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2月16日讯 建设专题博物馆、出版系列扛鼎之作、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记者从有关会议获悉,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让千年简牍走出“深闺”,重焕时代光彩;同时,加大系统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不断促使“简牍学”由“冷门”回暖,呈现出“绝学”有继的良好局面。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汉简之乡和简牍研究重镇,自1907年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先后有30多批次、6万多枚汉简出土,出土简牍具有数量多、发现早、研究历史长的特点。近年来,我省多方发力,不断加大简牍保护、研究、展示、弘扬工作,成效喜人。2007年,省委省政府批准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加挂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牌子;2012年,又批准该中心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离出来,更名为甘肃简牍博物馆,成为独立建制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3年9月,投资4.5亿元建成目前我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
坐落于马滩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拍摄)
省文物局先后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简牍文物保护和整理研究工作,一大批珍贵简牍得到有效保护,出版了《悬泉汉简》等系列扛鼎之作。同时,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联合共建“简牍学研究院”“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充分整合文博单位资源优势和高校科研优势,深入挖掘阐释甘肃简牍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甘肃出版的龙头企业,读者出版集团依托简牍学出版中心,先后推出了《中国简牍集成》《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甘版精品图书,渐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简牍学出版高地。甘肃简牍博物馆以馆藏的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近4万枚简牍为主线,充分利用好、展示好、传承好简牍资源。一方面,以整理研究为根基,相继出版《悬泉汉简(叁、肆)》《尺牍素书》等各类图书,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深入挖掘阐释简牍文化多重价值;一方面,联合高校等各界力量,通过举办“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型学术会议、“兰山论简”读简班、常态化开展“简”述中国学术沙龙活动、成立丝绸之路国际汉学联盟等,传承弘扬简牍文化,持续增强简牍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通过举办流动外展、开设主题课程、开展馆校共建、上线数字展览、参与央视《简牍探中华》栏目等,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路径,让博物馆赋能人民美好生活;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多视角地让书写在简牍文献里的历史活起来,“甘肃简牍博物馆”话题播放量近800万次、大型直播活动累计浏览量达上亿人次。
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的特色社教活动广受欢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