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映成辉(二):跟着校史剧《相辉》,了解马相伯老校长的故事

文化   2024-11-14 17:00   上海  




敬仰前贤,传承薪火;

追寻足迹,激荡心潮。


为了致敬老校长们的非凡生平,2024年11月,原创校史剧《相辉》即将再次上演,以“复旦人演绎复旦大师,复旦人讲述复旦校史”的舞台光影带领我们重临历史现场,回望马相伯先生与李登辉先生的复旦故事。


马相伯(1840-1939)

江苏丹阳人,名良,字相伯。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于 1905-1906,1910-1912 两任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年,接受了法国传教士的西学教育,精通多国文字,兼有中外人文和科技知识,作为天主教信徒,亦曾办洋务、从外交,后以办学闻名,晚年则成为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罕见的传奇人物、教育大家、爱国老人。


李登辉(1872-1947)

出生于荷属爪哇岛巴达维亚郊区(今印尼雅加达),名登辉,字腾飞,1899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学士,1904年底回国,1905年创立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应马相伯之邀任教复旦公学,长期担任教务长,1913年接任复旦公学校长。1917年,复旦公学升格为复旦大学。1942年正式卸任复旦校长(1936年以后不再主事),担任复旦校长近三十年,堪称“复旦之父”。

 

 本期,

让我们一同走近马相伯先生的壮阔一生,

以及他结缘复旦的点滴故事


1902年,彼时的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面对国家的衰亡和清政府的腐败,马相伯以及同时代的许多有识之士共同感受到:只有教育才能拯救这个民族。借由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学生被开除事件之机,马相伯接收了部分学生,并在天主教会帮助下创办了震旦学院。“震旦”二字,原是古印度梵文书籍对中国的称谓,包含着东方光明、前途无量的意味命名,意寓中国如旭日东升。他说,“兴学救国,吾之志也。”震旦学院以培养博学多才、通晓中外的青年为目标,结合中西教育方式,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



1905年,耶稣会开始了对震旦学院的干涉,逐渐取缔马相伯和学生对学院的管理和自治权力。同年,教务长南从周强加宗教课程和限制学生自由,引发学生不满和退学潮。此时,马相伯尽管身在病中,仍决定与学生一同脱离震旦,另立新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马相伯与严复等人发表声明,宣布新校名为“复旦公学”,寓意“复我震旦”和“复兴中华。1905年9月,经过马相伯等人的数月奔波,复旦公学终于在吴淞成立,马相伯任校长,迅速吸引了众多学子,复旦之名开始唱响。


















 1905复旦首次招生广告


20世纪20年代复旦大学校门


倦】前经、、

时光流转,走过波澜起伏的几十年,马相伯已年逾九十。虽年岁已高,但马相伯仍心系家国,矢志不渝。九一八事变后,马相伯在上海积极参与抗日救国工作,常常单独接见青年长谈几小时,鼓励他们爱国报国,青年们亲热地称他是“百岁老青年”。他连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号召民众团结抗战。尽管年迈,他仍通过卖字筹款,为抗日前线贡献了10万元。马相伯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奔走呼告一生,尤其是晚年,他的声音更加清扬激越,高亢入云。1939年,马相伯百岁华诞时,全国上下举行遥祝典礼。中共中央评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这或许是马相伯一生的最好注脚。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的教室

穿越百年,马相伯先生的故事仍熠熠生辉,在每一位复旦人的心中闪耀。

《相辉》校史剧请将带领复旦学子们在舞台光影中见证复旦的辉煌与梦想,共同点燃心中不灭的复旦之光!


打卡复旦 饮水思源

为了更好地重温复旦建校的百年光辉历史,欢迎全校师生参与“打卡复旦,饮水思源”活动。参与师生可在复旦校史相关的地标性建筑(例如老校门、校训石)处拍照打卡,与百年复旦合影留念,追寻复旦的辉煌足迹。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上传打卡照片,

解锁更多惊喜!


届时将评选

一等奖10名

奖品:《相辉》校史剧门票,2张


二等奖12名

奖品:故宫十二月令星回金属书签,1份


三等奖20名

奖品:故宫猫咪摆件,1个



当然

所有参与投稿的师生都将获得一份精美礼品!


问卷填写时间:11月6日至11月18日



让我们通过校史剧《相辉》

再度亲身体验复旦百年校史的波澜壮阔

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传承! 


文字 | 朱静雯  蓝天晴

排版 | 孙艺

审核 | 王洁

复旦大学任重书院
复旦大学任重书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