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着眼于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阐释,及文物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明确提出:“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省内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有效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为后续的展览、社教活动以及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甘肃省博物馆做了许多工作。在确保每一件文物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其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理解。
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十年间,累计实施50余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申报获批5项国家专利。自2015年起,先后建立了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如纺织品文物保护和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工作站、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国家文物局彩陶文物鉴定实训基地以及彩陶文物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通过这些平台,不仅加强了甘肃省博物馆与国内同行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还为省内地方博物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进一步彰显了甘肃省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优势。2014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选定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以此为契机,甘肃省博物馆申报实施10余项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显著推动了甘肃省博物馆在数字化领域的进步。在文物研究方面,甘肃省博物馆同样硕果累累。十年间,累计申报省级以上课题50余项,已结项31项。出版专著、馆藏文物图录、论文集等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0余篇。馆刊《陇右文博》至今已刊发78期,收录专业论文近1000篇,总印数9.3万册。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不仅提高了甘肃省博物馆自身的文物保护能力和科研实力,也为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物活化利用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对于博物馆而言,不仅要不断提升策划精品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还要实施文创产品研发等创新举措。
作为博物馆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之一,陈列展览是实现文物活化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方式。自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已设立5个常设基本陈列,举办近250个临时展览,办展水平逐年提升。推出的展览有展现“丝绸之路”文明的系列展览,如“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对话与交流——十三省市区馆藏精品文物展”“茶马古道——八省区联展”“大道攸归:五凉文化展”等;体现文物收藏工作及其成果的展览,如“积微成著 任重道远——甘肃省博物馆建馆80周年征集文物展”“踵事增华——甘肃省博物馆征集藏品成果展”等;“国宝省亲”系列展览,如“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陇右通衢——精品文物交流展”等;“甘肃·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展览,如“落花·流水——甘肃彩陶艺术展”“‘我们’的生活记录——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等。这些展览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展览走出了博物馆的“四壁”,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文创产品研发也是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将文物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自2013年起,甘肃省博物馆依托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独特文化优势,以“创新文化+”的模式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不断探索开发出一系列既实用又富有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至今已成功推出包括“琉云璃彩”蓝莲系列、“太初有光”彩陶系列、“神马来了”铜奔马系列、“馆藏文物”系列、“红旗漫卷”红色记忆系列、“吃了个文物”文创食品系列及“绒化博物馆”系列在内的七大主题、超过百类、千余款独特文创产品。除此之外,甘肃省博物馆积极探索跨界合作,与多家企业单位携手共同推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品牌的影响力。今年研发上线的“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毛绒文创产品,跳脱出传统博物馆文物复制品的局限,立足全省丰富的个性特色资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甘肃省多姿多彩的地貌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形式多样的探索与合作,不仅拓宽了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增强了品牌的文化传播力。通过将文化创意与现代商业策略相结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双赢的局面。
此外,甘肃省博物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等多元化的在线服务形式,以及一系列短视频内容,如《梦回千年——画像砖上的河西走廊》《国之重宝——淳化阁帖》《专家讲文物》等,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体验。2021年研发的“三维文物数字化”“心中的旗帜——红色文化在陇原”微信应用小程序、《百件革命文物 追寻红色记忆》文物数字化手册等多款新媒体宣传产品,实现了个性化的文博资源在线共享。此外,甘肃省博物馆还积极拓展多元合作与服务模式,携手电竞娱乐领域,加入多个知名电视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宝说黄河》等,进一步彰显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角色。通过这些创新的服务模式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也是博物馆对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实践之一。甘肃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提升社会教育活动的质量,力求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除了定期举办常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外,还特别注重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节日特色的社教活动,使青少年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金城尕娃梦想季”和“我在甘博修文物”特色研学项目,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与责任感。
自2022年起,甘肃省博物馆进一步拓展交流平台,与香港胡兆炽中学携手合作,共同发起了“丝路甘情”线上博物馆游览活动及主题展览展播等一系列跨区域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了两地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丝绸之路及其沿线丰富文化遗产的窗户,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此外,甘肃省博物馆持续不断地开展文化“四进”“馆校共建”以及“流动博物馆”等一系列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了公众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甘肃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守护者之一,肩负着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我们将致力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价值,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方式,全面深化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让古老的遗产焕发新生,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辛欣)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