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许多年前,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却怎么也读不进去的时候,就买了一本郝明义的《越读者》来读。没想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还不会读书,最多算一个爱翻书的人罢了。
虽然后来我又读了几遍《如何阅读一本书》,并列为阅读方法类的神书,它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但是郝明义的这本书却一直影响着我的阅读观,尤其是主题阅读。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书评笔记,我就不多说了,你想了解的话可以参考豆瓣的书评,或者找书来读。我就选了其中一个的亮点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用的,如果你能用在自己的阅读上,就会有收获。
这个亮点是把阅读当饮食来看,以饮食的分类来给你当前阅读的书分类。郝明义在《越读者》里把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
先说第一类:主食阅读。
主食阅读指的是跟你专业相关的书,读这类书有助于提高你的专业技能,让你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换句话说,你读这些书就像吃主食一样,味道没那么美味,却保证你能吃饱,像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这些就是主食。
作为心理学老师,你的主食阅读就是为了生存需要而读的书,这类书籍通常包含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心理学领域有很大的贡献,比如:
……
再说第二类:美食阅读。
美食阅读是指思想方向的阅读,它可以提升你的认知,让你学会思考,像哲学、历史、文学名著等,都属于美食。
因为你不可能只吃主食填饱肚子,还得吃点有营养的美食。它可能不是必须的,但是吃了对身体大有好处,就像吃鱼、大闸蟹、牛排等,你不吃也不挨饿。
一个心理学老师的美食阅读,一般是思想需求的阅读,不再是为了生计而读书,它能让你看清问题的本质。
当然,你看不清也饿不死。一般这类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创意性和审美性,比如:
……
接着说第三类:蔬果阅读。
蔬果阅读,可看作是工具需求的阅读,当你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就去查字典,有不理解的文化背景时就去找资料查证。
它跟主食最搭,你吃饭时可以没有肉,不能没有蔬菜,这个是帮你消化的,以便更好地吸收主食和美食带来的营养。
这类一般是工具类书,可以帮你在阅读时查询不了解的知识点,比如字词、典故等。读了这些书,你对某一本书的理解更深了,也消化成了自己的知识。比如:
最后说第四类:甜食阅读。
甜食,你可以理解为零食,像蛋糕、冰淇淋,糖果等等。甜食阅读指的是休闲类的阅读,读这类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像言情小说、盗墓小说、漫画、成功励志等书。
从你一个心理学老师的角度看,这类书就是休闲读物,内容轻松、娱乐性较强,有助于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没有一定的目的。它有点用,不读的话也不要紧。比如:
……
我以前不会读书,都是零散地阅读,看到什么书好就找来读,没有明确的主题。虽然这样读也读了不少书,但是我知道这样读下去肯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因为好书太多了,我不能像过去一样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而是带着某种目的去阅读——也可以理解为功利性阅读。
比如我想精读《毛选》,就给自己列一份《毛选》的主题书单,把上面的书从头到尾读一遍,而不是今天读《毛泽东传》,明天读《论语》,后天读《西方哲学史》……
你可能会说,我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哪有这么多讲究?或者说读书这么功利,累不累?——是的,你可以一直保留自己的阅读习惯,你喜欢就好。
这是我建的精读社群,每月精读2本有用的书,每本写8-15篇解读文章,带你读透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