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以语带文·以文化人·以声聚力——“海外新声代”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文摘   2024-06-07 16:04   北京  

推介语




华侨大学“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致力于培养留学生意见领袖,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工作室现有来自30个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依托遍及海外103个国家的6万余名校友资源,已拍摄“我在中国学绝技” “‘一带一路’我带路” “外国青年眼中的百年大党”等原创中英双语短视频428期,在海内外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播放量超2亿。工作室逐渐形成民间主体创作、主流媒体宣发、海外网友联动的“中话外说”传播矩阵。


《以语带文·以文化人·以声聚力——“海外新声代”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案例



一、背景意义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仅要创新传播方式,迭代传播渠道,更需丰富传播主体。为培养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认同和自觉传播,华侨大学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围绕“理解中国”“认同中国”“传播中国”,构建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育人体系,丰富“中国故事”内容供给,提升“中国故事”情感认同,培养留学生意见领袖。工作室持续组织外籍青年依托潮流短视频方式,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并传播海外,实现“中国故事”中话外说。


二、主要做法



(一)“以语带文”设计文化课程,丰富“中国故事”内容供给


除语言学习和专业课程外,工作室重视建设留学生“中国国情”特色文化课程群,围绕“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多维度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供给,更关照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捕捉题材、发现亮点,充分调动学校在区域国别研究资源,以学理视角阐释中国理念。


(二)“以文化人”开展文化实践,增进“中国故事”情感认同


工作室围绕“情感共鸣点”“利益融合点”“海外存疑点”,针对不同国家学生的议题兴趣点和关切点选择传播议题,融入中国生态治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生动场景。组织华裔留学生到侨乡“寻根”,祖辈的“乡音乡愁”是连接华裔新生代的“情感共鸣点”;走访乡村的过程中,留学生亲身感受“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进而打消来中国之前受西方媒体影响对中国发展的“海外存疑点”;在深度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模式及成效后,留学生不仅能正面理解全球减贫的中国贡献,还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带回本国,促进当地的发展,“利益融合点”让他们将自己的未来成长与中国发展高度关联。


以印度尼西亚、南非、毛里求斯等国家留学生拍摄《我在福建学非遗》系列视频为例,该视频向海外网友推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布袋木偶戏、磁灶陶瓷雕塑,展示福建手艺“圈粉”世界青年。


《我在福建学非遗》系列视频画面


(三)“借筒传声”构建网络矩阵,推动“中国故事”涟漪传播


留学生群体背后有庞大的朋友圈、亲友团,发挥亲友资源优势通过叠加传播,让中国故事在海外听得懂、传得开。工作室培养留学生以短视频记录中国生活,讲述中国见闻,海内外多平台宣发。除线上传播,还鼓励留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在海外中小学、家庭,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和本土化传播。活动已遍布泰国、印尼、老挝、缅甸、柬埔寨等16个国家的120多个地区,参与活动的海外友人、学生群体达4万人,实现留学生的家乡在哪里,中国故事传播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2023年春节前夕,华侨大学“华文星火”团队的39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志愿者奔赴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4个国家9个地区,开展“‘一带一路’我带路”专项实践,向家乡1000多名孩子们介绍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的丰硕成果。留学生志愿者郭秀彬将汉语课堂开到了金港高速公路现场,向柬埔寨学生及家长介绍这条“发展路”为当地带来的改变,当地百姓表示“金港高速公路通车后,金边到西哈努克港的车程从原来的5个多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大家出行更加方便了,很感谢中国带来的帮助!”


“‘一带一路’我带路”专项实践活动图片



三、实施成效与经验启示



(一)培养多元传播主体,创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形式


工作室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熟悉本土国情、通晓中外语言、具有一定的本土社会资源的优势,由留学生用本国语言通过互联网讲好中国故事。来自美国、爱尔兰、安哥拉、南非等18个国家的250余名来华留学生已担任过主播,拍摄并发布了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视频。


(二)丰富网络文化供给,提升在地化故事化传播质效


作为“跨文化传播者”,来华留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实现有效人际传播,有助于促进异质性文化的包容,避免“有故事,没中国”或“有中国,没故事”。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菲律宾、越南、秘鲁、印尼、泰国的5位留学生拍摄《“一带一路”与文明多样性——走进云南哈尼梯田》,并联合中外青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致签名信,呼吁各国青年应该行动起来,做文明传承发展的践行者,并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回信。


工作室原创450余期多语种短视频在海内外平台发布传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1亿,产出“‘一带一路’我带路”“外国留学生看两会”“我在中国学非遗”等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其中,《外国青年眼中的百年大党》等30余期作品获全网转发;工作室获评中央网信办、全国妇联联合评选的2022年度全国“百个巾帼好网民故事”并获社会正能量类单项奖;案例获评“2022中国好故事十大研究案例”。


(三)联动官方媒体,构建“中话外说”传播矩阵


三年来,工作室运营包括Facebook、X(原Twitter)、Instagram、YouTube、LinkedIn等海外独立账号,账号总粉丝量超过5万,并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总台国际在线、中新社、中国青年网、环球网等媒体海外账号联动。工作室获批“福建国际传播高校基地”,并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共建“网络国际传播基地”,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基地”,已形成民间主体创作、官方媒体宣发的“中话外说”传播矩阵。


(四)以网络活动链接海外新生代,借力传播中国故事


2023年华侨大学成功举办“Z世代 在发声”来华留学生国际短视频大赛,共吸引来自美国、墨西哥、俄罗斯、法国、德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老挝等56个国家留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共征集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1所院校及机构的1079部作品。参赛留学生通过短视频作品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主题涉及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社会热题、留学生活等,不仅让自己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也向世界介绍了真实的中国,引发“Z世代”群体共鸣。相关话题在海内外新媒体平台展示量超3000万,相关内容获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总台国际在线、环球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本案例由华侨大学(袁媛 刘妍希)推荐。



责编:李佳藤、谢曈、朱婷婷
美编:周煜


清华全球传播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公共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