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类题材的书籍看过太多了,所以我也没第一时间翻开。假期中,13岁的哥哥读了,强烈推荐给我,说“这本不太一样”。以前读过不少宇宙探索类的书籍,有的主打“宽广”,人类探索月球、火星探测等的历史都会讲到,一方面波澜壮阔,另一方面这样写必然不能太多在细节上加重笔墨。也有切口小的,只讲阿波罗登月,但要么是叙述1969年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的历程,或者从首次登月讲到“阿波罗17号”登月。不仅叙述时间加长,细节也更丰富了——本书是厚达251页的精装大开本。第二个不一样:把宏大高深的知识转化成基础的科学原理。以前我们都会觉得登月技术全是“高精尖”,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这些技术用最基础的科学原理进行了解释。
比如,火箭的基本原理就是牛顿力学三定律;
给宇航服和电子设备降温的原理就是“升华”这一物理过程;燃料电池的原理是氢氧化学反应;还有许多设计不过是考虑了重心、气压、加速度、引力等这些基础的概念。同时,作者特意采用了“问题-解决方案”的编写方式,展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怎么通过巧妙思考来解决难题的。比如火箭里面需要两个贮箱储存燃料,但是超重了怎么办,干脆让两个贮箱共用一个底。
比如飞船在太空中受热不均容易损坏外壳怎么办,干脆让飞船转起来,开启“烤肉模式”。比如进入大气层时不好控制飞船方向怎么办,可以设计成钝体,利用空气动力学提供动力。哥哥和我讨论的点是——以前觉得航天事业离自己太遥远了,看这本书感觉,高精尖的科技都生发于基础理论,伟大的事情其实来自于动脑筋一点点找方法,解决问题。是啊,只要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技术、决心和智慧,普通人也能做成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个不一样:我第一次在一本科普书中看到那么多参与到登月计划中的“普通人”的细节,这也是我想强烈推荐这本的主要原因。英雄的故事,注定被一次次传唱。但同样有贡献的普通人,常常被遗忘。比如在计算机还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初,NASA雇用了几百位才智出众的女性,负责计算太空探索所需的大型复杂工程——你可能和我一样第一次知道,computer这个词当时仅仅代表“负责计算的人”。女性在注意力和集中力上的优势,使得她们能够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再“平凡”一点——登月计划背后还有一群老奶奶,负责把程序“编”进磁心线内存里。当我们瞩目于登月英雄,可能却忘了“陪练”们如何功不可没。正是一次次演练,想象可能发生的每一种场景与可能,并立刻想办法解决,才能保障正式任务的完成。
我们能读到人性中一些有趣的地方——当阿波罗11号返回落到海里,第一个跳下去救援的海豹突击队队员,在潜水服的裤腿和胸前贴上了花朵贴纸,居然是为了让妈妈在电视上能认出他来,也能读到权力的傲慢——当女数学家请求设计一个故障安全系统,防止宇航员手误时,NASA回复“宇航员都训练有素,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跟着这本书细细道来的节奏往下看,就像在看一部纸上纪录片,人物众多,依次出场。
有些人或许在历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但也同样是创造历史的一环。还可以对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顺藤摸瓜,进行拓展阅读。比如我就找到了讲述NASA中女性科学家的电影《隐藏人物》,打算择日和哥哥一起看。读完全书,翻回封面,我真正理解了封面底部的一行小字“人类最伟大探险背后的人、技术、以及大胆的科学壮举”。“阿波罗计划应该被铭记,不仅仅因为在那一刻,我们人类勇敢挣脱了地球家园的束缚,前往探索另一个世界,更因为在那一刻,我们团结在一起,做了一件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一项伟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有许多的个人,家庭在为此努力和牺牲——这本书能真正让读者再次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几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和深刻的意义。作者是凯迪克奖得主约翰·罗科,他说自己如果不做童书,就梦想成为一名NASA工程师——所以这本书,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在创作过程中,联系到了当时参与其中的近3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去到他们家里,看到了当年使用的生命保障背包、宇航服手套等物件,获得了许多一手的细节资料,以及每个人自己的故事,让这本书不仅变得更加靠谱,也更加真实和丰富。有大量的科普信息,也有很多图示辅助说明,所以建议4年级为阅读起点,上不封顶,成年人读也会颇有收获。仅售59元,到手你可能会和我一样觉得“卖得太便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