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024年9月26日,墨江县民族中学政史地教研组组织开展“学科思政课教研实践活动”。
早上第一节课,由文斌老师和刘涛老师在九年级131班、120班分别上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思政课。
文斌老师在导入部分用两个问题进行导入,分别是“我们的祖国伟大吗?”“我们的党伟大吗?”这两个问题深刻体现爱国情怀,奠定这节课浓厚的思政氛围,自然衔接到本堂课的课题。在探究释疑部分,文老师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每一个小组合作学习都致力于达成学习目标。在总结延伸部分,文老师将目光落在青少年本身,引导学生在总结归纳知识点的同时投入到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为我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刘涛老师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在分析介绍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时,谈到阿拉伯人积极创新,是阿拉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创新,不断尝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分析阿拉伯文化辉煌成就的同时,引入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即达到学科知识的教学,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早上第二节课,由杨俊福老师、许天沐老师在九年级119班、121班分别上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思政课, 张玉敏老师在八年级133班上地理学科思政课。
杨俊福老师用“延续文化血脉”为主题来构建教学线索,以墨江“流墨成江 同心筑梦”本地文化为一个切入点,再延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开,引导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勇做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新人。
许天沐老师充分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从文艺复兴的背景,结合其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追求现世幸福的角度出发,引申至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而取得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另外,在讲解莎士比亚时,引用其名言名句,激励学生珍惜时间,为理想而奋斗。
张玉敏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挖掘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注重学科融合,将地理知识教学与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合起来。例如,在讲授我国地势特征时,出示古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都是自西向东流?这跟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科融合教学,学生既学会了地理知识又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在讲解我国山区发展的劣势时,通过观看我国怒江地区独龙族学生通过溜索渡江上学的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山区交通不便的问题,引导学生珍惜当下,认真学习。
早上第三节课,由曹宏老师在八年级140班上地理学科思政课。
曹老师充分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从季风影响形成的洪涝灾害、旱灾拓展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发展,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平时在食堂用餐做到不浪费、科学用餐,健康成长。另外,曹老师注重学科融合,将地理知识教学与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夏季风的成因时,曹老师出示王之涣的凉州词(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春风不度玉门。”以“春风不度玉门”来解释我国地形地势,由于玉门关地处非季风区,夏季风无法到达,因此有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说法。这样学科融合教学,构建“和润课堂”,既学会了地理知识又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起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评课、议课活动中,通过不同学科老师的共同探讨,一致认为,学科思政能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不同学科的教师能够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这种学科融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次学科思政教研活动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学科思政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思政教育必将在我校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文:政史地教研组
编辑:行政办
审核、签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