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

文摘   2024-05-30 19:18   北京  


推介语




为进一步弘扬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化、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南方都市报、N视频推出《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大型融媒体策划。节目第一季走访30多家湾区民间博物馆探寻奇珍异宝,对湾区非遗、数字遗产等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挖掘和数字化展示,推出数智人“岭梅香”,实现跨平台裂变式传播。该案例立意定位精准,有效提升“人文湾区”品牌形象知名度,对大湾区建设意义深远;探访博物馆的青年群体生产300多条民间博物馆短视频,系列节目在海外社交平台累计播放量破百万,塑造了独树一帜的湾区民间文化国际形象。


《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案例



一、项目立意:

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化的国际化解码



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也深深镌刻在湾区文化基因之中。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南方都市报、N视频于2023年6月推出《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以下简称《探宝觅踪》)大型融媒体策划,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湾区民间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形成了一套对海外“Z世代”行之有效的“广东青年外宣”传播方法。在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展现广东担当、广东作为,也为中华文化如何以创新形式走出去、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问题上提供了更全面、立体的解决方法。




二、主要做法:

广泛聚合社会各界资源,

形成湾区文化国际传播凝聚力



聚合青年熟知的名人大咖代言湾区文化。《探宝觅踪》系列纪录片第一季走访30多家湾区民间博物馆,邀请来自书画、戏曲、建筑、设计、时尚、音乐、体育、新闻不同领域的八位“湾区民间文化探寻官”。其中既有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倪阳、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负责人曹雪、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等文化名人,也有像中国香港著名主持人陈贝儿、时尚博主黎贝卡、奥运冠军谢思埸、中国香港嘻哈音乐组合农夫这样的青年偶像。他们以专业知识助推湾区民间文化的发掘与提炼,以意见领袖身份讲述文物、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以其在专属领域的影响力、号召力推广湾区民间文化。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聚合青年学生探访湾区文化。南方都市报、N视频通过举办线上短视频征集大赛、组织线下游学团等形式,累计发动超过500名青少年学生探访大湾区百余家民间博物馆,其中包括澳门科技大学、香港珠海学院等中国港澳地区高校,以及在湾区就读的留学生群体,生产了300多条民间博物馆短视频。如中山大学瑞典籍留学生王子安称,通过探寻湾区民间文化,他才知晓风靡欧洲的中国瓷器是如何影响欧洲文化并深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的。澳门科技大学几位参赛学生也表示,亲身走进博物馆让他们能够与历史和文物零距离,深刻感受到湾区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聚合数字力量赋能湾区文化。南方都市报、N视频联合头部科技企业,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共同研发推出湾区民间博物馆首个虚拟数智人“岭梅香”,以逼真精美的造型、丰富多样的场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生代虚拟偶像,让湾区民间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火起来”。南方都市报、N视频还联手高德地图,采用H5形式制作湾区寻宝地图,将百家湾区民间博物馆信息植入高德地图,用户可一键链接并搜索导航,让社会大众将湾区民间博物馆的信息“用起来”。


湾区民间博物馆首个虚拟数智人 “岭梅香 ”


聚合不同圈层探讨湾区文化。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打破圈层、在青年中传承与推广,《探宝觅踪》节目组织大型研讨会和交流鉴赏会,邀请地市宣传部门、博物馆界、学术界、驻穗使领馆、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等不同圈层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同时,地方政府部门、文博圈等纷纷延续“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之风潮。


三、 内容亮点:

制作广博有创意的作品,

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内涵精深与取材广博结合。《探宝觅踪》八集人文纪录片涵盖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化精华的方方面面。如《海丝商脉》开启文化寻根之旅,通过文物看海上丝绸之路盛景。《东江遗韵》重走苏轼岭南诗路,透过民俗看东江流域文明融合。《千年绣色》展现针尖上的美学,借由粤绣赏粤式时尚高定大秀等。不同的主题回应了同一个文化逻辑,展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铸就了大湾区人面向世界的自信和底气。对文化现象的探寻知微见著臻于至善,对文化内核的提炼高屋建瓴正本清源,《探宝觅踪》系列纪录片做到了“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年轻语态与创意范式融合。《探宝觅踪》节目采用“青年参与、青年制作、影响青年、联结青年”策略,利用年轻态、创新性的表达范式,广泛影响和联结海内外青年群体,增强对外传播亲和力、感染力和可持续性。项目主创队伍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在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上充满活力。例如,在语言风格上,《探宝觅踪》大量使用网络热词,将粤绣称为“中国名绣F4”之一;在桥段设计上,该节目将博物馆“镇馆之宝”用来吃四川火锅,突破传统人文纪录片的操作方式,以别树一帜的风格在网络上出圈。


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深化。情感表达上,《探宝觅踪》人文纪录片与海外青年受众建立情感通路,实现讲好湾区故事、服务国际传播战略的目的。视觉语言上,该纪录片富有东方美学意蕴,能够有效打破文化圈层与语言壁垒,让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受众感受到审美意趣,高效吸引国际受众。内容创作上,故事性的内容增添影片趣味性与深度,在人物故事勾勒上饱含人文关怀精美的视觉画面。就美学风格而言,无论是以松鹤花鸟为经典题材、针脚绵密气韵生动的粤绣,还是以中国传统木制窗棂镶嵌西洋彩色玻璃、巧妙实现一窗景色分四时的满洲窗,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富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意蕴,能让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受众都能感受到审美意趣。



四、 传播效果:

深入研究舆论场域异同,

实现跨平台裂变式传播



《探宝觅踪》根据不同舆论场的特点制定传播策略,融合“线上全媒体”和“线下多场景”,“1+N”种形式,在八集人文纪录片基础上,融合多种载体传播推广。其中,“1”为八集人文纪录片主体形式,“N”为包括图文报道、H5、直播、爆款短视频、线上征集赛在内的多种载体。此外,《探宝觅踪》充分结合中英双语和地域方言特色,联合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以中英双语对外宣发,并融入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方言,对海外“Z 世代”华侨华人精准传播,以乡音触达受众,引起情感共鸣。


打通海内外传播场域,获得海外媒体、受众积极转发。除在国内主流媒体、媒体微博、港澳媒体上同步宣推,作为首部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化纪录片,《探宝觅踪》被We TV等纪录片频道转载,同时在Facebook、YouTube、X(原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台形成立体宣发矩阵,通过“Amazing Guangdong”“Global Discovery”“維港茶餐廳”“港澳台view”“Hi,GBA”“GD Today”“今日香港地”等十余个账号发布,累计播放量超过百万。


本案例由南方都市报社推荐。


责编:李佳藤、谢曈、周煜

美编:肖郁佳


“面向‘Z世代’青年的国际传播案例征集评选计划”是由人民日报社办公厅、清华大学智库中心联合支持,环球网、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发起,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作为平台支持的一项案例征集计划。


经过业界与学界专家共同评审,共选出获奖案例35个,包括“十大优秀传播案例”“国家重大战略议题类优秀案例”“中华文化传播类优秀案例”“城市形象传播类优秀案例”“品牌传播类优秀案例”以及“国际意见领袖类优秀案例”等六个类别,本篇推介案例出自“城市形象传播类优秀案例”。


清华全球传播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公共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