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到西藏山南扎囊县,开展调研、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扎囊县的调研中,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人文科考队的队员们聚焦于调研虱雕口述史和扎囊的农村产业融合情况。
虱雕作为扎囊县古老的艺术瑰宝,其一笔一划、一雕一刻都极为精湛,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科考队中“藏地年轮,木雕‘技’忆——口述史视角下的虱雕非遗手工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此为调研重点在扎囊县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过程中,小队队员小队前往了虱雕手工艺园、敏珠林寺和当地民居进行实地研习,深入了解虱雕技艺及其传承现状。在白玛占堆老师的带领下,小队队员深入参观了虱雕手工艺园。从绘画到雕刻再到上漆,小队跟随白玛占堆老师,走进木雕的世界,探寻一件完整的虱雕作品诞生的过程,体会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虱雕的独特魅力。跟随着白玛占堆老师的口述,小队队员了解了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学艺到精进,从办厂到申遗,从学徒成长为虱雕大师的经历,真实感受到他作为虱雕手工艺人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和作为非遗传承人所具有的传承精神:“质量永远是第一位······技艺留着有什么用,还是传给他们。”
除了实地研习外,小队还在发改委经信办玉金副主任的帮助下,参加了与扎囊县手工艺代表的座谈会。会上,虱雕传承人桑杰旺久为我们介绍关于扎囊县传统手工艺虱雕的发展现状,以及扎囊政府关于当地手工艺进一步发展的规划。小队队员们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记录,收集了大量关于虱雕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小队虱雕口述史的书写及虱雕纪录片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图为虱雕小队队员在扎囊县政府前的合影
氆氇同样作为扎囊县的重要非遗手工艺,藏族人民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是青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科考队另一实践小分队以扎囊县氆氇文化旅游节为例,探究扎囊县农村产业融合路径。
图为氆氇做的藏靴
实践过程中,小队队员走访了阳光氆氇厂、扎囊旭日氆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敏珠林寺、桑耶寺和沙丘公园等地进行了实地研习。除了实地调研外,小队还访谈了发改委经信办副主任玉金、四级调研员周学良、扎囊县商务局副局长桂彩云等,更加深入了解了氆氇文化旅游节的基本情况。在小队与扎囊县旅游发展局局长登巴访谈结束后,登巴局长带领小队成员参观文化广场红墙浮雕,并对浮雕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讲述了金城公主入藏的故事、扎巴·恩西的医学成就、敏珠林寺的传奇藏香以及氆氇的悠久历史。“文化唱戏,旅游搭台”,在登巴局长的介绍中,小队成员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图为座谈交流会现场照片
“扎囊没有成群的牛羊,但它是氆氇之乡;扎囊没有成片的森林,但它是木雕之邦”。从街边商店到各大寺庙再到各个文旅融合的产业园区,小队成员们奔走在扎囊街头,了解扎囊、了解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从阳光氆氇厂到扎囊旭日氆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小队成员们在生产第一线了解了氆氇的基本工艺与制作流程。亲眼观察、切身体验,小队成员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描摹扎囊面貌、体悟非遗魅力、探寻当地农村产业融合路径。
在调研任务完成之后,科考队全体队员们奔赴吾龙村和卓玉村开展支教活动。他们带着丰富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课堂上,科考队队员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当地孩子的年龄及课堂互动情况设定教学内容,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在语文课上,支教老师以《将进酒》为开端,带领学生感悟李白的豪放与浪漫;以美食为引,带领学生探访苏轼的精神世界。在数学课上,支教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给孩子们讲述如何巧求周长、何为鸡兔同笼。在英语课上,支教老师带领孩子们同唱字母歌、学习部分简单的单词,让孩子们分别说出以“a”“b”“c”开头的单词,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课上,支教老师用丰富的视频、图片资料,讲述卡斯特地貌、热带雨林、西藏的地理分区,与孩子们一起“周游世界”。在生物课上,支教老师教孩子们传粉策略以及如何区分熊猫、小熊猫、浣熊等小动物。在电影课上,支教老师带领孩子们观看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解墨西哥的死亡文化。
图为卓玉村课堂实景
此外,支教老师还为学生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科普课程和兴趣课程。从“仿生学科技”到“认识星空”,从“彩虹泡泡龙”到“我与京剧动起来”,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自然科学和人文世界。同时扭扭棒、创意花卉折纸、植物敲拓染和漆扇等手工课,更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图为吾龙村支教实景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科考队队员们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给予了孩子们关爱和鼓励。科考队队员们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