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云帆诗友会
姜晓玮:桃花诗与梅花诗的演进
以及梅花诗到宋朝登峰造极的原因初探
作者简介
姜晓玮:深圳长青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中科院博士后,核电设计总工程师。
一、前言:
中国有两种花,都是发源于中国的本土植物,她们同属蔷薇科李属植物,花朵都不大,算不上艳丽,然而,她们却是中国文字记录最早的花种,而且,都成为了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争相歌颂的花种,她们就是桃花和梅花。
甲骨文中并无桃、梅二字,桃、梅二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
桃花,其名来自于《诗经 · 周南 · 桃夭》。
梅花,其名来自于《诗经 · 召南 · 摽有梅》。
可见,桃花、梅花属于同科同属植物,植物分类上亲缘关系很近,文化萌生上亲缘关系也很近。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源头处,中国先祖对桃花与梅花的认知就已经有了细微差别。《桃夭》是以桃花比喻年轻出嫁的美女;《摽有梅》是以梅子比喻年轻待嫁的美女。一个是新娘,一个是剩女;一个是以花比喻,一个是以梅果比喻。随着时代演进,桃花、梅花深深植入中华文化当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元素。
显然,桃花作为一个自然意象,用于代表美女,更容易被接受,更深入人心,而以梅子这个意象代表美女,则有点差强人意。故而,文化启蒙阶段,桃花诗大行其道,而梅花则常被忽视。
这也难怪,梅花并不显眼,她没有菊花的灿烂鲜亮,没有牡丹的富贵娇艳,也没有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即便是桃花,也远比梅花艳丽,比梅花吸引眼球。然而,随着时代演变,特别是到了宋朝,梅花诗异军突起,登峰造极,不仅取代桃花诗,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更是位列百花诗之首。
那么,梅花这种人文意象是怎么演变来的?为何最终超越桃花,超越百花,成为文人眼里的最爱?本文就这个问题尝试做一初步探讨。
二、桃花诗与梅花诗的演变
无论哪个民族,描写美女的意象,一定都与美相关,所以,要探究桃花运与梅花运的演变,首先需要先探究一下美的起源问题。
1.美的起源
远古时期,劳动生产力低下,婴幼儿夭亡率很高,成人死亡率也很高,人口就成了最重要的生产力,关乎着一个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繁衍生息就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任务,没有之一。
由此,凡是代表食物,有利于繁衍生息的物象,在远古人类眼中,就都是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看到树木、绿叶、鲜花,都觉得很美的原因,除了被其色彩鲜艳所吸引,还立马能联想到果实,而果实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食物,有证据表明,原始社会,就数量而言,打猎所得,远不及采摘所得。
桃树属于中国本地物种,在中原地区很常见,成片出现,桃花繁花似锦,夺人眼球,是典型的具有明确的食物联想物象,人们看到了桃花,就会条件反射想到秋天能结桃子,桃子能吃,就能养育人口,因而,桃树、桃花、桃子,就自然地具有了繁衍生息的意象,因而,也就具有了美的意象。
人类女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体,特别是在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样的认知更具有普遍性,因而,在原始社会,女性既代表了美的化身,也代表着人类的生产力。如此,把桃花当作美女的意象,也就自然而然的能为人们所接受。
2.桃花运大行其道
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将鲜花作为美女意象的吟花诗是诗经里的《诗经 · 周南 ·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婚礼赞歌,反复吟唱,具有歌词的一切特征,从中可以窥见古人载歌载舞,夹道迎接新娘的喜庆场面。
我用今天的白话文翻译一下,来看看这首“桃夭”究竟说的是什么:
(这个姑娘呦,她有)桃花怒放般的美貌,生机勃发,火样年华。
快领她回家,她能旺夫也旺家。
(这个姑娘呦,她有)桃花怒放般的美貌,能结硕果满树桠。
快领她回家,她能给你生娇娃。
(这个姑娘呦,她有)桃花怒放般的美貌,能开枝散叶像流霞。
快领她回家,她能让你家人丁兴旺满天涯。
“桃夭”巧妙且自然的将桃花与美女、新娘、生育后代、繁衍生息串联在一起,让人有无尽遐想,毫无违和感。
“桃夭”直截了当地用桃花这个意象当作美女,反复歌唱,就像广告词,广而告之,桃花就是美女,用一个现代词汇,桃花就是美女的LOGO。
正是这首“桃夭”,运用比兴手法,巧妙的将美女与桃花捆绑在一起,自此以后,中国文化圈中,桃花意象,乃至于,很多鲜花意象,就都能代表美女了,桃花运,也就成为女人缘的代名词。这一文化特质,我们今天信手拈来,用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因为她是有源头的,这个源头就是“桃夭”。
之后,桃花诗大行其道,桃花运成为每个青年男女的梦想,以至于今天,很多地区仍保留有这个文化习俗,比如,我来到岭南后发现,岭南地区适龄的未婚男女,在春节期间,会从花市买一株桃花摆放在家中,期待着来年能有桃花运。实际上,家里摆上一株桃花,就相当是做了一个广告,告诉来家里拜年的客人,这个家里有待婚的年轻人,拜托,有合适的就请给介绍一下。
那个年代,桃花诗很多,我们选两首有代表性的桃花诗,来分析一下,一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二是唐 · 无名氏的《金缕衣》。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请注意其中的细微差别,如果说崔护是将桃花委婉的比喻成美女,感情委婉含蓄,那么,《金缕衣》则是女性自己的口吻,直截了当地用鲜花代表美女,淋漓尽致,乐府风韵浓郁,感情充沛热烈,可以反复吟唱。
由此,鲜花美女,就成为人文意象绝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美女、桃花这两个意象,也成就了中华文化输出的一个典范。美国有个大诗人埃兹拉·庞德,是个中国古典诗歌迷粉,极力推崇中国的意象手法,并创立西方意象诗派,1968年,获得博林根诗歌大奖。
他最著名的一首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我尝试直译如下:这些人面在人群中闪现,湿漉的黑色树桠上花瓣数点。
稍加意译如下:熟悉的面孔在人群中闪现,温湿的黑色树桠上桃花数点。
全诗仅仅两行14个单词,就是学习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后,采用同样的意象手法来创作的。据说,最初是三十行,经过诗人一年的推敲、炼字,浓缩成了这两行,可谓惜字如金,字字经典。假如崔护泉下有知,定会欣然笑焉。
3.梅花的出身不好
并不是所有的花儿都能与美女挂钩,都能代表美女,梅花就是这样很难和美女挂钩的花儿,这与梅花的出身有关。梅花出身于《诗经·召南·摽有梅》。
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白话文翻译如下:
梅子纷纷落地,树上还剩七成。对我有意的小伙子,莫要耽误良辰。
梅子纷纷落地,枝头只剩三成。对我有意的小伙子,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对我有意的小伙子,快说莫再迟疑。
显然,这个《摽有梅》女与《桃夭》女无法相比,天生就居于劣势地位。原因如下:
首先,《桃夭》以桃花比喻美女,鲜艳美丽,梅花没有桃花鲜艳,《摽有梅》只好另辟蹊径,以梅子比喻美女,气势上就输了一筹。然而,即便是果实,梅子味道和桃子的味道也不可同日而语,梅子在没有充分人工筛选时,其味道酸涩,难于下口,远古时期,没有醋,梅子就被当作佐餐酸味料,比如,《尚书·说命下》有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桃保人,杏伤人,梅子树下埋死人。意思是桃子吃再多,也不会闹肚子,梅子吃多了,可能就会死人,这也是人们更青睐于桃子,而不是梅子的原因。由此,先秦时期,人们看到梅花,很少能产生食物联想,也很少能产生繁殖联想,也就不算是美的意象。在人们的常识认知中,梅子就不能与桃子相提并论,梅花在桃花面前,低人一头,在果实上,梅子更是低人一头。
其次,《桃夭》女不仅美丽动人,还是正在出嫁的新娘,自然让人遐想连篇,祝福多多,而《摽有梅》女却是个先秦剩女,其急于寻找个夫婿,将自己嫁出去的心情,昭然若揭。
第一段,《摽有梅》女看到树上梅子还剩七成,心中已然有些着急;到了第二段,树上的梅子只剩下三成,《摽有梅》女开始焦急;第三段,《摽有梅》女不再关心树上还剩下多少梅子,因为她知道,树上已经没有梅子了,显然,她有些绝望了,她不知道还能不能把自己嫁出去。
整首诗以“赋”的铺陈手法,用层层递进来表达《摽有梅》女的心理活动,从期待到焦虑,又从焦虑至绝望,其心路历程极为坎坷。
显然,以梅子作意象的《摽有梅》女,比起以桃花作意象的《桃夭》女,一个是剩女,一个是新娘,一个是近乎失败者,一个是明确的成功者,基于实用主义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桃夭》女。
这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桃花运”大行其道时,桃花的地位远高于梅花,梅花并不受人青睐,难入法眼,
4.梅花诗的崛起
梅花与美女无缘,却得到文人青睐。梅花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后来的中国文人一手炮制的!
历史上,第一个将梅花与人文情怀挂钩的是北魏诗人陆凯,他的《赠范晔诗》,写于公元501年,比起《桃夭》、《摽有梅》,已经是非常晚的事情了。
让我们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赠范晔诗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很明显,诗中的梅花与美女毫无关系,我们甚至可以猜测。陆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想过美女,只是向老朋友报告春消息。
我们再来看两首南北朝的咏梅诗,其意象也是大同小异,与美女无关。
梅花落
鲍照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中旬,已觉梅花落完。
不信今春开晚,同来雪里探看。
树儿颤动冰落,枝高出手冷寒。
早知觅花不见,真悔衣着薄单!
李唐时期,世人皆爱雍容华贵的牡丹,虽然有也不少咏梅诗,但唐人咏梅,缺乏热情,道不出梅花的超然风韵。
进入宋朝,风云突变,世人喜爱梅花到了近乎痴狂程度,梅花诗,梅花词,犹如井喷,数不胜数。林逋对梅花尤其痴迷,其《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一出,轰动一时,此时说梅花诗词占据了中国诗词顶峰也不为过。“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遂成为梅花的专用词,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过。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清艳幽冷,朦胧月色之下,波光清浅,梅花、溪水、明月三者互相衬托,着实一个幽美明净的世界,梅花的冷峻孤峭、清香闲雅之姿惟妙惟肖。
由此可见一斑,宋朝人对梅花的痴迷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他们广植梅树,人人写梅花诗,人人唱梅花调,咏梅诗地位之高,达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不仅将梅花列为梅兰竹菊四君子第一,岁寒三友梅松竹之首,而且将梅花与高洁,低调,谦虚与坚强挂钩,进而与文人气节和风骨挂钩。当时的文人圈里,如果你不写几首梅花诗,不填几阙梅花词,就好像你不懂梅花,你都不好意思在圈子里混,世家大族,如果不在家里挂几幅梅花图,悬几幅有关梅花的墨宝,都不好意思在这世界上行走。以至于随手拈出几首宋人写的梅花诗,都是绝世珍品,比如: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那么,宋朝文人为什么如此青睐梅花呢?
5. 梅花的人文情节
宋朝知识分子如此青睐梅花,有如下几个原因:
(1)先秦时期知识分子享有古典自由
周武王克商之后,周天子奉天承运,掌管天下,天下太大,管不过来,于是,创建分封制,分封诸侯国,国君掌国,国之内,分封诸家,家君掌家。士属于最底层贵族,分封制度到了士这个阶层就结束了,士没有分封,就摇身一变,又成为了平民阶层之首。
也正因为没有分封土地的束缚,他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为谁服务就为谁服务,别人管不着,因而,他们很自由,这种自由,我称之为封建王国的古典自由。
没有分封的土地,士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技能来挣一份生活,正所谓:学好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于是,士拼命也要学会一项真本领,因为那是他们吃饭的依凭。士有了本领,就可以自由选择,应聘家君、国君,服务于家、国,君选择臣,臣也选择君,那个时代的士是很牛的,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地位很高,礼贤下士是那个时代的风尚,对士不礼貌的国君都会遭人耻笑的。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士为哪位君主工作都可以,因为都是为天子工作,因而,都没有道德层面的问题,这就是古典自由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多是“外国移民”的原因,比如孙武、孙膑、伍子胥、吴起、商鞅、李斯等,无论他们在那个国家服务,都是在为周天子服务,因此,就不是“汉奸”,就没有“叛国”之说。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由,也才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随着社会进步,士阶层也有了更细致的分工,比如谋士,学士,硕士、博士,儒士、隐士,侠士,战士,勇士,道士,烈士等。
于是,古典自由之下,士为天下谋就成为主流的道德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士阶层的最高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成为了士的精神写照,那个时代的士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他们是骄傲的,是让人羡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士的涵义也逐渐外延,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
(2)周秦之变让知识分子失去了古典自由
周秦之变是一场根本变革,是制度变革,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没有之一。
秦统一东方六国之后,中国由封建王国进入专制帝国时代。帝国专制之下,没有了分封的国和家,天下只有一个国家,一个皇帝,皇帝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古典时期为天下谋的思想,此时再无市场,为皇帝一个人谋,才是“正道”。
士因而失去了个人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君主只有一个,士再也不能主动选择君主,只能被选择,唯一可以主动选择的就是要么低下骄傲的头颅,要么消极避世。
毛泽东主席有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粪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一句“百代都行秦政法”,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秦制至今,从未变过。
秦帝国之后,古典自由永远远离了中国,中国知识分子也永远失去了自由,除了短暂的“五四”时期。即便是短暂的“五四”时期,也创造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时代,由此,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知识分子一旦失去了自由,就会时刻怀念曾经有过的自由,这种怀念是苦涩的,是无奈的,但也是必然的,因为这是精神需要,是精神寄托。
失去了自由的土壤,消极避世就成为部分士的选择。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避世,需要得到心理安慰,需要孤芳自赏,需要顾影自怜,才能达到心灵的平衡。孤独、圣洁、骄傲,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的梅花,就进入了避世者的法眼,就成为情感寄托的物象,帝制下的文人,正是一群有这样心理需求的人,于是,梅花和文人惺惺相惜,有了结合的基础,于是,梅花登堂入室,进入中华文化舞台的中央。
(3)古儒与犬儒之变让知识分子失去了尊严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了秦帝国,演变为法家独领风骚的局面,儒墨道三家惨遭失败,都进行了深刻反思,结果是,道家更加避世,趋向于隐士,炼丹求仙,墨家则向侠士转变,转为游侠阶层打游击,专为底层民众打抱不平,其代表就是大家熟悉的梁山好汉,面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儒家则暂时偃旗息鼓,等待机会,毕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刘邦建立汉朝后,汉承秦制,但毕竟暴秦概念已深入人心,为示区别,需名正言顺。这时候,一个大儒叔孙通抓住了这个机会。
叔孙通,先秦博士,后附项羽,再投刘邦,叔孙通上表刘邦说:陛下已是帝国皇帝,和您一起玩泥巴长大的开国功臣们,不能再像小时候和你称兄道弟、嘻嘻哈哈、没大没小的,君君臣臣,要分清楚,君有君威,臣有臣样。邦大悦,便请叔孙通为汉帝国制定朝仪。从此,萧何、周勃、灌婴等,再也不敢和刘邦勾肩搭背了,见了刘邦,除了恭敬有加,辅以君臣礼外,再不敢造次。
刘邦感觉很爽,于是开始重用叔孙通及其从鲁地延揽过来的几十位儒生。为保住儒家火种,叔孙通们灵活求变,将孔孟的古典儒家思想与法家的帝王之术结合起来,向皇权低下了古典儒家那高贵的头颅。
至董仲舒,更是将法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揉进儒家学说,形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新儒家学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获得汉武帝认可和支持。而这三纲严重背离了孔孟的古典儒家学说。
这是中华文化史、思想史上最大的变故之一,一是,面对强悍的皇权,初汉时期的儒士们选择了低头屈服,并借机将变形后的儒家私货,揉吧揉吧,塞进了皇权统治思想。二是,独尊儒术,就是统一思想,再无百家争鸣,再无百花齐放,由此,中华文化、中华思想步入了下滑轨道,至明清,至现在,还没触底反弹。
从此,外儒内法,就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帝国皇权统治的不二法宝。
纵观世界历史,除了宗教,能如此成功禁锢全体人民思想的,也仅此一家,即秦之后的中华帝国!
至于儒家,也从养浩然之气的古典之儒,蜕变为仰人鼻息,投机钻营的犬儒。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儒士,深知这一套已与古典儒家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他们选择了忘记,忘记了为天下谋的初心,忘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失去了尊严。
无疑,这是一个悲剧,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帝国专制下的必然结果。从此,曾经群星灿烂的中华古典文化,其光芒渐渐变暗、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生气,缺乏创新能力的专制文化、统一思想,偌大中国,上下四方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忠君爱国。忠君是实,爱国是虚,鲁迅先生从这些字缝里只读出了两个字:吃人!可谓深刻至极。
至明清,帝国专制达到顶峰,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步入死寂状态,最终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文明面前,完全不是对手,一路溃败,只有招架的份。
失去尊严的知识分子,无奈又无辜,急需精神寄托,于是,天生傲骨的梅花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在他们的笔下,梅花就是他们的精神象征,对于梅花,他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也许这样,才能稍许抚平他们那满是伤痕的心灵。
(4)知识分子的选择与代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千多年前的声音,穿透时空,飘到我们的耳中,犹似铜鼓铁锤,振聋发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古典之儒、古典之士的写照,这是他们的人生理想,也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即便在帝国专制下,这人性的光芒,还不时的在知识分子内心最深处激荡。
一方面是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选择自由…,一方面是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帝国专制,它不允许你有自由。面对这二难推理,士们度过最初阶段的痛苦与挣扎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多数士放下自己的身段,选择放弃理想,放弃自由,屈身为皇权服务,但内心是挣扎的,于是乎,扯过一杆忠孝廉耻的大旗,来作遮羞布,以遮挡那无尽的耻辱,并用口吐莲花,严丝合缝的锦绣文章,论证了为皇权服务就是为天下服务的理论,彻底麻痹自己,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其中代表。
我们不能对范仲淹为代表的士有过份的苛求,在皇权淫威之下,他们几乎做到了最好。他们没有同流合污,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选择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真正的宰相情怀。
无论如何,即便是帝国体制下,士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天下为己任仍然是士心中的梦。尽管也有部分士在权贵面前选择了苟且,但是,每当中华民族遭遇苦难时,最先挺身而出的,还是这些士。文天祥笔下的“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正是这样的写照,他自己也成为了“威武不能屈”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士之一!
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有不肯同流合污者,选择了“穷则独善其身”,选择了不合作,不作为。代表气节风骨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寄托,比兴的对象。尤其是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于寒风大雪中绽放的梅花,更受到士的青睐。
皇权专制下,崇尚梅花文化,是痛苦文人的无奈选择,也是失去尊严的文人的麻醉剂。帝国专制之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以及做出的妥协和选择,成为了梅花诗繁盛的温床和土壤,有人做过统计,有史以来,有关梅花的诗词,比所有其它花卉的诗词总和还要多。
梅花诗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文人炮制的结果。
(5)为何梅花文化在宋朝达到极盛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几乎在所有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宋朝都达到了古代社会的巅峰,工商业高度发达,GDP水平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如此富足,宋朝实行了高薪养廉政策,士们的收入丰厚,除了养活一家人,还足以养活一个私家戏剧班子,来排演自己新创作的诗词。西方史学家曾自嘲:“汴京一个门吏收入都比欧洲的国王收入高”。
宋太祖“不杀士”的国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开明的政策,并得到了切实的执行,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皇帝分权于士,共理天下。
秦帝国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从没有得到过这么高地位!因此,生活在宋朝的知识分子是最幸福的,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庙堂之上,与皇帝平等辩论,包拯吐沫横飞,仁宗皇帝不得不以绢拭脸,而老包却只当不见,仍然在慷慨陈词。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但只限于政见不同,没有肉体消灭,最多是贬谪。
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政见上不同,但私谊不错。欧阳修死后,给予欧阳修评价最高的,是政敌王安石。
那是一个君子的时代!
宋朝还曾拥有中国历史上相对成熟的政党政治,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轮流执政近百年,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生活在宋朝的知识分子又是最痛苦的。
这是因为军事上,宋是弱宋,屡遭外族欺凌,先是辽,后是金,最后是更强大的蒙元,其间,连最小的西夏也打不赢。
知识分子,给点阳光就灿烂,更何况,大宋给予知识分子的不仅仅是些许阳光,还有实实在在的财富和尊严。宋朝的知识分子和皇帝分治天下,完全把皇帝当成了自己人,把国家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国家有难,知识分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个个热血沸腾,恨不能立马提刀上战场,为国争光。于是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就成了宋朝文坛的主旋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成了遗嘱样板。
崖山之战失败后,宋人不愿投降,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南宋末代皇帝,不满8岁的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如此壮烈者,仅此一例。这就是宋朝的君臣关系,这就是宋朝的士的赤子之心,君臣同心。
如果把眼光放到1644年4月25日那个早晨,走投无路的大明末代皇帝崇祯,独自走向煤山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系带自尽,身边仅有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太监,就知道明朝的知识分子政策有多么不地道,君臣早已离心离德。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大宋皇家待知识分子不薄,大宋知识分子也就待皇家如己家。然而,国家军事力量羸弱,屡遭他国欺负,国家战略又是以和为上,大宋知识分子徒唤奈何,“可怜白发生”,但报效国家、报效皇帝的机会始终没有到来,留下的都是惆怅和遗憾!惆怅遗憾之余,把梅花请出来,一番倾诉,心情会好很多,于是,梅花文化至宋达到了顶峰,以致于有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终生不仕不娶。
这就是中国梅花文化的历史根源,这就是梅花诗到了宋朝达到鼎盛的原因。
三、结语
桃花、梅花,同为蔷薇科植物,都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如今,都是人们最喜爱的花卉。桃花与美女结缘最早,成名也最早,广为中国人接受。梅花自南北朝时期才与文人结缘,经过唐朝铺垫,至宋达到极盛,深入人心,至今不衰,其精神内涵与影响度,也早已超越桃花文化,成为百花诗之首。
梅花,既是文人精神的寄托,也是历史变迁的产物,是中国文化最鲜明、最无奈的特征,至今不仅不衰,还有日益强化的趋势。
梅花的孤芳自赏,高洁,谦虚,坚强,让文人产生共情。她的凄美,更让人动容,无论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还是反其意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本质表达手法是一样的,都是凄美。凄美,是最动人的,是知识分子的最无奈的归宿和解脱。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就是梅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归平台,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往期精彩: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讲话摘要
莫真宝:分体编选佳作,呈现创作实绩——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段维:“官方”与“民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当代诗词精品化和经典化进程——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云帆当代诗词年鉴五年选2019—2023》主编方伟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当代词曲三百首》副主编黄祥寿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刘清天:侠痴终有得,诗帙尚能传——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云帆当代诗词年鉴五年选2019—2023 || 前言、后记、目录
今日推荐:
高源:暂离人世界 且至佛家乡 || 三分参悟《由蘖欣欣》七分禅意
高源:史笔多添一二三 || 分辨老农夫《诗话人生》的三维模型
高源:寒枕惊留故国声——浅谈林峰先生的事功与作品为什么可以入史
高源:遥对江淮两岸秋 || 《杏林风雅》敷设的光山历史文脉与自然地理线条
今日推荐
今日推荐
云帆诗友会·投稿须知 ☟
1)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一次投稿不超过20首/副(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曲,中原音韵,新韵和通韵需注明,但新旧韵不能混韵);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次投稿不超过5篇。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投稿后32天内未刊发,可改投他处。
2 )投稿格式:投稿注明“云帆诗友会个人专辑投稿”字样,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
3)书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5)收稿邮箱(任选其一):
A、caochuyang_@126.com
B、673126620@qq.com
㈠云帆微信群投稿
投稿请注明“投稿”字样
❶绝句、律诗: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二句一行。示范如下:
投稿:
春归
何其三
泉水响叮咚,声如寺庙钟。
春风能识路,先绿野山冲。
❷古风、歌行: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连排。示范:略;
❸词: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按阕分行。示范如下:
投稿:
卜算子·丙申元夜与老公
崔杏花
有幸住江南,爱上江南月。此夜花灯共月明,有梦千千阕。
君住我心间,映我心如雪。只计春风不计年,执手同凉热。
❹曲: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连排。示范如下:
投稿:
【中吕·山坡羊】 秋日叹残荷
南广勋
秋风萧瑟,残红飘落,藕肥子满残荷破。日如梭,月如梭,眼睁眼闭浮云过。料是来年花更多,红,还似火;人,不是我。
㈡私窗向管理员投稿
⒈投稿格式如上;
⒉管理员个人微信号:ccy549719711
㈢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曲,中原音韵。新韵和通韵需注明。同一首作品不能新旧韵混用。文责自负。谢绝一稿多投。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星汉 张海鸥 周燕婷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中国香港)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邓世广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陈思明 吴硕贤 刘合 张慧频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韦树定 曾艳梅 罗琦 何其三 邢涛涛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非也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孙文 曹江宁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横道子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柳迪(英国)牛应萍
收稿
木兮 雷彦 可观 王小艳 王怀宇
媒体总监
吴戌
执行主编
星星知我心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姜晓玮:桃花诗与梅花诗的演进,
以及梅花诗到宋朝登峰造极的原因初探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约稿:云帆平台总编室;美编:星星知我心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云帆诗友会
点击“阅读原文”,云帆书店众多精品诗词曲著作,可一键下单,优惠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