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歌乐山?

文化   2024-06-29 22:13   德国  


且歌且乐  生生不息

主编 | 张孝成 龙霞   主笔 | 吴迪 张海鹏   制图 | 谢峘


 

作为著名的“山城”

重庆多山且不乏名山

不只市域内有巫山、大巴、武陵

金佛、仙女、四面等一众名山

就连城中都遍布着大小高低各不同的山

如梳贯南北的缙云、中梁、铜锣、明月四条大山

如散罗棋布的枇杷、鹅岭、平顶、鸿恩等中小山体

以及如歌乐、南山这般更具知名度的山城名片

 

但如果非要说哪一座山最能代表重庆

那么歌乐山肯定是最被认可的答案之一


作为重庆城区的老牌名山

歌乐山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历史文化于一身

同时又有着与她的山体一般厚重的红色血脉

得以成为重庆人心中的精神圣山

 (掩映于歌乐山林间的壮志路  摄/郭思云)

🔻


 

1

地理范围的演变

 

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语境中

“歌乐山”所代表的地理范围经常都是不同的

她可以小到仅指某座山峰

也可以是一级行政区划

(比如原来的歌乐山乡、歌乐山镇,以及今天的歌乐山街道)

还可以是涵盖数十平方公里的一片连绵山体


所以

到底哪里才是歌乐山呢?


I  歌乐山与小歌乐山

 

正如前所说

今天的歌乐山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义词”

 

在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眼中

歌乐山就是著名的白公馆、渣滓洞所在的那座山

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等革命先烈的受难地

这是地理上狭义的歌乐山

 (歌乐山在重庆中心城区的位置)

🔻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重庆眼中

歌乐山是那条纵卧渝城与渝水之西

南北贯穿沙坪坝区境的高大山脉


她以今天的歌乐山街道为核心

南到山洞街道接九龙坡区

北囊中梁镇接北碚区

这一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4公里

高500-700米不等的巨大山体

都属于广义的歌乐山

 (广义的歌乐山即中梁山沙坪坝段)

🔻

 

那么

最初的歌乐山

具体又是一个怎样的地理概念和空间范围呢?

这还要从其所在的中梁山山脉说起

 

歌乐山位于重庆城区“四山”之一的中梁山中部

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奇特的褶皱山

地质地貌学上称之为盆东平行岭(或川东平行岭)

而歌乐山这一段又属于这条平行岭中

最典型的“一山三岭二槽”地段

即在这一段山脉之上

又长出了东、中、西三列高出山体的山岭

三列山岭之间则是两条槽谷

歌乐山上的城镇便主要发育在其中

 

这三岭之中

东岭面东俯瞰重庆老城区及两江合流

西岭朝西面向科学城、远眺缙云山

东、西二岭之间为中岭

系一凸出于山体之上的条形山梁

中梁山之名即来源于此

 (中梁山“一山三岭二槽”地貌示意图)

🔻

 

最初的歌乐山便是其中东岭的一段

根据民国《巴县志》上的记载

(民国《巴县志》总纂向楚为巴县著名乡贤,其出生地就在今沙坪坝境内,对歌乐山一带十分熟悉)

歌乐山在龙神坳和对角桥之间

其范围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

测绘的地形图上所标一致

 (1932年地形图上的“歌乐山”和“小歌乐山”)

🔻


在该段东岭南北连绵约3公里的数峰之中

海拔最高、山势最为雄伟的那一座便是歌乐山

在其北面

还有一座略低但同样巍峨的山峰

其位置、山形均与歌乐山相近

故名小歌乐山

 (从磁器口对面的嘉陵江东岸远眺歌乐山、小歌乐山)

🔻


因此

今天各种语境中指代不同地理范围的歌乐山

其最初的发端

即是以此大、小歌乐山为主体的这段东岭数峰

我们熟知的白公馆、渣滓洞

便分别位于这两峰之下

 

II  古道西出:歌乐初有名

 

中梁山山脉南北绵延百余公里

历合川、北碚、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江津六区

峰峦起伏难以计数

其中也不乏有名者

但唯有歌乐之名很早即广为人知

且为其中所最知名者

这与其区位、地势及交通条件密不可分

 

歌乐山及其所在的中梁山

如一道高大厚实的城墙

矗立屏障在渝城之西

在近代成渝公路出现之前

从重庆西出进入四川盆地腹地

中梁山便是人们眼前的第一座大山

 

清乾隆年间的巴县知县王尔鉴

在其主持纂修的《巴县志》中称歌乐山

“俯视群山,为渝州屏障

登其巅,九门三江宛在眉睫”

  (清乾隆《巴县志》之舆图中即标有歌乐山)

🔻


歌乐山不仅占据了这一段山体的制高点

更是百公里长的中梁山中

唯一能完美兼顾既靠近嘉陵江水道

又能便捷连接重庆城的一段


同时

大、小歌乐山各自衍脉至山下江畔

两脉一南一北环抱围合

其间山势较缓

从此处翻越中梁山的难度更低

 (歌乐山通过小川东路连接渝城,同时又有支路直达磁器口,可谓扼守险要、交通便利)

🔻


因为歌乐山在区位和地势上的这些优势

著名的小川东路得以选址于此

 (小川东路与东大路  手绘@常栗筠)

🔻


与稍南经二郎关翻中梁山的东大路相比

小川东路连接串连盆地中部诸县

且到成都路程也要短上不少

加之又有靠近嘉陵江水运之便利

因此至晚在明清时期

便已成为成渝间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

行人络绎不绝

十分热闹

 (位于小川东路旁的“请君一念”题刻,劝诫莫要打劫路人)

🔻


从山脚沿此路经同善桥、三百梯

上到大、小歌乐山之间的垭口处

便是著名的高店子

也是如今歌乐山上偌大城镇的发端之处


而所谓“高店子”

即设在山上高处的幺店子或官店

这里俯瞰重庆城和嘉陵江

彼时“此处置守则水陆可相为犄角”

为渝城近郊和小川东路上重要的关隘、场镇


随着小川东路及高店子场镇的出现和日益繁华

歌乐山也逐渐为往来于古道的人们所知

其风光人文受到更多的发掘、传播

从而一步步成为渝西名山


III  成渝公路:渝西第一峰


到了近代

公路事业兴起

尤其是1933年成渝公路全线通车后

经新桥、山洞、高店子、金刚坡翻越中梁山的新公路

很快超越东大路和小川东路

(但没有完全取代)

成为重庆西向最重要的干线交通

并带动公路沿线地区开始了近百年的发展

 (成渝公路与两条古道的关系示意图  手绘@常栗筠)

🔻


几年后

国民政府内迁重庆

地处小川东路和成渝公路交会处的歌乐山

占尽地利与天时

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

 

这里不仅靠近城市、交通便捷

又山高石坚、树密荫蔽

还有良田沃土、风景秀丽

因此被进一步辟为国府“迁建区”的中心地区

 

1941年

 “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正式建立

辖歌乐山(高店子)、山洞、新桥等地

马路边、场镇旁、山林里

国民政府各院部等重要机构纷来移驻

官邸、别墅布满山头


一时间

大量人口涌到山上

商店、旅馆、饭店等也沿马路开设起来

滑竿、轿子、车马、行人来往如梭

 

抗战胜利之后

成渝公路的巨大带动作用继续发挥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成渝高速公路通车之前

又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

歌乐山从最初的大、小歌乐山

沿成渝公路和街市不断四向延展

最终发展到今天广义歌乐山的范围

歌乐山也最终奠定了渝西第一峰的“江湖地位”

  (如今的歌乐山上,产业布局分异明显,工业主要分布在成渝公路两侧的东槽和中岭山梁上,西槽和北部中梁镇则后发形成了养老、农旅产业  手绘@常栗筠)

🔻


 (生态环境优美的歌乐山中岭及西槽风光  摄/潘容芳)

🔻



2

文化高峰的形成

 

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交通禀赋

使歌乐山得以登顶渝城名山之巅

而从远古巴渝流淌而来的历史长河

又将歌乐山浸润成一座文化高峰

 

I  源远流长:山名之中一窥名山历史

 

歌乐山的名字本身

便是其悠远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

关于歌乐山之名的由来便是众说纷纭

民国时有学者就感慨

“夫天下佳胜之地

有一可名足以历今古而不朽

况此山有三名者乎

岂非吾渝风景之胜地哉”

 

在众多的解读中

流传甚广的是两个版本的传说

一说是“当年大禹会诸侯于涂山

召众宾歌乐于此”故名

但这一说法也最为广受质疑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关于此传说的题刻,书法家柯璜书)

🔻


另一说则是清王尔鉴在《巴县志》所记

“俗传秦李冰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跸山上

乐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

(此说貌似也不可信,就连王尔鉴也不忘评价一句“其说近诞”。这一传说可能与其“上有云顶寺,祀川主李冰次子”有关)

 

还有一类说法认为其得名来自山间的自然万象

同样是在《巴县志》中

王尔鉴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称其“山崇五里,层岭密树,松杉翳日

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乐

故名歌乐”

(层岭密树的歌乐诸峰)

🔻


此外

还有说歌乐山系因山石、植被得名

由“锅锣山”“葛罗山”谐音而来

等等

 

近年又有学者综合民族学、语源学的研究

考证出两种新的可能

一种认为歌乐山古代曾有僚人活动

即歌罗蛮(葛僚蛮)

其山名很可能就是“歌罗山”“葛僚山”之谐音

 

另一种则认为歌乐之名系描述其山形

当年王尔鉴在《巴县志》中曾提到歌乐山“或曰果罗”

此说认为其中的果罗也写作果裸

意为“物圆而小者”

而“果罗山”就是指其圆圆的山形

后来才雅化写为“歌乐山”

 

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歌乐山得名的真相或许永远都不得而知了

但正是这古往今来种种对其山名的研究和解读

为这一小小山名灌注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充满了自然浪漫主义和历史神秘主义的歌乐山

最终耸就出一座飘逸洒脱的巴渝文化名山

 

II  秀甲渝城:从歌乐灵音到山城绿宝石

 

作为中梁山俯瞰重庆城区的制高点

歌乐山主峰最高处海拔678米

(也是重庆市坐标原点所在)

其上曾建有云顶寺

自古为城西登高胜地

 (重庆市坐标原点)

🔻


王尔鉴在《巴县志》中将歌乐山列入巴渝十二景

即“歌乐灵音”

称其“松杉翳日,遇风雨则万簌齐鸣

人以为上方仙乐,不知即山灵清响

可以意会,而不可以形器求”

 

王尔鉴以深厚的文学造诣

以山林松风之清响

营造出飘渺空灵之意境

赋予了歌乐山独特的山水审美情趣

引得此后二百多年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探幽揽胜

 

到抗战时期

歌乐山作为重庆最重要的迁建区

从政府层面开始禁伐森林、保护生态

并筹建了歌乐山风景区

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官宦名流及过往旅客

都曾到访过歌乐山

在民国时期关于重庆的游记文献中

歌乐山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自然山水类景观

 (歌乐揽胜,山、江、城、人)

🔻

 

作为重庆人心中的“山城绿宝石”

如今的歌乐山

继续坐拥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名片

并以其揽江瞰城的地理形势

清幽苍翠的山林、富集古今的人文

成为重庆山水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代表

 (歌乐山东瞰重庆城  摄/李笑翔)

🔻

 

III 赓续文教:救亡图存的高地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

无数科教文卫领域的学者、机构

在歌乐山上奏响了救国图存的文化强音

歌乐山也成为中国现代文教史上

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彼时

毗邻沙磁地区的歌乐山

承接了全国各地多所内迁学校落户

如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上海医学院、贵阳医学院

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等医学院

还有东方语文专科学校

青年会女子职业学校、私立振济初级中学

交通部部立扶轮中学、私立相伯中学等其他学校

  (抗战时期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歌乐山校区)

🔻


年轻的学生为歌乐山注入了活力

为战时的阴霾带来了希望

如同坚韧的种子

在歌乐山生根发芽

 

一些科学研究及管理机构也纷纷迁驻歌乐山

包括水利委员会、农林部垦务局

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

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等


像其中的中央卫生实验院

就汇聚起为国报效的医界精英

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

倡导公共卫生和民众健康宣传

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位于歌乐山龙洞湾的中央卫生实验院)

🔻


还有中央林业实验所

依托歌乐山丰富的林业资源

在此潜心研究气象、造林、利用、调查等工作

留下了储藏量大、品种丰富的森林区

成为战时大后方林业科研中心

 

战时的歌乐山还是大后方的文学高地

众多享誉全国的文化名流在此悉心创作

投入到抗战洪流中

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

缔造了歌乐山上辉煌的抗战文化

共同成就了歌乐山这一彼时

重庆乃至整个大后方的文化高地

 

居住在桂花湾的冰心

创作了著名的《小橘灯》

山上的医学院、乡公所还有小摊小贩

都是文中的原型素材

而故事里的小女孩

正是以地下党员之女为原型创作

 (位于歌乐山森林公园内的冰心故居,又名“潜庐”)

🔻


居住在云顶寺下的萧红

其散文《林小二》是关注歌乐山儿童保育院难童的力作

《滑竿》关注到了上下歌乐山抬滑竿的力夫

小说《山下》则以歌乐山的视角

描写了山下的重庆城与重庆人

 (歌乐山儿童保育院内的儿童)

🔻


居住在大天池的臧克家

则躬耕陇亩、探访民情

为农民写泥土的歌

也批判倒行逆施的黑暗


居住在金刚坡山下的傅抱石

在歌乐山的山风和雨雾的浸润下

孕育出散笔乱锋、连皴带擦的“抱石皴”

用中国山水画声嘶力竭地喊出了内心的激荡

墨色淋漓、力透纸背

背后是团结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巴山夜雨 1943年 傅抱石,题识:予旅蜀将五载,寄居西郊金刚坡下。迩来兼旬淋雨,矮屋淅沥,益增旅人之感。昨日与时慧纵谈抗战后流徙之迹,因商量营此图为纪念)

🔻


......


在歌乐山上这段长达数年的岁月中

人们以血肉作史诗

直面家国的苦难同时又满怀着希望

燃烧着创作的激情

以至于多年后冰心仍会感叹

“啊!我的歌乐山!……

重庆的奇峰歌乐山是我的”

返回上海的臧克家也会写下

“我永远占有了歌乐山”

……



3

革命热土的诞生


悠久的历史

秀美的风光

厚重的文化

都是歌乐山值得骄傲的“资本”

但真正使歌乐山走出重庆而为亿万国人所敬仰的

还是她永不褪色的革命底色

是她燃烧着的革命火焰

是她传承至今的红色血脉


从四川外国语大学后山

沿着小川东路古道一路向上

映入眼帘的是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

它们交互成层

铸成了这座坚硬的红色山峰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

生于歌乐山的喻克由

就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红色火焰


作为重庆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他把家乡歌乐山作为传播革命思想

发展革命力量的基地

在高店子创建了沙坪坝第一个党支部

最后在敌人屠刀下

留下了“留名而死,亦可无恨”的绝笔

 (位于高店子老街的喻可由烈士像)

🔻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

位于歌乐山上的大专院校师生

以及大批进步的文化人士

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活动

他们以笔为戎

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抗战胜利后

为了早日实现国内和平

毛泽东“弥天大勇”赴重庆

位于歌乐山上的林园

见证了“重庆谈判”的始末

 (位于歌乐山山洞的林园)

🔻

 

解放战争时期

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渣滓洞

成为了关押共产党人的魔窟

乡野别墅变成了看守所

平房变成了囚室

煤窑变成了监狱

防空洞变成了审讯室

种种酷刑折磨都击不垮江竹筠等革命者的钢铁意志

他们用鲜血留下了宝贵的“狱中八条”

 (“狱中八条”是重庆解放前夕关押、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等处的共产党员们,通过脱险同志罗广斌执笔向党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


在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

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在枪林弹雨中、在死亡面前

他们也不曾屈膝求生

他们在烈火中永生

将浩然的革命正气永久地留在了歌乐山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摄/徐春茂)

🔻


这些

都被写进了著名的革命小说《红岩》中

也真正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了歌乐山


2019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

“解放战争时期

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

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

不折不挠、宁死不屈

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凝结成‘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

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她同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样

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出了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党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根本血脉

 (巍巍歌乐山下的烈士陵园)

🔻


(红岩精神,可歌可泣,国之瑰宝,世代传承  摄/徐春茂)

🔻


而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承载地

歌乐山早就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而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名山

她是英雄辈出的山

是中国人敬仰的山



三千年的重庆城

三千年的歌乐山

古往今来、斗转星移


已从两江交汇处的渝中半岛

生长到四山之间的广阔岭谷


也从昔日渝城之西的高大屏障

成为新时代被嵌入进

新重庆中心城区的一枚绿宝石


不变的

是歌乐山屹立万年的英姿

是嘉陵江奔流不息的生气


而这山水合奏起的

温柔而坚定地吟唱着的

“且歌且乐,生生不息”

正是红岩精神中

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奋斗的力量

正是重庆人的乐观和坚韧

正是新时代新征程中这座城的精神所在




🔺这是八二四研究所第50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扩散,让更多人了解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来自研究所典藏文献室,感谢以下专家对本文提供的支持: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馆员吴广

重庆市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罗飞、郭思云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人大何江




...The End...


八二四研究所

集地理学、历史学、地图学等背景为一体的最重庆研究团队,深挖与解读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地


想深度了解重庆,你就关注

地理研究
地学科研,考研,城市介绍,旅游,趣味地理,一锅烩是我的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