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鸳鸯”到“雁阵”:光山羽绒的生产转型与未来展望

文摘   时事   2024-09-21 20:52   河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光山羽绒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以一个“金鸳鸯”品牌叫响全国,羽绒制品销往世界。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国企改制等原因,金鸳鸯破产。但是,金鸳鸯时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开始自立门户,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万余家充绒户崛起,创造出“光山羽绒现象”。这被称为“一个大鸳鸯倒下了,十余万只小鸳鸯起来了”。那么,以鸳鸯为产业基础的光山羽绒在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生产转型之路?


从小作坊到产业集聚

制度转型后,一方面光山充绒大军如同候鸟遍布全国各地,鼎盛时从业者达十万余人,另一方面各类小型服装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布在县域内各处乡村。看似红火的景象背后隐藏有三点危机:一是一些生产场地如车库、楼梯间等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个体户单兵作战,生产销售缺乏长远目光和技术积累,甚至有的充绒户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填充低质假劣材料;三是小作坊容易偷税漏税,造成“富民不强县”。


为解决这些问题,光山县对羽绒产业全面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取缔违规小作坊,鼓励大型服装企业入驻官渡河产业集聚区,出台标准化厂房租金减免政策,推动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在打造雁阵的过程中,光山既注重如“寒羽尚”这样的本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也引入了一批像浙江良友服饰这样的东部品牌企业,以头雁带动众多产业主体团结协作。


在引入外来企业时,光山还为它们设立“首席服务官”制度,保证政策信息通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首席服务官既做“中间人”,密切政企关系;又做“小保姆”,关照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生产生活需求;还做“好朋友”,成为经营者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从而增强生产经营信心。

生产转型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聚的拉力。产业园区代表了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光山羽绒这样的家庭作坊单兵作战几十年的领域,产业集聚就更有其必要性。在羽绒产业园内,实现“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显著降低企业间合作和交易成本。从园区集群来看,包括原材料、加工制作和多渠道展销等各个环节,光山羽绒产业可以依靠本地的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和羽绒电商供货联盟协会等获得整体性赋能。此外,光山还在先进产业制造区建成一期羽绒服装智能制造基地,入驻服装企业近20家,致力于建设占地500亩的羽绒服装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布局引进“上游材料、中游生产、下游渠道”全产业链条。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越来越受到劳动力成本增高、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的制约,产业战略大转移成为大势所趋。2023年9月,河南省乡村振兴局联合省妇女联合会共同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服装产业“百镇千村”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支持各地发展乡村服装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光山引入一众东部服装企业,例如确立了户外运动装备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户外运动装备引领羽绒生产转型升级,招引到户外头部企业浙江拓路者户外装备有限公司。


嵌入社会需求和社会基础。社会需求指的是羽绒企业在县域内组织劳动力时需要照顾到劳动力及其子女的生活、教育需求。比如良友服饰就为生产基地配套了工人餐饮住宿和儿童托管托育托教服务。社会基础指的是当前县域内实际存在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群众的发展诉求,例如脱贫攻坚时期部分村庄亟需产业帮扶、在当前乡村中有大量女性劳动力待就业。羽绒企业的生产发展需要嵌入到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中,比如巧嫂服饰有限公司有三个生产车间,两个都在村镇,其中位于泼陂河镇的帮扶车间,二三十个工人都是来自镇上或附近乡村。该公司所有工厂加起来大约200人,其中女性占比90%以上。光山县通过“卫星工厂”、“流水线班组、工段”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服装裁剪技能培训,落实落地了“巧媳妇”工程。

生产转型还需把握三组关系

第一,生产加工与原创设计的关系。光山加工制作羽绒服的历史悠长,如今更是发展产业园区提升生产效率,然而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品牌仍然依赖东部沿海发来的设计图纸进行羽绒生产。从服装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规律来看,材料、技术和工艺固然重要,但其中原创设计同样不可或缺。一方面,光山羽绒地处中原文化区,可以依托东方美学和国潮文化,提升羽绒产品的原创设计、文化承载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与专业机构、院校合作,或开展设计竞赛,每年推出若干款有自主设计专利的羽绒服新品。


第二,电商销售与上游生产的关系。自2014年左右起,光山羽绒服开始“上网”,一直到今天,光山80%的羽绒服通过网络销售,销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电商自身特征来看,其一方面是广开销路,另一方面却培养和激发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当前都在说电商产品要个性化定制,但生产厂家究竟该如何实现把需求前置到设计环节?反映到羽绒服这样的实体商品上,光山的羽绒生产是否可能实现个性化定制,“线上定制-及时生产”的智能制造模式?由此,羽绒产业需要把握好需求与生产、个性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内发型发展与园区型发展的关系。以往散落在民间的羽绒服生产作坊虽然存在规模小、生产链分散的问题,但是却是在县域和乡村社会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深度嵌入在乡土社会之中,基于乡村共同体形成的内部合作机制。当前,这种内发型的产业模式仍然在民间部分留存,在从业者中留有巨大的心理惯性,同时也支撑了民间社会的活力。以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是大势所趋,需要注意在园区内形成产业的高度关联和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同时要尽量照顾到园区外羽绒产业合理的发展诉求,以及园区内从业工人的生活和社会需求,让羽绒产业充分嵌入到县域社会之中。

(作者:杨文根)


编 辑 | 张明一

审 核 | 叶俊  沙垚

监 制 | 罗仕银

总监制 | 曾 波


本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推荐 


· 从“繁花”到“新翼”,电商直播助力光山羽绒新发展

· 河南光山:破立并举开辟羽绒产业新天地

· 光山茶的“国际范儿”


光山宣传
宣传光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