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助力统编教材的教与学,服务广大统编教材的使用者。欢迎分享本文,统编教材普及和推广任重道远。但,有您!
关于新教材:
以前培训说,建议大家怎么用这个教材,这几年老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还是管用的,不是说现在是推倒重来,又要有新教材了、新教法了,又要搞大语文、大情境、大单元的,没有这回事。我们还是得放心,安心,专心来做好教学。
(温教授的意思很明确,教学重在本质、实质、高质,不需要搞虚头巴脑,花里胡哨,不可南辕北辙)
~
关于使用新教材:
拿到教材以后,从头请从头到尾翻一遍,甚至我教初中的,我整个初中以后都看一看,这样就可以知道它的梯度的问题,它的每个环节,每个单元的要求,重点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所以我不主张抓知识点的反复操练,但是也不应该回避训练这个词。现在好像一谈训练就是个贬义词似的,没有必要是吧?没有训练,那你怎么学语文呢?还是要有一定的训练。
(先看一棵树,然后再再细看一片叶)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四个方面:语言文字运用,思维的训练,审美的培养,还有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自信。
以一带三,“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
(要会用、会思、会想、会看、会品、会传 还是强调本质,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
关于教学方法:
现在实施任务群,含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等,老师比较关心怎么去组织学生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学,怎么营造那种学习的情境,怎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讨论、去解决问题,这是好的。而且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好像比以前要大一点,师生这个课堂也比较活跃。但是也有可能老师们是比较照顾到那种情境和活动,课文反而沦为讨论问题的支架或者材料,这样课文吃不透,语言运用这方面浮光掠影。所以你教学活动是很活跃,但是有点舍本逐末,特别是经典的课文都是多少代人类智慧的精华,选这些东西就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他有所接触,他以后可能都不会读了,为他整个人生打个底子的。所以经典它是有隔膜的,它是比较难读的。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先要读懂,先要引导学生去读透、读懂,然后再去组织活动,这样可能更好一点。要不你布置一个任务,然后就让他自己读,他课文也读不懂,半懂不懂,你活动搞得再活跃,语言文字运用这些基本的东西没有落实。
(可见温教授的调研还是很充分的,看到了很多一线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
关于课文教学:
在新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把“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读”。“教读”课安排有预习,思考题也比较多,照顾到方法的提示与练习。“自读”课有导读,还有旁批提示,引导学生顺利阅读,理解课文,激发思考。语文教材建构了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首先应该让学生先正读,正反的正。正读,就是说精读了。先精读,然后再去延伸。对课文,无论是文言文、现代文,先正读,先精读、精讲。那么还有课文里面不是有略读吗,略读就可以按照精读,正读,正读是学生主要自己来读了,这过程中学到的方法把它延伸到泛读略读,然后进一步再延伸到课外阅读。所谓正读先让学生获取他阅读个人的第一感受,这是个基础,这是很重要的,原初的感受是整个阅读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文字一个前提。现在老讲语感语感,学生自己没有先读,那是不行的。所以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这是不能丢弃的……每个单元有一些标识出来是精读课,一定要精读、要精讲,老师可以多讲一点,那么其他再放开……有精读、精讲,然后又有略读,还有课外延伸的阅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精读精教教方法,略读略教练本领)
~
关于读书方法:
老师们使用新教材,需要强化方法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投入。打破“赏析体”的单一做法,注重“一书一法”,举一反三。提倡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快读、默读、跳读、猜读、群读、比较阅读、检索阅读、非连续文本阅读、读整本书等,部编本在不同文体的阅读,以及多种读书方法的教学方面,也开始做一些尝试。像初中的“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每次选读课,都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方法。
~
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要克服现在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要有一点深度的阅读。另外让他在年轻的时候接触一点经典,要磨性子,读书要有耐力,要有专注力。
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不要太高,主要是课外阅读,不要要求在课内占用太多的时间,也不要把它跟讲普通课文那样,又要分析,又要写作,又要批阅等等,搞很多要求。
整本书阅读最好是以课外阅读为主。能够在多少时间内大致读完,就及格了,能培养起兴趣最好。老师用一节课两节课或更多的时间,点拨一下它的难点,阅读的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规定完成就可以了。
整本书阅读要减少规定动作,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教材书目之外的书来读,也应该允许读闲书,包括读一些现在消费性的娱乐性的书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主次之分。
(现在关于整本书阅读,都卷出了各种各样的课型,只能说是太高估了老师的精力和课时安排的从容度了)
~
关于古诗词教学: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
要反复诵读,要让同学们读得滚瓜烂熟。老师不要全都安排朗诵,要有自由吟诵。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前者往往带有表演性,是读给人听的,容易沦为固定的“腔调”,也就是所谓的“语文腔”,而后者是自我陶醉式的诵读,更有助于沉浸到作品中去。古代诗词带有很强的音乐性,读来琅琅上口,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就起到熏陶的作用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在古诗词理解上,不必对小学生要求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给小学生讲太多,但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给孩子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背景材料,比如诗人写这首诗的故事,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但想象力却可能比大人丰富,对于诗词的审美含义,更加要注意不要做生硬的标准化的解释……小学低年级学习古诗词,还是要让他们大致明白诗中所写的内容,不要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分开来解释。中年级和高年级要逐步引导读诗时的“会意”,多少有些领悟,虽然也不一定非常清楚。
要求学生把诗意说得“很明白”,是不合适的。即使因为考试,掌握所谓“标准答案”,那也要给学生说明这只是一种“说法”,“作为老师,我们要给‘诗教’留一个比较灵活的空间,不被应试教育全给挤满了”。
~
关于文体课型区分:
不同文体课文教学的课型要区分。由于单元组合的文体杂混,可能会导致教学中文体意识淡薄,课型混淆。最近十多年,各个版本语文教材几乎都是实施人文主题单元结构,按照主题来进行单元教学,同一单元课文可能有不同的文体,但教学中顾此失彼,有所忽略。常常看到那种太过单调的备课,无论是小说、童话、散文、诗歌、新闻、议论文、说明文,几乎都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性阅读,很注重背景、主题、作者意图、段落大意、词句分析、思想意义、修辞和艺术手法等等,一应俱全。这就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文体混淆”了。其实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应当有所区别,授课的重点也不一样。老师要教给学生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小说和童话不一样,诗歌和散文不一样,新闻和历史不一样,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思辨类阅读是有明显差别的。备课还是要重视课型,区分文体。讲课不要老是那一套程式,应当根据课的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文体阅读的特点和重点。比如,散文、小说、诗歌与童话的课型也应当各自有所不同,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课型也有差别。
关于使用多媒体:
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现在的老师很多不会板书了,甚至常常提笔忘字。我建议老师们的语文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尤其赞同这一点。很多老师认为视频、图片、音乐可以更好的渲染氛围、烘托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理解文字,但这恰恰是舍本逐末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更应该是从语言中来的,从读中来,从分析中来,从想象中来,而不是从直观的音视频画面中来,过多的音视频画面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文学的感知)
~
关于1+X:
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关于读书:
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有教养,让孩子从小学习钢琴、舞蹈、画画,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品位与素养。在孩童时期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为孩子的一生打底子,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
教师要读书包括读儿童的书,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讨论话题,进而引导学生读书。
语文教师甚至所有教师都应该是“读书种子”——不能只重视“职业性阅读”,还要自由读书,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此,才能影响学生,让他们喜欢读书。
~
关于人文教育:
落实人文教育,切忌“穿靴戴帽”,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把握各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应当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去激发其对美好品质的思考与向往。这种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化的,而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是“润物无声”的。这与历史、思想品德课当有所不同。
~
教育箴言:
1.其实语文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靠大量的阅读积累。
2.我们的教学,我们使用这个教材,还是要抓住多读书这个牛鼻子。
3.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4.教学中应当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
5.要防止教学中过多“活动”,把读书当作活动的“支架材料”,最重要的还是读经典、读基本的书。
6.在小学初中阶段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那么也就可能打好一生发展的底子。
7.还有个观念: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孩子凡是读书就写笔记,要学怎么写作,这也是煞风景的。孩子也应当有他们的自由阅读。
8.没有课外阅读,那语文教学就只是“半截子”的。
9.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办法还是多读书。
10.怎样去领会教材,区分课型,找到上课的要点和感觉呢?一是自己要读课文,“赤手空拳”去读,获取真实的感觉和认知,这是很要紧的。不只是要认真去读新课文,在备课时也要重新读老课文。自己有感受,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二是想一想班上的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哪些反应,有哪些难点,有哪些兴趣点,等等,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下载资料如链接失效,加各年级的教研群进行交流
添加时备注年级,加小编微信:82306388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统编教材编辑整理
统编教材
欢迎读者分享本文给更多需要的同行者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