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发布癌症疫苗研究新进展

民生   2025-02-09 20:55   北京  
图片


图片

近日,《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中指出,个体化癌症疫苗能够有效作为高风险肾细胞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癌症疫苗要来了吗?


个体化癌症疫苗能够有效作为高风险肾细胞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
2月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论文,9名高风险肾细胞癌患者在接受切除手术之后,接受了个体化癌症疫苗的治疗。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化癌症疫苗能够有效作为高风险肾细胞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在40.2个月的随访中均无人复发,也未观察到剂量相关毒性。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说:“此次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可以说癌症疫苗具有肾细胞癌辅助治疗的潜力,是癌症疫苗研究的一个新进展。但这项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研究,是否能应用到临床,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

根据研究显示,个体化癌症疫苗在所有患者中均激发了强力的免疫反应,显著提高了疫苗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而且这些新T细胞群体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长达3年。
王东林解释,癌症疫苗研究进展较快,癌症疫苗研究由过去简单地把肿瘤细胞或其组分导入人体,进展到现在制备蛋白多肽、基因疫苗(DNA或RNA),从针对同一癌种患者的疫苗,到具体到每位患者身上的个体化疫苗进展。


哪个年龄段最容易得癌症?
专家表示,癌症在人类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但在人类生命的第六个和第七个十年,发病率会急剧上升。这时,人体不管是组织、器官还是细胞层面,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老。
对于细胞来说,“衰老的标志”包括端粒缩短、基因组更加不稳定、代谢压力增强、细胞间通讯失调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这些变化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多种有害影响。对于干细胞来说,衰老可能会损害它们自我修复的能力,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然而有科学家发现,尽管随着年龄增长,癌症发病率会逐渐上升,但超过某个年龄段之后,一些癌症的发病率却反而有所下降。以约占全球癌症死亡率7%的肺腺癌为例:确诊肺腺癌的中位年龄为71岁;且不管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肺腺癌发病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然而,这一发病率却在80—85岁后开始下降。



来源 | 健康时报、科普中国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图片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ID: msweekly)。

图片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