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观点摘录

教育   2024-10-22 21:32   福建  

我们助力统编教材的教与学,服务广大统编教材的使用者欢迎分享本文,统编教材普及和推广任重道远。但,有您!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论。虽然看似该书的目标受众是广大的语文教师群体,但是对于一个文字爱好者,热爱阅读的人,或者是曾经遭受过或当下正在遭受应试教育模式下僵化(stiff)的语文教育折磨的人,也必然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和满满的收获,也应该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限的真诚和热忱。

以下是个人认为的重要内容摘录,以供日后随时拿出来反刍。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们说的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 

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也一定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和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地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喜悦,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的、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 


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结实,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大量的阅读,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语言这东西,读多了,听过了,就会印在脑子里。但是,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真正过目不忘、过耳不漏的是几乎没有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记得住。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学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者又以读写为主。有些农村干部没有文化,但照样说得呱呱叫,你能说他语文能力强?我看不能。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读写能力,特别是写的能力。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老师们没有必要过分的讲解和分析文章,让学生们大量做枯燥无味的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悟出作文之道。”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也是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我是赞成背书的,不背怎么能学好语言呢。


在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考呢?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了一个字,明天学会了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说:“语感好了,写文章就通顺。怎样修改文章?叶圣陶先生讲:念。一念问题就出来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就好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好多词语只可感受和意会,却难以言传,甚至越说越糊涂。例如,“幽静”。词典上解释为“幽雅安静”。但是“幽雅”比“幽静”还难以理解。”幽“字实在难以说清楚。


“幽静”和“幽谷”所代表的那一种情境是客观存在的,却又不像“汽车”那么具体和实在,更不好用语言描述清楚,这种情境只可意会,即靠朗读、靠想象去“悟”。并不是每一个词都有再用语言解释的必要的,比如“灰溜溜”这个词,如何再用语言去解释一遍呢?


在备课过程中,这种词语不可细究,越问是什么意思,越是说不清。意会即可,读多了,见多了,自会懂,自会用。语言有模糊性,人脑恰好又有模糊识别功能,不用我们太操心。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熟悉一个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小朋友在具体的语境中多次见到它。当学生逐渐对这个词耳熟眼熟之后,再去运用。这个“耳熟”,“眼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个词的语感形成的过程。 (此方法英语学习同样适用)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下载资料如链接失效,加各年级的教研群进行交流

添加时备注年级,加小编微信:82306388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统编教材编辑整理

统编教材

欢迎读者分享本文给更多需要的同行者
统编教材普及推广任重道远。但,有您!
统编教材 · 与您同行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



统编教材
研究统编教材教学,助力统编教材的教与学。汇集统编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资料和方法,服务广大使用统编教材的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