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除了发问,还要接受发问,就跟打乒乓一样,一来一往之间,方见谈吐和修为。
面对相对正式的场合,我们如何回答得巧妙?这是我长期思考的母题之一。
遇到不好回答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怎么办?
1、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有更巧妙的做法。顾左右而言他,是下策,所以,从原则上讲,不说一些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如果不能正面“强攻”,那就需要迂回前进。
举个最近看到的马斯克的例子。当记者问“如何看待中国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公司企业家的处境”,马斯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来了句“马云在哪里”,和记者相视一笑。这样的处理就很巧妙,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2、重复一遍问题,给自己多争取一些思考时间,或者用自己的话重新转述一遍,用设问的语气将问题转化为方便入手的另一个问题。
3、既然是不好回答,可不可以用沉默代替回答?可以,但最好不。对于提问甚至质问,沉默可能有几层不同的意思,一种是默认,一种是无声的反对,一种是不置知否。
所以,正是有不同的指向,所以不能作为“常规武器”,一般不用。
4、以退为进,以大度应对尖锐,用幽默化解尴尬。对方如果是咄咄逼人地提问,那回答不能就被“逼到墙角”似的“泼妇骂街”,而是要想着怎样借力化力,然后更有智慧地回应。而以退为进,则是把姿态放低,展现应有的风度。
就像有个段子讲的,有一次丘吉尔和一位女性政治领袖起争执,女性政治领袖恼火地说,“如果我是你太太,我会在你的咖啡里放毒药”。丘吉尔没有上当,不急不忙地说,“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会毫不犹豫地喝下去”,这就很妙。
遇到没有准备、不太了解的问题怎么办?
1、先肯定对方的提问提得到位、有见地,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表示这是下步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肯定对方表达尊重,然后给自己也留有台阶。
遇到真答不上来的时候,最好的方式不是硬答,而是真诚地表达对所提问题的重视,谈不足、谈下步打算(比如“这确实是我们还没有充分研究的内容,谢谢您的问题,下步我们打算这么去做,一…二…三…”)。
2、类似上面第二条,以时间换空间。同时,要跳出问题划定的框框,不被提问者牵着鼻子走,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找到相关问题的本源,从自己熟悉的视角去解答。
3、主动权在我,而不是在提问者。原本作为回答者是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的,但要始终努力通过回答化被动为主动。
几点思考,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