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团到各地巡演往往是“演一下就撤”,虽节约了时间、经济等成本,但其文化底蕴、艺术素养和品牌价值无法充分展现,也难以真正助力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情形大不相同,包括亮相闭幕音乐会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内,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境内外名家名团接踵而至,其足迹不局限于剧场和酒店之间“两点一线”,而是走进社区、商圈、学校等,与城市、与这里的人发生深刻关联。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落幕,而相关话题的讨论、观众对名家名团精彩演绎的回味,仍在继续。名家名团从惊鸿一瞥到深入城市肌理,变化的轨迹耐人寻味。
名家名团在沪开展丰富演艺活动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会同各大经纪公司、主承办剧院,因“团”制宜,推动名家名团赋能城市文化建设,在上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通过公开彩排观摩、演前导赏、“海选”参演等,名家名团加强了和本地观众的互动。被中国乐迷昵称为“胖葱”的指挥家尼尔森斯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沪演出,受到线下、线上乐迷的广泛关注。柏林爱乐乐团除了4场音乐会和多场室内乐音乐会外,还先后走进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筑桥实验小学等,带去古典乐兴趣课。此次艺术节选送的40名有着一定芭蕾基础的小学生,参与了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舞姬》的表演,令不少芭蕾从业者、爱好者羡慕不已。
通过深入的切磋交流和文化体验,名家名团诠释了文明交流互鉴、行业深度对话的意义。艾夫曼芭蕾舞团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师生进行专业指导,舞团创始人鲍里斯·艾夫曼和舞蹈家谭元元开展对谈,共议心理芭蕾的构思与创造。波兰“山羊之歌”剧团极具创新精神,导演格热戈日·布拉尔携手剧团编剧阿夏利·布拉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副教授张毅,共同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在艺术节,“遇见‘京’彩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表示,北京人艺在上海长达1个月的演出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思想成果,留下的话题与思考不会终结。中国剧协主席、北京人艺演员濮存昕表示,通过交流演出和相互观摩,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识货”的观众和成熟的市场提供支撑
中国演艺事业发展之迅速、市场之广阔有目共睹,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前列。重视人文服务与契约精神为这座城市赢得大量名家名团“回头客”,这既离不开包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内的演艺机构、平台的专业水准,也离不开庞大艺术爱好者群体的热情与“识货”。
上海观众对艺术的了解和喜爱程度让名家名团惊叹。慕尼黑爱乐乐团被誉为“全球最佳布鲁克纳作品诠释者”,乐团在上海的演出受到观众热情欢迎。当乐团团长保罗·穆勒得知大批上海观众经常自发探讨作曲家布鲁克纳时,感到不可思议。保罗·穆勒用“享受”来形容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感受:“这两场演出会成为乐团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到上海、在艺术节舞台看名家名团,已成观众共识。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罕见地同时绽放上海舞台。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将“镇团之宝”《斯巴达克斯》带到了上海大剧院,随后几天,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在前滩31演艺中心奉上“看家大戏”《舞姬》,掀起了本届艺术节的舞蹈高潮。
以创新意识赢得未来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名家名团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青睐,得益于上海的创新意识,以及在国际演艺市场中提出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方案。
上海有能力提供演艺市场看重的“稀缺性”。考虑到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功先例,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等名团都将中国乃至亚洲演出唯一一站放在了上海,这样的“独家资源”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更具魅力。2025年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年,赛后的获奖者音乐会在中国的唯一一站已确定安排在上海,相关机构已在今年艺术节的国际演艺大会上完成签约。
上海有能力保障广大观众期待的“新鲜度”。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冠军、钢琴家亚历山大·康托洛夫,于金秋的上海完成了自己的中国首秀。皮娜·鲍什编导的《春之祭》非洲版在艺术节舞台完成了中国首演,来自12个非洲国家的35位顶尖舞者共同呈现这部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3场演出开票当天即售罄,39%的观众为跨省购票。
上海作为拥有澎湃动力的新兴市场,受到全球演艺行业广泛认可。对上海并不陌生的柏林爱乐乐团大提琴副首席奥拉夫·曼宁格说:“20年前来上海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这么多古典乐迷,20年间,中国古典音乐市场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热爱且懂行的知音。”
正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上海和青年演员互动时语重心长的那一句“永远要不断更新自己,就像电脑重启”,日新月异的上海和矢志创新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一直与海内外名家名团相互赋能,为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