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藏的冬天
米丽宏
来源:沧州日报
小时候,村庄的冬天,几乎是从窖里掏出来的。耳朵边,见天能听到“窖”这个字。
一近立冬,村人就开始拾掇各种窖。今天窖红薯、窖白菜,明天窖萝卜、窖蔓菁、窖洋姜。之后的日子,家家都跟“窖”磕上了。
吃白菜?窖里有!吃萝卜?窖里掏去!吃红薯,更是三两日就要下窖掏两筐。红薯算得上是主食,很多时候,早饭来不及吃,抓块蒸熟的红薯就往学校跑。路上就着风吃,噎得翻白眼儿。
下窖掏红薯的,基本都是小孩子,身量小、灵活,下得窖里,方便腾挪。
大脏伯伯家的老三,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临走,老祖母唤他到跟前,哆哆嗦嗦掏出一个旧布包,哆哆嗦嗦剥出一堆儿零钱,对他说:“大孙子,功课学完就回来,俺还指着你给俺掏红薯哩!”
人们见了大脏娘,总会打问:“老太太,你那掏红薯的回来了没?”
老太太撇撇没牙的嘴,说:“老三呀,不下窖,上楼啦!悬天不着地的,脚能不冷?”
“掏红薯的”寒假回来,老太太却意外故去了。细瘦的大学生跪在雪地里,哭得稀里哗啦。旁观的人说,这老太太,临死没能吃上老三给她掏的红薯。
老家的红薯窖,多挖在荒地上、果园里;村里挨墙靠背、不碍行走的僻地儿也有。每到腊月后半梢,在红薯窖密集的地面上,一堆一堆的人,弯身引颈探头,向地下注视着、问答着。不知情的,会觉有点诡异。
人家只不过在“掏红薯”呢。油炸红薯丁,是难得的年节美食。那时节,灶膛里火绸子飘舞,大锅里滚油沸腾。红薯丁入锅,“唰”的一阵响,随即浮上来,一股特有的甜香窜出大门。
红薯窖一般深七八米,窖口直径一米来的样子。在我家,每次去掏红薯,娘都带三样用具:蛇皮袋,大荆篮,一条长长的捆麦子绳儿。
娘把窖口大石搬开,把掩口儿的破麻袋、玉米秸弄到一边。黑洞洞窖口呈现,四周结着蕾丝花边一样的霜花。
娘说等几分钟,给窖里进进风。片刻,用绳子穿过我胳肢窝,在背后系紧,放我下窖。我两脚摸索着窖壁上的土窝,一阶阶,深入地下。
越来越逼仄,越来越黑暗,终于两脚踏在了地面。我先让眼睛适应一下;接着,向侧洞里一摸,触到了温润的红薯垛。仰头向上喊:“娘,放篮子啦!”
大荆篮从“天”而降,筛落一片亮亮天光。
篮子装满,娘用绳子提上去;一会儿空篮子又系下来。如是三番,任务完成。我依旧被绳子牵着,一点儿点儿攀上地面。出窖一刹那,只觉阳光普照,空气清冷;坐窖边打一个长长的喷嚏,地动山摇。
红薯这东西“娇气”,天冷,会冻坏;稍暖和,又会生热病;擦破了皮儿,或藏法不讲究,一窖的红薯会烂个精光。
有个春天,我爹在红薯窖边看到二混子家的烂红薯,扔了一大堆,堵了路不说,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他没吭声儿,捡巴捡巴,用车拉回来;将它晒干了当柴烧,火焰旺得跟木炭一样。
二混子眼馋地说:“老米,你真会想腔儿,我咋没想到呢!”
我爹说:“你个懒家伙!再好的窖,到你手里还不如个破窝哩!”
那时候,挖红薯窖,是诸窖里最难的。窖口儿小,才能保温,窖体深,才能保鲜。红薯窖,跟井似的,就差一眼泉了。
老万家挖红薯窖,真的触到了泉眼。几车红薯等着入窖呢,窖底,泉水“咕嘟咕嘟”直泛泡。老万急得直骂背运,白费几天的力气。
村里“明眼”告诉他:“水,就是财!你要发财了!”
老万一口“呸”回去:“我五大车的红薯没处打发,我发什么财!”想不到,几天后老万儿子买彩票,竟中了5000元!别说几车红薯,娶媳妇儿,都足足的了。
这真是个传奇。
挖窖的传奇真不少。村西那片荒地,红薯窖有几十个。你敲破头也想不到,地面之下,洞洞直竖,“眠”着一村人的过冬依靠。
吴老二挖地窖,挖出了一罐洋钱;三秋家,挖出了几只沉睡的气蛤蟆,几摊牛粪似的;还有人挖出了白瓷片儿。据专家说,是邢瓷,南北朝时期的。
我们恍然得知,我们的村庄有那么久远的历史。大地,一直为我们窖藏着那么多秘密。而年年大年初一,都要到红薯窖里躲着不想长大的二傻,终究还是冒了白发,长了皱纹。红薯窖,终是窖不住岁月光阴的。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联系微信:18232790185 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编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