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变:信达生物ADC药物全梳理

文摘   2025-02-10 17:23   天津  
2012年,当国内生物医药还沉浸在生物类似药的浪潮中时,信达生物慧眼独具,全力转向PD-1抗体创新药的研发,信迪利单抗从2016年进入临床,到2018年不到三年即获得上市批准,刷新了全球药物研发记录。
这对于信达是一次伟大的转变,顺利挤入国内biotech第一阵营,2024年PD-1单抗全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
而此刻信达正在经历第二次伟大的转变,自2022年以来通过引进或自研的方式,已经8款ADC药物进入临床,并且两款药物进入临床III期,IBI343更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CLDN18.2 ADC药物,还有多款下一代ADC药物即将进入临床。

信达生物ADC药物布局

来源:信达官网

信达以精准的科学认知、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高效的执行力,再次快速转入ADC药物的研发阵营,本文简要梳理信达生物的ADC药物研发
面对全球ADC药物的研发热潮,信达首先切入这一赛道,是2022年8月以8000万欧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引进赛诺菲的CEACAM5 ADC新药Tusamitamab ravtansine的中国权益,彼时该款药物正在海外处于临床III期。
Tusamitamab ravtansine由CEACAM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SAR408377和DM4毒素,通过ImmunoGen开发的可切割链接子SPDB偶联而成,DAR值为3.8,彼时是该靶点研究进展最快的同类首创药物。
Tusamitamab ravtansine结构
来源:信达官网
然而,不久后的2023年12月,赛诺菲表示将停止Tusamitamab ravtansine的全球临床开发项目。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期间,赛诺菲公布了其III期CARMEN-LC03临床试验的结果,在表达CEACAM5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Tusamitamab ravtansine和多西他赛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5.4个月和5.9个月(HR=1.14),中位OS分别为12.8个月和11.5个月(HR=0.85),两项首要临床终点均为未能达到。
Tusamitamab ravtansine III期临床试验CARMEN-LC03结果
图片来源:信达官网
目前该项目也已经消失在信达的管线中,显然信达在ADC药物方面的首次尝试并不顺利,甚至有点苦涩。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开发Tusamitamab ravtansine的同一时间,2022年10月信达也申报了其首款自主研发的ADC药物IBI343的临床试验申请,仅仅14个月后的2024年2月,IBI343便成为全球首款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Claudin18.2 ADC新药,自主研发让信达看到了ADC领域的希望。
结构上看,IBI343的抗体亲和力比Zolbetuximab高一个数量级,Fc进行突变沉默处理,ADC毒素为 Exatecan,采用Lonza Synaffix糖定点偶联技术,DAR值为4。
IBI343临床结果

来源:信达官网

2024年7月2日,信达生物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ESMO GI)口头报告IBI343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G/GEJ AC)的最新I期研究数据。
在CLDN18.2高表达的受试者中6mg/kg剂量组(N=30), 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6.7%和93.3%。在8mg/kg剂量组(N=17),ORR达47.1%,DCR为88.2%。在定义为≥40%肿瘤细胞中CLDN18.2染色强度2+/3+全人群(n=89)ORR为32.6%,DCR为80.9%。
6mg/kg剂量组CLDN18.2高表达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长达6.8个月,而响应率更高的8mg/kg剂量组,反而无进展生存期为5.5个月。
安全性方面,剂量的不同导致的副作用也不相同,高剂量组更容易引起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在8mg/kg剂量组,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52.9%,而在6mg/kg剂量组,为31.6%。在整个临床研究中大部分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为1-2级,3级以上消化道反应极低(<5%),未有间质性肺病(ILD)发生。
2024年12月9日,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大会上,信达再次口头报道了IBI343治疗晚期胰腺导管腺癌临床I期数据更新。
43例受试者疗效均可评估,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32.6%,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为23.3%,确认的疾病控制率(cDCR)为81.4%。截至数据截止日期,在获得cORR的10例受试者中,4例发生疾病进展,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7.0月,6个月DoR率为63%;26例受试者发生PFS事件,中位PFS为5.3月;OS数据尚未成熟。
安全性方面,总体耐受性良好,消化道毒性低,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97.7%受试者发生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常见的TEAE为贫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食欲下降、恶心和白细胞计数减少。51.2%的受试者发生≥3级TEAE,其中≥3级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为0。未发生TEAE导致的死亡。
整体上从结构设计、临床数据及研发进度来看, IBI343在CLDN18.2 ADC领域处于FIC/BIC的位置。
IBI354为信达第二款进入临床的ADC药物,采用了信达自主的NT3毒素ADC平台,从20种喜树碱衍生物毒素中筛选而出,并对连接子进行了亲水性改造,采用传统的半胱氨酸偶联,DAR值为8。2023年5月首次申报临床,2025年2月即在治疗铂耐药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或输卵管癌受试者中,启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
IBI354临床结果

来源:信达官网

2024年ESMO会议期间,信达公布了IBI354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共368例晚期实体瘤受试者接受了不同剂量的IBI354单药治疗,包括178例乳腺癌、92例卵巢癌、38例结直肠癌及60例其他肿瘤的受试者。
其中在40例接受12mg/kg剂量治疗的卵巢癌受试者中,IBI354的ORR达到52.5%,DCR为90.0%,优于DS-8201非头对头中的临床结果。
在首个III期临床试验中,IBI354采用了12mg/kg的剂量,这也目前HER2 ADC中较高的剂量,这主要是基于其良好的安全性驱动的。IBI354三级及以上TRAE的总体发生率为25.5%, 导致剂量降低的TRAE总体发生率为2.4%,导致永久停药的TRAE总体发生率为1.6%,未出现导致死亡的TRAE,显著优于DS-8201。
IBI354一方面完成了信达自主ADC平台的POC验证,并且在目前HER2 ADC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也完成了突围,通过差异化的卵巢癌适应症开发,未来仍具有挤入前列的潜力。
进入2024年以来,信达再次加速ADC药物的研发,一口气申报了六款ADC药物的中国临床试验申请,其中两款为双抗ADC,还有一款ISAC药物,部分药物先期已经在澳大利亚就开展了临床试验。

信达生物ADC相关药物概览

来源:CDE官网

从有限的公开信息来看,只有EGFR/B7H3双抗ADC仍然继续采用Lonza Synaffix糖定点偶联技术,ADC毒素为Exatecan,其它ADC药物均采用自主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毒素平台。
根据2024年AACR上公布的摘要信息,EGFR/B7H3双抗ADC药物IBI3001的payload为Exatecan,使用Lonza/synaffix的GlycoConnect方法进行糖基化定点偶联,DAR为4。IBI3001母体抗体对EGFR信号抑制明显优于Zalutumumab(EGFR mAb)和Amivantamab(c-met/EGFR bsAb)。
IBI3001在多种实体瘤(包括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头颈癌和胃癌)的所有 B7-H3低EGFR低、B7-H3高EGFR低、B7-H3高EGFR低癌细胞中显示出有效的体外细胞毒性。
此外,它还具有很强的旁观者效应,可杀死EGFR+ B7-H3+癌细胞和EGFR- B7-H3-癌细胞。所有体外研究在NCI-H508(结直肠癌)、JIMT-1(乳腺癌)、BxPC3(胰腺癌)和NCI-1975(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均具有强大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IBI3001在BALB/c小鼠中具有良好的PK特征,半衰期为282小时,并且在食蟹猴中耐受性良好,最高可达90mg/kg/周。综上所述,IBI3001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ADC,在跨多种实体瘤中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疗效,具有优异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未来临床值得关注。
DLL-3 ADC新药IBI3009作为自主毒素ADC平台的代表,2025年1月2日,信达生物将IBI3009全球权益授权给罗氏,后者支付80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达10亿美元的里程碑金额,以及最高达中双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这也是信达在ADC领域的首个海外授权,标志着其自主ADC平台得到认可。从引进到出海,信达更是完成了ADC领域的自我更新。
IBI3009结构

来源:信达官网

另一方面,信达还在2024年12月,申报了全球首款以TROP-2靶点的ISAC药段,2024年AACR会议上展示了临床前数据,技术平台或来源于bolt。IBI-3007抗体方面增强了ADCP功能,并偶联了TLR7/8激动剂,在激活固有免疫的同时,又能刺激获得性免疫,具有清除肿瘤细胞的双重治疗作用,在临床前的多种药效模型中显示显著疗效。   
Bolt的ISAC平台

来源:Blot官网

目前在ADC药物领域,信达已经建立多种平台,并且在临床得到初步验证,未来将孵化更多产品,其中还有多款双抗ADC,或者双Payload ADC药物,甚至似乎还有全球首款双抗双毒素ADC,即将在2025年启动临床。
信达生物ADC药物布局

来源:信达官网

此外,全球首创的PD-1/IL-2偏向性融合蛋白已经在多个肿瘤中取得积极结果,有望成为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典范,未来将在IO+ADC联合疗法的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信达生物在ADC领域的转型体现了技术深度、管线广度与国际化视野的结合,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授权出海,高效完成了技术平台的自我革新。其通过自研平台构建差异化管线,借助国际合作加速全球化进程,同时在肿瘤领域深化“IO+ADC”战略,未来将形成协同效应。
尽管面临临床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但其技术积累和BD能力已为其在ADC赛道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有望在ADC药物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进一步巩固其在生物制药行业的领先地位,转变与执行或将是信达永久的法宝。

药渡Daily
药渡Daily,聚焦国内医药研发最新进展,您的一站式药物研发信息情报助手!药渡小D,天天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