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给得越多越好吗?应回归传承年俗、传递祝福的本真

民生   2025-01-26 14:08   北京  


春节,承载着无数美好的传统习俗。其中,压岁钱作为春节期间备受瞩目的一项传统,原本是长辈对晚辈饱含祝福的馈赠,如今却出现了压岁钱金额一路飙升、相互攀比等变味的情况。

别让压岁钱变了味

在过去,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金额或许只是几元、几十元,长辈们用这小小的红包传递着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平安顺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不少地方的压岁钱金额一路飙升。在某些地区,孩子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这种现象背后,攀比心理作祟明显。

一些家长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显得“有面子”,互相攀比给孩子压岁钱的金额,似乎压岁钱给得越多,就越能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晚辈的重视。

压岁钱承载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社交所需的友情,传递着长辈对晚辈的新年祝福和关爱。可这种美好年俗,随着攀比之风变了味、走了样,甚至衍变为人们经济上和情感上的双重负担。

日前,百色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印发《百色市开展“遏制攀比压岁钱 移风易俗过大年”倡议活动方案》,其中倡议少发压岁钱、发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提倡晚辈向长辈送上有意义的“祝福礼”,让压岁钱回归年俗祝福本真。

压岁钱给到多少岁合适?需多方面考量

在传统观念中,压岁钱一般给到孩子成年。在过去,成年的孩子大多已经开始承担家庭责任或步入社会,经济上相对独立,所以成年往往是一个较为明确的界限。

但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很多孩子在成年后仍在继续深造,经济上还依赖父母,这种情况下,压岁钱似乎又不能简单地以成年为界限来决定是否发放,压岁钱的发放年龄界限就变得模糊。

从孩子的成长阶段来看,幼儿及小学阶段,孩子们对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新奇和喜悦的感受,他们通常会用压岁钱购买一些小零食、玩具等。这个阶段,给孩子发压岁钱,既能让他们感受到过年的快乐,也能增强他们对春节的期待感。

中学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和消费观念,压岁钱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主管理零花钱,培养理财意识。比如,有的孩子会用压岁钱购买学习资料、文具等,还有的会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大学阶段,孩子虽然已经成年,但经济尚未完全独立。此时,给孩子发压岁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购买学习用品、参加培训等。

然而,当大学毕了业,参加了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具备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压岁钱是不是就有点“烫手”了呢?

回归本质:传承年俗与情感

说到底,压岁钱是年俗的节物和情感表达的产物。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递着至善至美的亲情和友谊。在给压岁钱时,我们应量力而行,以祝福为主,以心意为前提。

对于长辈来说,给压岁钱是表达对晚辈关爱的一种方式。无论金额多少,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祝福,都能让晚辈感受到温暖。

比如,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长辈,虽然只能给孩子几十元的压岁钱,但他们的关爱和祝福却是真挚的。对于晚辈来说,收到压岁钱不应只关注金额的大小,更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亲情和期望。

同时,在传承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方式,让它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除了现金红包,还可以赠送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如书籍、文具、手工艺品等,这些礼物既可以表达祝福,又能让孩子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压岁钱与公益活动相结合,鼓励孩子用压岁钱参与慈善捐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压岁钱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本应是传递温暖和祝福的桥梁。要警惕攀比之风对这一传统习俗的侵蚀,让压岁钱回归到它原本的意义。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以合理的方式给孩子压岁钱,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让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美好的祝愿在压岁钱的传递中延续下去。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ID: msweekly)。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