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人到传人:北溪先生陈淳的思想嬗变与创新价值

文摘   2024-08-12 23:19   福建  
点击蓝字  欢迎关注我们




八百多年前,宋朝大儒朱子出任漳州知府。我们无法想象彼时漳州学人得知这么有学问的大儒到来时的欣喜之情,单从“十年愿见而不可得”的陈淳这里来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陈淳,一个身处偏僻地区又没有名家引荐的乡村学者,如何成为朱子的亲传弟子?从门人到传人,他在朱子的“光环”之外,有哪些独立于老师以外的价值?他的思想又是怎样影响明清时期的法律?





陈淳(1159-1223),字安卿,宋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今龙文区蓬洲社)人。因世居九龙江北溪之滨,学者称他为“北溪先生”。他终生服膺朱子,潜心理学,是朱子最重要门人和衣钵传人之一,也是闽南理学主要开创者、闽南思想文化代表性人物。陈淳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就在于穷尽一生把朱子的书“读透读薄”,对朱子学范畴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和解释。其代表作《北溪字义》,有“东亚第一部哲学辞典”之誉,为后人学习掌握朱子学说要义提供了便捷通道,对朱子学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淳由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入祀孔庙。





2024年8月11日,漳州闽南书院特邀李毅婷博士,主讲《北溪先生陈淳生平事迹与历史地位》。此次讲座,不仅生动还原了“典籍”中陈淳的形象,而且重点讲述了陈淳思想对后世法制的影响。


李毅婷博士


李毅婷博士现为“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曾子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及其海外传播,尤其关注儒家文化在东亚、东南亚的传播。



下学与上达

《论语·宪问》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据李毅婷博士讲述,汉魏时,均理解为“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即下学礼乐等人事,上达天命义理。程朱理学中,下学人事是克己复礼、主敬涵养等功夫;上达天理即是穷尽义理的知识境界,亦是尽性知命、与天道浑然贯通的道德境界。下学为上达之基础,经由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二者之间循序渐进,且一以贯之,不能分离。



在陈淳生活的时代,漳州地区的思想文化大体有两个特征:其一,在两宋之际,出现了以高登为代表的东溪学派。其二,漳州学子十分追求科举功名。这两种思想取向都影响了陈淳。弱冠前的陈淳早已习染修习举业之风。陈淳彻底摆脱科举考试束缚,是受到东溪学派传人林宗臣的影响。


陈淳完成了早期作品《隆兴书堂自省三十五首》。这些五言诗中,体现了陈淳已经开始更注重修身养性、实现自我超越的上达功夫。从《自警诗》可见,陈淳从未放弃进一步研习理学的旨趣,一直在钻研、思考理学思想,并且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初步认知。


陈淳第一次面见朱子,详细说了自己过去的思考,还说了自己十分偏好“上达之道”。朱子肯定了陈淳过去的思考所得,同时指出其思想缺乏一以贯之的纲要。朱子教导陈淳,穷究道理必须从根原处着手,须表里首末极其透彻,不可只窥见其中一点半点。陈淳心领神会,一生为学均将“根原”二字贯彻始终。

朱子离漳后,陈淳无法当面请益,转而用书信往来的方式问学求教。在这些书信中,陈淳偏重穷究义理的求学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忽略下学原则与涵养工夫的倾向亦有所体现。可以说,经过多年之研习,陈淳忽略下学之倾向仍在,且未完全领略到朱子“一以贯之”之意。


讲座现场


“庆元党禁”时期,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遭到迫害,当其他人都避而远之时,陈淳与同为朱子门人的岳父李唐咨,长途跋涉,到建阳考亭寻访朱子,再次从学于朱子门下。朱子再次指出陈淳疏忽下学,而专致上达,则是缺乏一贯之旨。陈淳深自反思后,请求朱子教导下学之道。朱子一再强调其应走出书斋、行万里路。


考亭问学归漳后,陈淳“无书不读,无物不格,旁搜广览,惟恐或遗”。其以上达为下学之基础,以博反约,最终实现了下学上达的本末一贯。



严陵讲学与卫护师门


“庆元党禁”解除后,朱子门人社会地位逐渐得到恢复。嘉定十年(1217),陈淳再赴临安应试。期间,陈淳分别在临安、严陵(今浙江省建德市)、莆田逗留数月,与当地的士人、学子切磨、讲学,致力于传播朱子学、卫护师门、排抑陆学。李毅婷博士讲到:“此为陈淳一生最为重要的讲学活动,亦是其卫护师门最为着力的时期。


陈淳还作讲义四篇,即《道学体统》《师友渊源》《用功节目》《读书次第》,向严陵学子们介绍朱子理学思想,明确朱子道统正宗的地位,以达到卫护师门、排抑陆学之目的。具体而言,《道学体统》主要阐明理学“天理论”之主旨,强调天理即在日用常行之间;《师友渊源》则论述理学传承,明确朱子道统正宗之位;《用功节目》阐述致知力行、主敬的修养功夫;《读书次第》则是弘扬朱子由四书而六经的读书思想,借此大力宣传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并进一步强调由《大学》而《论语》《孟子》而后《中庸》的读书次序。

为了进一步传播朱子学,陈淳还效仿朱子刊刻书籍。在严陵期间,陈淳建议并协助严陵郡守郑之悌刊刻朱子学作品,可知者有《朱子家礼》、朱子所辑之《小学》及朱子所做《大学章句》。


陈淳刊刻此三书,一方面期望学子们由《小学》奠定为学之坚实基础,进而研读《大学》,从而体悟圣贤之道,即是借刊刻《小学》《大学章句》二书引导严陵学子确立正确的读书次序,逐渐摆脱陆学影响,步入朱子学之正道;另一方面,通过刊刻《家礼》,令严陵郡人修习礼仪以达到敦化民风民俗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经典《三字经》祖述于北溪先生陈淳的《启蒙初诵》。


讲座现场


李毅婷博士说道:“陈淳刊刻图书,并不仅在于传播朱子学与教育学子,而且亦有改善严陵民风之意,大有兼容内圣外王之韵味。”


经过陈淳坚持不懈地努力,朱子学逐渐在严陵传播开来。更为可喜的是,此间学子亦有数人转而信奉朱子学,“专心一志有可造道成德之望”,如郑行之、张为艇、李登、朱右等。


经由不倦的讲学活动,陈淳在莆仙、泉州等地传播朱子学,培养了一批朱子学传承人,形成了“北溪学派”,出色地完成了卫护师门的使命。




关心地方事务


嘉定五年(1212年),赵汝谠出知漳州,以重礼礼聘陈淳,处以宾师之位。虽然陈淳推辞了赵汝谠之聘,但此后赵汝谠与地方官员时常造访陈淳家宅,咨询问政。赵汝谠的礼聘与造访,间接提高了陈淳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更为陈淳提供了一条改变民风民俗、改善民生经济的曲线从政之路。


讲座现场


陈淳上呈地方官员的奏札所涉事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事关民风民俗,旨在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教化百姓;二,事关民生经济,旨在杜绝民害、减轻百姓负担。


李毅婷博士强调,最值得注意的是,陈淳试图将自己礼学思想推向地方社会,实践理学家“礼制下移”的理想。陈淳希冀通过个人力量为儒家礼教深入民间塑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陈淳不仅仅停留在内圣之学层面上探究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而是将内圣之学作为外王之道的基础。他关注民情,关注民风民俗,为地方政务出谋划策,体现了传统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抱负。其政治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其政论与践行,将理学家的思想影响、渗透至下层社会,对漳州地方社会的规范与引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礼制规划与践行,陈淳将其礼学思想渗透至下层社会,为漳州地方宗族社会的形成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并规范了基层礼制架构。




陈淳思想对后世法制的影响


陈淳认为祖先祭祀取其同一气脉可相为感通。人与天地万物均共有一个气,却又脉络之别。祖先与子孙脉络相关,只要子孙极尽诚敬,便可与祖先之气交感。究其原因是,子孙是合法的祭祀者,祖先是合法的祭祀对象,加之正礼,诚敬即能产生作用。将陈淳的立嗣论置于汉唐以降的相关立法沿革史下,其独特历史意义便得以凸显。明清禁异姓为后的法律精神,与陈淳之论基本一致,某种程度上可谓是陈淳思想在法制上的落实。


李毅婷博士补充道:礼之可贵者,乃其思想内核与情感,而非外在仪轨。陈淳一再以气类不同、不可交感为由坚持自己的立嗣论,其所强调的正是血脉真正得以传承,竭力以儒家经典本义纠正民间乱象。




听众热情互动



历来评价陈淳者,多着眼其传承、护卫朱子学之贡献。当置换语境,跳出理学视域,进入到中国古代法制沿革史的视域中,陈淳礼学的价值具有其独立于朱子后学的独特价值。在致力礼制下移的过程中,陈淳亦会参酌俗礼,但前提是绝不可违背儒家精神。陈淳坚守儒礼本义,批判民间违礼之举,体现其作为儒者的责任感。仅就异姓为后而言,陈淳坚守儒家礼制精神之态度更在乃师之上,亦更贴合官方维护礼教之需求。


叶明义山长主持讲座


叶明义山长在讲座总结中提到,陈淳立嗣论的具体内容从今天看,似有不合时宜处。而其精神要义,乃在于强调血脉传承与诚敬感通,对纠正当今有失偏颇的生育观、扭转少子化倾向,乃至民族生生不息的传衍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恰恰也体现了陈淳对儒家本义的坚守和创新,而非完全做朱子的“同声翻译”。


漳州闽南书院讲堂


从现代人的视角看陈淳其人,也许他并不是那么有趣,甚至还有一些木讷,但是他很诚挚,且颇有风骨。朱子说:“吾道得一安卿为喜。”陈淳得到了老师最大程度的认可与喜爱。


陈淳不仅是朱子学之传承者,更是其坚守的儒学正宗精神的传承者。这对当下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先贤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END


漳州闽南书院



文/编辑 | 文霞

审核 | 洪奋强  郑晨寅  黄志远

监制 | 叶明义

漳州闽南书院
“漳州闽南书院”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集展示、讲学、教育、研究、宣传推介等功能为一体的宣传文化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