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晏姓

教育   2024-11-03 00:10   吉林  

  晏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41位。


  晏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陆终氏,出自陆终之子晏安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中,远古颛顼帝,又称高阳氏,其之子为称,称之子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吴回两个儿子,曾先后担任帝喾的火正,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祝融氏。


  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他又生了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合人、安、季连。这六个儿子,是中国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晏、安……等等。


  其中,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叫“安”,据说他出生时风和日丽、万里碧空,且不哭不闹,文静之致,因此其名又叫做“晏”、或称“晏安”。这在史籍《世本》中有记载:“晏,陆终子晏安之后。”在史籍《姓氏考略》上也记载:“<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君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


  “晏”,在古代与“安”字义相通,可互假通用。


  在晏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晏氏、安氏,世代相传至今。显然,晏氏是一个具有数千历史的古老姓氏。


  晏氏族人大多尊奉晏安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尧帝时期大臣晏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说,在尧帝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个专门掌管礼乐的大臣叫晏龙,擅长创作音乐,还创造了世上第一把弦乐器具,尧帝听其演奏后大悦,赐其名为“琴”。


  晏龙,实际上被认为是晏氏最早的真实始祖。在晏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公族大夫,原名叫姜弱,原居鲍里(今山东济南历城),后因功被封于晏邑(今山东齐河晏城),他以封邑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称晏弱。


  晏弱的后裔子孙大多聪慧,其家族在春秋时期与高氏、国氏、鲍氏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为卿。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字平仲,通称晏子)。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述该支晏氏时说:“<左传>曰,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后汉有司隶校尉晏将。”


  在晏弱的后裔子孙中,多沿用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晏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晏安、晏龙、晏弱(姜弱)。


  迁徙分布


  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晏氏望族出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氏,这三省的晏氏占全国晏氏人口的80%以上。晏氏是当今较罕见的姓氏,但分布颇广。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廉俭堂: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节俭,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


  久敬堂:同廉俭堂。


  合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显齐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交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论堂:资料有待补充。


  象贯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先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衮绣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姜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交堂:资料有待补充。


  历史名人


  晏 婴:(公元前?~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著名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著有《晏子春秋》八卷二百五十章。现存的晏婴墓在今山东剩淄博市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三百五十米处。


  晏 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乡人(今江西进贤)。著名北宋宰相、词人。


  晏几道:(公元1040~1112年,一说1030~1106年,待考),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抚州临川文港乡人(今江西进贤)。著名北宋词人。


  晏天章:(生卒年待考),字文可;庐陵人(今江西吉水)。著名宋、元时期棋师。世家子弟,善弈。元至正年间与严德甫各出家藏棋谱及平日心手之所得。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玄玄棋经》六卷,并作《序》。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


  晏敦复:(公元1120~1191年),字景初,晏殊曾孙;临川文港沙河村人(今进贤)。著名宋朝大臣、学者。少就学于程颐。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中进士。初任御史台检法官。宋绍兴元年,由礼部郎迁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后改临江军通判。不久,复召为吏部郎,转左司谏,进中书门下诸房公事。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准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转运使)和袁州知州。


  晏 铎:(生卒年待考),字振之;四川自贡富顺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永乐十六年(公元1411年)进士,入国子监,选入内阁读书、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史,巡按两浙和山东等地,声警很高。后因事获罪,被贬汤为上高县典史。任中,兴办学校,抑制豪强,查究奸究,政绩斐然。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晏铎文学造诣很高,学识丰富,时人把他和汤允励、苏平、沈愚、王淮、邹亮、蒋忠、王贞、刘薄等并称县泰十才子。著作有《增注孝经》、《周易参同契解》、《阴符经注》、《青云集》等。


  晏斯盛:(公元?~1752年待考),字虞际,号一斋,新喻浒江人(今上高蒙山乡)。著名清朝大臣。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为庶吉士。清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清雍正五年为会试同考官。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朱轼(高安人)于康熙年间的官史,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因此,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清雍正皇帝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郑重说明:“此太学士朱试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晏阳初:(1890~1990年)、又名兴复、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著名近现代教育家。著有《平民教育概论》、《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庆明:(1900~1933),湖北大悟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靠替地主放牛和卖长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县河口参加赤卫队。1930年2月后,历任大悟县赤卫队排长、队长等职,率领部队经常活动在红安、河口、刘集一带,打击地方民团的反动势力。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团长。在攻打七里坪战斗中,亲自率领突击排,插入敌人的阵地直捣敌军老巢,给敌军以重创,并活捉了敌团长,为夺取整个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红四方面军西征后,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游击斗争。1933年9月,在红安大山寨战斗中,胯部受伤,寄住革命群众家中疗养。不久因国民党进攻,转移到刘集新屋咀养伤。由于医药缺乏致伤口恶化而去世,终年三十三岁。


  晏维贵:(1912~1936),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黄安县赤卫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参加惩治土豪劣绅等农民运动。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入川后,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留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同年转入红二十五军,任红二十五军游击师师长。1936年率部转战麻城,在一次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终年二十四岁。


  晏八风:(1905~1932),安徽金寨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幼入私塾读书十余年,辍学后在家乡教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5年随周维炯、李升武等到武汉入东湖农民运动讲习所。后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春在家乡创办共进第五小学,和毛绍成等组织农民协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秘密组织有志青年结拜“三十六弟兄”,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立夏节,率领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装起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同年冬奉调中共赤南县委任秘书。1931年夏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任组织委员兼军事委员。1932年春调中共固始县任组织部部长。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率部与敌作战时牺牲,终年二十七岁。


  晏春山:(1893~1933),女;湖北黄陂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出生在贫寒家庭。十几岁时被父母送到武汉纱厂做工,结识了忠厚淳朴的码头工人潘家年,在患难中结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国金;湖南醴陵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1923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曾任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醴陵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岁。


  晏道刚:(公元1889~1973年),亦名晏殿翘,字祖荣;湖北汉川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西北剿匪总部参谋长,原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晏道刚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就读于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7月,晏道刚以学生军排长入伍,后参加武昌起义。1919年10月任湖北督军署参谋。1925年8月任两湖巡阅使署参谋。旋调任陆军第二师参谋处处长。次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国共分裂后,晏道刚曾任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办公室主任兼第八期第一总队队长。1934年3月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1935年,蒋介石追堵红军长征失败,调晏道刚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监督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投入反共内战。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以渎职罪将其扣押八个月,并“永不录用”。1937年8月,经何应钦保释回武汉,晏道刚出任军政部武汉办事处主任,主持抗日军队军火接济调配工作。1939年任重庆抗日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兼军务组长,曾与李济深、孙科等人秘密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主张倒蒋。1945年8月,晏道刚被蒋勒令退职。1946年,晏道刚回武汉闲居,次年赴上海,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驻沪代表郭春涛接头,受命任民革驻武汉特派员,参加民革地下组织活动。1948年,晏道刚接受中共江汉二地委城工部 部长邱肱良领导,参加迎接解放的工作。曾动员武汉警备司令部办公厅主任邬浩将南撤的火车头调回汉口使用;从其妻冯毅手中拿出黄金二两,收买将要倒进江里的二十五桶汽油,维持公共汽车开班;策动其侄子汉口市长晏勋甫下令增设警察岗哨维持武汉“真空”治安,保护水厂、电厂、码头、企业和人民的安全,迎接解放。著有《军队教育》、《中国之义务兵制》、《西安事变记》、《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晏子风: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绥靖区整编第二师师长。


  晏 紫(1984年11月12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女子职业网球员。

吉林家谱
加大对家谱(家训)的研究与宣传,恢复民间家谱的挖掘、整理,引导和带动家谱文化的健康发展,对续谱加以自律管理,相互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