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两遍的书不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这些书如果用豆瓣评分来区分的话,都在8分以上。虽然豆瓣评分并不太客观,但是超过1000人评分,出版一年以上的书,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不过前几天收拾书架时,我发现了一本五年前买的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这本豆瓣评分仅6.9分的书,也是我读过两遍的其中之一。你可能觉得奇怪,这样一本评分不高的书,真的值得读两遍吗?
我认为非常值得,因为善于整理信息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是勤奋地接收各种信息,却不懂得整理,就无法有效利用,以至于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信息的回收站,不知道哪个对自己才是重要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宣之,他是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作为「笔记本作家」的他,不管工作还是兴趣,都坚持用笔记本记录。
所谓「一元笔记法」,就是把所有信息都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上,不需要分类。听起来很简单,可正是这个简单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以前我像大多数人一样,习惯把不同的内容记在不同的本子上:工作笔记一本、读书笔记一本、生活记事一本、灵感随记一本。
可是这样记录有个问题,就是很难坚持把这些笔记本写满,往往写不到一半就扔掉了。
这本书提出的「一元笔记法」有三个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一元化就是所有信息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时序化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索引化是建立检索系统方便查找。
这种方法看似打破了我们习惯的分类方式,却能让笔记变得更有条理。
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两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前我习惯用不同的本子记不同的内容,有些笔记要么找不到了,要么翻了很久才找到。用了一元笔记法后,我只需要按时间顺序往前翻,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东西。
第二个是「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作者的意思是说,通过在笔记本里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当我们需要创作时,就可以翻阅笔记本,从中找到灵感,把不同的元素组合起来吗,产生新的创意。
这个观点非常有用,毕竟创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已有的素材进行重组和创新。
在读第二遍时,我又划线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刚开始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句子,再读之后竟然觉得非常有用。
比如这句:「因为笔记本中的一切都有价值,所以你能充满自信地将其作为素材库。」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记下的任何内容。
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想法,在某个时刻可能就会派上用场。比如我在地铁上随手记下的一句话,后来写文章时就用上了。
我之所以能够持续写文章,有些事例、句子或观点信手拈来,都是素材库的作用,而不是我记住了大量的信息。
我每天写在笔记本的点点滴滴,可不只是为了记录,还把它当成了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用。
其他的我就不列举了,最后说为什么这本书我要读两遍吧。
第一遍觉得这本书实用性非常强,作者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手把手教人怎么做笔记。
比如他建议用「葱鲔火锅式」的笔记方法,就是用「○」标记客观事实,用「☆」标记主观感受。这种方法让笔记变得有层次感,回看时一目了然。
第一遍读完之后,我就按照书中的方法开始用一元笔记法。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些地方没有完全理解透彻,于是又拿起书重读一遍。
第二遍读的时候,我更关注细节,比如如何设计检索系统,如何在笔记本上做标记等。现在我的笔记本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内容:会议记录、读书笔记、生活琐事、突发奇想,全都在一起,却并不混乱。
当然,这个笔记本也可以是电子笔记本,只要你方便使用就行,电子版反而方便检索。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手写,也可以用手写的方式写笔记,更容易记忆和提取。
这是我建的精读社群,每月精读2本有用的书,每本写8-15篇解读文章,带你读透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