他们不忘故土,在台湾建宗祠、修族谱,回漳寻根祭祖,世代相传。这就形成了漳州与台湾及海外漳籍族群血脉传承的链条。


相关史料


向外迁徙的闽南移民,不管走到哪里,都始终眷念故乡的文化,坚守固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中华文化。如闽南话的传承,思想道德文化,忠孝慈善美德以及民俗文化等的弘扬。这就形成了一条中华文化从唐初进入闽南进而传播台湾及海外的民族文化传承的链条。


陈诠感叹道:“这是一幅开漳圣王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丛书中的《开漳篇》《血缘篇》和《撷英》展现了开漳文化、家风家训、民风习俗等传播到台湾的盛况。”


漳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历代都有漳州人迁居台湾。据《台湾通史》载:“宋元时期,闽南人开始移居台湾。”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迁徙台湾,出现四次移民高潮。



《唐开漳陈将军墓记》蔡世远


开漳先贤因历史功绩而形成开漳圣王信仰系列——闽南人迁台而将其香火传播台湾全岛,台湾乡亲回漳州祖庙朝拜,世代相传。开漳圣王信仰形成于开漳治州之中、又随闽南人的世代供奉而传承。明清时期,大批漳州人迁台,同时将开漳圣王信仰传至台湾。一尊尊开漳圣王神像、一包包神庙香灰,保佑一批批乡亲渡过海峡、安抵台湾。落籍后,他们立神龛、建庙宇,祈请“开漳圣王”庇佑,表达不忘祖地的恩泽。



高雄凤邑开漳圣王庙


开漳圣王在台湾还称为圣王公、威惠王、威烈侯、陈圣王、陈圣公、陈府将军。还有马仁、李伯瑶等开漳先贤之神,也由漳人请到台湾供奉,形成浓厚的开漳圣王信仰系列世代传承。台湾的《续修台湾府志》《彰化县志》《台湾府噶玛兰厅志》《淡水厅志》《台湾通史》等志书中都记载了开漳圣王信仰在台湾的传承。



“盛德世祀”坊


“以千年血缘、文缘、神缘基因形成的两岸一家亲,是自然、美好、生机勃勃的一家亲,是割不断的永远的一家亲,必将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融合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据陈诠介绍,除民间的联宗联谊外,漳州市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与台湾开漳圣王庙团发展协会密切合作,在漳州、台湾及东南亚举办多次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扩大了影响;从2010年第二届“海峡论坛”开始,“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列入论坛的一个项目,升华了共同信仰,加深了血脉亲情。


“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陈元光在《谢准请表》中写道。这样一位亲民报国的将军,其故事虽历经千年,其精神却历久弥新,人们始终牢记其功勋。


漳州闽南书院讲堂


“元光之光,非陈姓一姓之所私有,当以漳民之所有;非漳民之所有,当以台民之所有,非台民之所有,当宜国人之所共有。”


END


漳州闽南书院


文/编辑 | 文霞

图 陈诠  江焕明  何文芳

审核 | 洪奋强    赖松青 

监制 | 叶明义


漳州闽南书院
“漳州闽南书院”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集展示、讲学、教育、研究、宣传推介等功能为一体的宣传文化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