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会不会走向终结?

文化   2024-07-18 15:01   德国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公众号


作者简介

王建,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代自然地理学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地理科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获评首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全国高校青年科技奖和优秀骨干教师。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8专项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主编国家面向21世纪、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主持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课程和国家一流课程,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国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多次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团体干部奖和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等奖励。带领中国地理学会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和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以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项目奖励。

地学深思考

01


地理学会不会走向终结?

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是随着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事物之间的距离已经不同于以前,并且还在发生巨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有人预言,距离将会消失,地理学将会走向终结或者死亡。地理学真的要走向终结和死亡吗?

02


为什么又被重新发现了?

预言已经过去30多年了,地理学不仅没有死亡,而且在日常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被重新发现了:一些国家开展了地理扫盲运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地理作为素质教育、国情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又是为什么?

03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王建教授和张国友研究员的论文“未来的地理学——对未来地理学发展的展望”,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理学的作用、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教育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给出了他们的分析与判断。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生态化和世界地理化,世界正在进入了一个广泛的跨学科问题占优势的时代。地理学由于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地位,必然地被推到解决当代重大全球性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前沿,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认识世界、健康生活和持续发展离不开的地理学。

航空航天、交通通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使得人类活动的半径越来越大,时空尺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带来了重大挑战;但是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人类对于地球观测与研究的视野,促进了地理观测与分析的定量化,提高了地理学研究的效率,增强了地理学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为地理学成为全球的地理学、生活的地理学、发展的地理学创造了条件。

随着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方向发展,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方向发展,地理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全球性、统一性正在加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公民素质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为地理学在素质教育、国情教育和世情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机遇。

04


分析与判断

因此,未来的地理学将走向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全球性、统一性更强的地理学,走向观察世界、更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的地理学。

1 未来的地理学


当然还存在着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维度立体化、研究尺度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2 未来地理学发展趋势



引用小贴士

王建, 张国友. 未来的地理学——对地理学发展的展望 [J]. 地理科学,2024,44(1):1-8.[Wang Jian, Zhang Guoyou. Geography in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Geograph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4,44(1):1-8.] doi: 10.13249/ j.cnki.sgs.20230881



-END-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感谢每个人的辛勤付出和分享,地理研究有您更加美好!

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地理研究
地学科研,考研,城市介绍,旅游,趣味地理,一锅烩是我的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