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河北
用文学照亮生命,让历史启迪智慧
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举办
“相聚新年——走进河北文学馆”活动
来源: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
1月3日,新年伊始,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组织部分会员和秘书处工作人员走进河北文学馆,触摸燕赵文学根脉,感受浩瀚文学魅力,学习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以文学前辈为榜样,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新的一年以更加饱满的干劲投身到创作中去,为人大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省作协一级巡视员张勇和专业作家田耀斌、梅驿、于枭、闫晓彬等文学名家与同志们进行面对面座谈指导。
“数九寒天,唯有相聚。天气虽冷,倍感暖意。我们在此畅聊文学,共议文化事业发展大事,是贯彻习总书记文化思想、推动河北文学乃至河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意义重大。”张勇对常务副会长刘彦朝、副会长王力平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河北作协和河北文学馆的职能、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等情况。
参加活动的同志们一致认为,此次“相聚新年——走进河北文学馆”活动,恰逢其时、机会难得!不仅是2025年第一次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活动,更是一次高规格的学习之旅,这种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很好地拓宽了大家的知识视野和创作思路,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会员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希望两会今后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双方获益。
这次活动得到了会员们的热烈响应。参加此次活动的不仅有来自藁城区和元氏县的会员郝孟军、齐楷林,也有来自几百公里外的滦州市会员李增林、徐树仁;有成绩斐然的作家张梅英、刘锋、刘成彬,也有文学爱好者刘兰琴、魏金召;有刚刚做了手术的诗人董庆周、专业主持人刘海平、评论家远牵,也有跨界文学与摄影的会员徐东坡;有来自企业的会员刘鑫、李建杰,也有一线的中学教师贾晔、张俊玲,大家抱着共同的文学理想,充分领略着燕赵文学的永恒魅力。
河北文学馆是中国首家省级文学馆,是集文学陈列、作家资料收集、文学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1949年以前文物级别的藏品170件,此次有100多件现身“河北文学史陈列”。其中包括作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诗经喈凤备旨》,清晚期古籍《诗经体注图考》《毛诗复古录》《韩诗外传》《荀子集解》等等。
走进河北文学馆,仿若畅游一条河北文学的历史长河。文学馆大厅南墙壁两层楼高的浮雕墙上留着荀子、高适、韩愈、关汉卿、李大钊、孙犁等古今14位河北文学大家的风采。
一楼展厅为古代文学部分。在这里我们和许多历史人物“面对面”,通过文字了解了他们的生平、成长年代和著名作品。如:建安文学的邺下文人集团和唐代的大历十才子,涿州人郦道元写《水经注》,安国人关汉卿写《窦娥冤》,滦州人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丰润人曹雪芹与《红楼梦》;乐亭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沧州人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白朴、马致远等“元曲大家”与正定。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深州人张鷟撰写的传奇小说《游仙窟》一度失传,清末才从日本抄回中国,珍贵文献文物资料,让人大开眼界。二层展厅则是河北现代文学部分。沿着蜿蜒的展厅一路走去,在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众多“河北老乡”不时映入眼帘:丁玲、冯至、王亚平、王向辰、张志民、安娥、徐光耀、铁凝等,陈列着丰富的资料,生动地讲述着文学家们的生平事迹,让我们更多了解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像《卖报歌》的词作者安娥是石家庄人,写过《荷花淀》的孙犁来自安平,“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出生于雄县……从河北老一辈作家呕心沥血的手稿、情真意切的书札、文采斐然的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他们的革命精神,领略其文学风采。
跟随着河北文学馆专业讲解员刘夏兰的深情解说,从沉浸式追寻燕赵文学的根脉,从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到现代文学的创新探索,从古代文人的风骨情怀,到当代作家的使命担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今文豪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省作协领导和河北文学馆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在参观学习后举行的辅导恳谈会上,省作协领导和各位名家与会员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各自的创作故事和读书心得,共同分享彼此的文学创作经验、心灵感悟,使同志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相聚新年——走进河北文学馆”活动,深入系统地了解了河北文学的璀璨和辉煌历史,激发了创作热情,培养了爱国情怀,真是不虚此行!
省作协支持省人大文促会将河北文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学培训基地,双方今后还要共同组织更多的专题活动,吸引和扶持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加到各级作协组织和文学创作队伍中来。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联系微信:18232790185 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编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