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新质”引领、“智能”赋能,为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供有力支撑。智能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变革,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新技术,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智能化聚焦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在世界众多领域不仅成为关键性参与者,而且有机会有能力成为主动引领者。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推动“科技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智能制造强国的重要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国战略目标,即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于2000年超过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世界制造业强国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约为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我国早在2015年就已明确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确保到2025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要求,避免“脱实向虚”,这意味着今后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智能制造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的关键阶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主动作为,发展智能制造是摆脱我国制造业现实困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举措。以智能制造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发展,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锻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高端化建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筑牢工业强基底座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联动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支持,是制造部门的工作母机,肩负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20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体现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出口13.47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到56.6%。装备制造业不仅体现在总体规模的提升,更有高质态的发展。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首次发布《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来,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行业成为获奖数量最多的行业,彰显了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实力。在《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十大重点领域中,以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八大装备制造行业处于关键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保障全产业链基础产品和技术的自主化配套能力。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工业的高端化,首先要看一个国家的工业“五基”强不强,工业“五基”涵盖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这是工业强国的基础支撑,涉及众多“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常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复杂的技术系统。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颠覆性创新,越来越体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去10年,数字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2014年至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6.2万亿元增长到超56万亿元。2023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44%左右,其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已提前实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相关目标值。以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两端延伸。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赋能百业千行,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路径,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制造业延伸的“两业融合”路径。产业结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比重呈现出从“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较少”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较少”的阶段。202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一方面,要扩大服务范围,发展更新质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要提升服务空间,发展更新质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科技制造新赛道,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实现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在汽车领域,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汽车出口量达到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增速超过传统燃油车。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我国在整个绿色低碳产业均已实现整体跃升。2023年,中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畅销全球,合计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早在2017年,我国“新三样”和“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的出口额分别为196.3亿美元和2687.7亿美元,到2022年,二者的出口额分别为1214.2亿美元和3380.0亿美元,短短几年间,“新三样”占“老三样”的出口额比值从7.3%大幅提升至35.9%。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不断升级,已从过去的“老三样”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现在的“新三样”高科技产业,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脱钩断链,自信地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建设智能制造强国新动能》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王志刚
埃德博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管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 王伟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ID: ms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