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一刀切”禁放!多地优化烟花爆竹管控措施守护蓝天与年味

民生   2025-02-05 19:30   北京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2025年2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其中提到多个区域因烟花爆竹燃放,局地空气质量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传统方式。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燃放烟花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干扰和安全隐患愈发突出,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如何在保留传统民俗的同时,守护清澈的蓝天,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今年,各地政府的烟花爆竹管控措施与往年不同,不再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禁放,而是尝试用科学、精准的治理模式,努力在节日氛围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找到平衡。


多地政府对烟花爆竹管控不再采取“一刀切”措施

上海市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污染来源与燃放区域之间的关联,在严格执行“外环内禁放”政策的基础上,扩大外环外限放范围,并联合长三角地区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减少污染跨界影响。

浙江省采取“控源与疏导”并行策略,缩减烟花爆竹零售点位,减少库存量,同时推广电子烟花、灯光秀等替代方式,引导群众形成更环保的节日习惯。

陕西省实施“联防联控”,明确公安、应急等部门责任,严查非法生产、储存和销售行为。特别在关中地区,公安部门已查处数百起非法燃放案件,并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宣传,有效引导公众遵守规定。

山东省以“多部门协同”为核心,利用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加强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全流程监管,互联网平台销售渠道也受到严格监控,有效杜绝了“线上购买、快递配送”的隐患。

黑龙江省在亚冬会筹备期间,全面暂停临时销售许可,并严格限制烟花库存,以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达标。


构建更科学、更可持续的现代化烟花爆竹治理体系

烟花爆竹的燃放问题,归根结底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治理的平衡,多地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构建更科学、更可持续的现代化烟花爆竹治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上海的精准管控和长三角区域联防经验表明,不同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不同,治理措施应综合考量污染状况、城市规模和文化需求,避免“一刀切”。对于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需严格限放;而在农村或空气质量较优的区域,则可制定相对宽松的管理办法,实现精准施策。

其次,加强宣传引导,推动观念转变。陕西通过社交媒体等手段推广环保理念,取得良好效果。这说明,政策执行不仅需要强制性措施,更要依靠公众的自觉支持。政府应持续加强宣传,让绿色、环保的节日观念深入人心,使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

再次,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环保替代方案。浙江推广电子烟花、无人机表演,拓展了传统庆祝方式的新可能。政府应鼓励企业研发低污染、可降解的烟花产品,提供更安全环保的选择,让群众既能享受节日氛围,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形成社会共治格局。黑龙江借助亚冬会契机,加强烟花爆竹销售和燃放管控,说明政府可借助重大活动契机,推动环境管理长效化。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应加强协同合作,如设立“无烟花社区”示范点,企业推广环保庆祝方式,学校加强环境教育,让绿色春节成为社会共识。

守护蓝天,就是守护年味。烟花爆竹承载着节日的仪式感,但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样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地的实践表明,科学治理、精细管控、社会共治,能够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让年味与蓝天共存。我们需要以更加理性和创新的方式庆祝春节,让传统文化在绿色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 | 中国环境APP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ID: msweekly)。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