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今生献给艺术,将心灵交给自由” | 中华艺术宫“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小感

文摘   文化   2024-05-11 20:14   上海  

点击蓝字关注采撷纯真岁月

有智有识的     皆已置顶我







  文字: 纯真小姐   
  音乐: 《卧虎藏龙》配乐 














#1



林风眠先生是色彩的天才。

林先生的画,是极力从人生的悲剧里,提取出一股生命力,提取出力量,提取出爱、慈悲、温柔与温暖。他尽全力,用悲剧的力,来抗争人生之悲剧。

林先生笔下的侍女真是轻盈、优雅又神秘,彰显出东方女性的隽永、清秀和典雅之美,与一种淡然、舒缓、娴适、与世无争的生命状态。

林先生的侍女系列,让人感觉极其放松,一种舒适愉悦,无任何剑拔弩张之感。我想,这本身就是绘画的一大境界。若以花朵形容之,大抵只有百合可以胜任了!

这些侍女形象,与西方绘画中多数给人以浓烈、奔放气息的西方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身就寄托了他本人对于女性的爱、理解、欣赏与怜悯。
我觉得林先生是一位骨子里尊重女性、爱护女性、懂得女性的“非典型东方男性”。她的两任妻子都是最早获得“思想解放”,更追求女性独立与自我价值的西方女性。这是一个很大的佐证。这于那个年代的东方男性而言,本身就是相当罕见的。说明他更看重女性的内核之美与价值,与精神和心灵的领域更为密切相关。

或他所绘就的侍女图里,有一半大抵就是他自己,隐藏的自己。比起一般人,他身上的确藏有更多女性才拥有的气质和特质。


#2



吴冠中先生的画,是拼命让线条流到你心里、游到你心里。细若游丝,丝滑极了。咚咚咚咚,敲打你的心。

吴先生的画看着“乱”,其实很有自己的章法。有一种秩序藏在里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和谐曼妙秩序,是需要极深的功底作为地基的。

吴先生晚年的作品,每一幅都好,超好的。虽貌似没有多少大尺寸的“大作”,这些尺寸小巧的“小品”,简单却不简约。尺寸虽不大,却藏大性情、深境界。诚如我们提起“老画家”,心中难免要升腾起一股肃穆敬仰。那是一生的沉淀和爆发,让他们坚若磐石、举重若轻。


#3



这两位一前一后踏入画坛、虽为师徒又亦师亦友、“开山劈地”又“东西合璧”的大师,都是以纸笔为媒,借画寄情思,抒发心绪、情感和思想的。

真性情方能出真作品。这一点延展到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都一样。



#4



在我看来,展览中的每一幅作品,尤其是两人晚期的作品,更深刻诠释了本次大展的主题:“东方式风景”。“东方式风景”,在我心中,即“心中的风景”。

纸墨笔砚,在他(指两位)手中游刃有余,且早已化境,成为“内心的延伸”。而那一幅幅我们“看得见的作品”,就是进入他们心灵的阶梯。

我们虔诚的望着画作,我们轻轻迈开脚步,我们缓缓踏上梯子,我们屏住呼吸,我们终于走入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深处。

我们看见那一刻的他。更看见他的一生。看见他将经历、阅历、挣扎、喜悦、爱、痛苦与苦难全部打散揉碎,以堪称“自杀式方式”、“穷尽自己的方式”,将它们揉成一个个“心中的风景”,立起一座座“带泪带血的丰碑”,给人以震撼、以力量、以温暖、以思索。

仿佛那所有经历过的黑暗,都被他彻底咀嚼消化,从此杳无踪迹,涂留光明一片。那是无尽的光明和力量,成为人类共同的“心中的风景”与“宝贵的财产”,产生巨大的疗愈、激励和鼓舞作用。
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至少是一部分的意义。

当你看多了、听多了、读多了、感受多了,这份来自艺术满载着光明、绚烂、纯粹、真挚、爱与美的力量,会在无数次击打捶打你,让你耳濡目染之后,最终幻化成部分的你。让你心向光明、心往爱与真,勇敢面对人生的无常与磨难。



#5



若将两人对比下,虽都是男性,吴先生明显是“刚”的,林先生则是“柔”的。前者的“男子气概”要浓烈许多。

看着他的画,听着他的话,想来吴先生肯定是个“倔老头”呢!

两人都经历了苦难,却又都很长寿,恰巧都在92岁离世。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哪怕最后一刻,他们依旧在磅礴的创作着,达到艺术修为的最高峰。
我认为,除去“将自己完全献给艺术”的坚定执着等因素,两人都在年轻时便遇见知心爱人并早婚早育,美满的家庭、贤惠的妻子、爱与温馨、理解和扶持,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爱人与家是安抚、是慰藉、是力量、是源泉。若是孤身一人,不管是在艺术创作、还是个人修为、甚至生命长度上,怕都要打一个不小的折扣。



#6



刚进入林先生的展厅,从他的“寒鸦芦苇”开始酝酿情绪,到看到“芦苇孤鸟”的倍感震撼,到最后“阳光下芦苇”的汗毛竖起,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很明显,更温柔、婉约、凄美的林先生的画作更入我心,更打动我。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艺术的力量、还是心灵的力量、或是个人经历的碰撞、是人生的注释,语言能力尚且可以的我,一时感觉词穷,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语言的尽头是绘画或音乐。与它们相比,它又是何等苍白!

我钟爱芦花芦苇,也拍过并写过无数次它们。不知缘何,对这渺小不起眼的植物,我饱含同情又充满敬意。

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即便风雨给予它最严苛的攻击,却始终无法彻底折断它、彻底打败它。风雨过后,它依旧昂扬着头颅,高贵的挺立。

啊,脆弱坚韧、骄傲高贵的你,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就也足以概括我们的一生吧!


#7



今年深冬某日,我去上海植物园赏景。傍晚出园路上,偶然看见一道光正打在河边竹林里。被这道光吸引,寻光而去,却意外看见一小片枯荷。它们错落有致,披着点点霞光,让冬日的萧瑟寒意隐退了些。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将镜头投向了枯荷。又是谁第一个将画笔投向了它们。这种夏日里热烈华贵、冬日里清冷孤傲的植物,真给人以极大的美学享受。尤其是激发了艺术家们对美的思绪。
展览中,我发现虽然风格迥异,林吴两位大师也都爱画枯荷。

跨越时空的回响在展厅里激荡,美的感受在胸中翻腾。

想着在某些时刻,不管是芦花、芦苇、枯荷亦或江南小院、老树寒鸦,可以与大师们略微“心心相印”下,留下几滴感动又热烈的泪,真是幸福又欣慰呐!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纯真博物馆 采撷纯真岁月

微信号: Innocent_Museum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我




图片都为作者拍摄

版权全部归其所有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纯真博物馆
这是一个原创账号,老干部和女文青的混搭,分享泛文艺作品与评鉴,关乎世间道义乾坤,行至善至臻至美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