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中的幼小衔接

教育   2024-10-25 10:18   福建  

我们助力统编教材的教与学,服务广大统编教材的使用者欢迎分享本文,统编教材普及和推广任重道远。但,有您!


陆志平,研究员,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义务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幼小衔接,教育部2022年颁布的各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前言”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坚持遵循规律、自然过渡,精心设计第一学段课程,加强幼小衔接,明确提出“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并针对幼儿语文学习中的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学习、背诵、作文等四个难点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规范、引领、指导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


一、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控制总量,识写分开


新课标非常重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总量问题,分析20多年来全国各地实施状况,识字与写字的总量要求保持稳中有降(表1)。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应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的量。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会认的字大致安排250个和350个,其中二分之一的字会写。”



小学一年级每周语文课时大致为7课时,如果按每学期16周计算,每堂语文课也就是认三四个字、写两三个字。


多认少写,将识字与写字量的要求分开,不要求学生每认一个字都要同时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特别是要求认识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但是,“应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和运用”的要求可以分步做到。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基本字表,先认先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计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应先认先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字,充分发挥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组字构词能力强的特点,打好基础,举一反三”。字表中的300个字,是语言文字研究专家综合考虑“字理”“字频”、小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精心挑选出来的,用得好,必然会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现在,教材已经做了安排,关键在于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个字表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见“字”行事,灵活运用,将生字与基本字不断链接,让每个学生都逐步建构自己的汉字图谱。


(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新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当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学习识字与写字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会识字与写字,而不是单调、机械地训练。


二、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一)控制难度,降低要求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是新课标关于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求。我们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没有要求“直呼音节”,没有要求“默写字母”,没有要求“辅助阅读”,更没有要求“用拼音代替汉字写作”。这几个标准中没有的不恰当要求,不少地方的实际教学中却依然存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是传统要求的惯性造成的超标行为,应该予以纠正。


(二)重视情境,关注交际


新课标第一次提出:“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这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比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剧场、影院、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标牌、说明书,车票、门票等票证,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是身边学习汉语拼音的资源。学习说普通话、日常口语交际、听广播看电视、课堂上的朗读与对话等,都是真实的交际情境。在这些语言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学习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帮助正音和纠正方音,都是在用拼音的过程中学习拼音。利用生活中鲜活的资源学习,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学习,会有效改变反复机械地就拼音学拼音的方法。


三、关于背诵的要求


(一)重在兴趣,培养语感


小学生背诵一些优秀诗文能使其终身受益,无论是对于其语言积累还是文化积累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第一学段,背诵的总量、材料的难度、具体要求都需要合理控制,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


(二)脍炙人口,朗朗上口


新课标专门对诵读材料做了规定:“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第一学段要求诵读的是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小学阶段)中大多是千古流传的绝句。一些地方在不同环节存在超标安排,学生背诵的量偏大、材料偏难,都是不合适的。


(三)日积月累,熟读成诵


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新课标特别强调:“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教师需要在认识朗读、诵读、背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处理好诵读与背诵的关系。“诵读就是读”,是以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为目的的熟读成诵。提倡通过熟读成诵,达到背诵的目的,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关于作文教学


(一)定位写话,说写互动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小学第一学段的作文明确为“写话”,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写话”这个概念在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用过,但是,把小学阶段的写作明确定位于第一学段“写话”、第二学段“习作”、第三学段“作文”,形成一个递进式体系,是从2000年开始的。用“写话”不用“作文”,体现了幼小衔接的需要,降低了作文的门槛,不是一开始就写文章,而是写话。这也体现了“说”与“写”之间科学的联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许多相通之处,写话就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出来,实现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换。先说后写,以说引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不会写到会写的自然过渡。反过来,“写”又能提升“说”。这就实现了“说”与“写”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激发兴趣,想说想写


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里强调了四点:一是“兴趣”,入门时兴趣最重要,要想办法让学生爱说爱写,过高要求和机械训练易导致学生对书面表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后果难以想象;二是“生活”,从小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学习说话写话,记录、描写、表达所见所闻所感;三是“自己”,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说话写话都是为了表达自我和与他人交流;四是“想象”,现在大家都很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机械的套路作文容易把学生的想象力都磨灭掉,因此入门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这很有意义。这四个要点体现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学习语文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大致在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学习、背诵、作文四个问题上。新课标对此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真正解决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育他们对语文的感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下载资料如链接失效,加各年级的教研群进行交流

添加时备注年级,加小编微信:82306388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统编教材编辑整理

统编教材

欢迎读者分享本文给更多需要的同行者
统编教材普及推广任重道远。但,有您!
统编教材 · 与您同行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



统编教材
研究统编教材教学,助力统编教材的教与学。汇集统编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资料和方法,服务广大使用统编教材的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