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在巴黎,“中国范儿”是个什么范儿?

文摘   2024-08-21 13:18   北京  

OLYMPICS

2024

为期16天的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届奥运会,你会想到什么?是全红婵满屏十分的水花“消失术”?是潘展乐在泳池中的惊天逆转?是郑钦文载入史册的一战?还是樊振东4:1成就了大满贯?


奥运会这个汇聚了全球顶尖运动员的体育殿堂,不仅见证了人类体能与技艺的巅峰对决,也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和体育精神的舞台。今天,中新社“庖丁解news”对话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清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安斌和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赛事传播系副主任郑珊珊,一起聊聊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范儿”。


中国元素的存在感

2024


本届巴黎奥运会赛场内外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从官方吉祥物、赛事装备,到高科技产品和传统文化展示,从灵感来源于兵马俑的行李箱,到照亮巴黎夜空的无人机,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中国元素在巴黎刷出了“存在感”。


数据显示,巴黎奥运会多个赛事项目的体育器材都由中国企业提供,而且有80%的“弗里热”玩偶外包给了中国厂商制造。在郑珊珊看来,这无疑是对中国制造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认可。


“从体育公共外交的角度看,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制造、赞助商品牌、文化交流活动等,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开放态度、体育精神和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参与和有力贡献。”史安斌说。


体育精神的软着陆

2024


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1/4决赛后,郑钦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决胜盘1:4落后的时候,一直都有股精神在支撑着她。虽然很累,但为国家再打一场三小时的比赛,她仍然愿意。


在史安斌看来,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展现了一如既往的坚韧、专注和卓越,体现了个人才能,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也反映了国家的体育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在本次出征的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有223人,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仅有11岁。越来越多的“00后”“小孩儿哥”“小孩儿姐”扛起大旗,成为主力。这些新面孔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体现了当代中国体坛的新生力量。


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年轻小将彰显青春活力,老将的坚守拼搏同样令人动容。无论是从“鞍山小马”逐步蜕变为“国乒龙队”领军人物的马龙,还是不断挑战自我、实现一次次逆袭的巩立姣,再或是坚守赛场、五度出征的奥运元老刘虹,也都成为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郑珊珊指出,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表现,不仅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国家整个体育事业的呈现。这里面涵盖了各个训练队、教练员、各种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力量。“所以说竞技体育在这个舞台背后呈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之治、中国方案的一种呈现。


奥运成绩的硬实力

2024


史安斌认为,“唯金牌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但是优秀的奥运成绩可以展示国家在体育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增强国家在文体领域的影响力。


“过去我们通常在‘小、巧、难、女、少’等项目上发力,这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和人民体育参与程度等决定的。”史安斌说,但是随着物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Z世代”群体成长,新一代运动员崛起,中国竞技体育可以、也有能力,打破欧美运动员在网球和男子混合泳接力等项目上的垄断。


潘展乐展示奖牌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通过运动员的卓越“硬成绩”表现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我们可以改进、丰富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打破部分西方媒体炮制的“种族决定论”,激励更多民众参与体育,促进体育领域的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软实力。


个性表达的魅力值

2024


在接受外媒采访谈及潘展乐的表现时,张雨霏直言“中国选手取得优异成绩就会被质疑,那为什么菲尔普斯、莱德基,这些美国著名游泳选手的成绩不会被质疑?”在郑珊珊看来,张雨霏自信大气的回应是这届年轻运动员有底气、有骨气的实力表达。


而中外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体现出个人特色,比如孙颖莎“指挥”中朝韩选手自拍,看似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实际上是年轻一代中国运动员诠释奥林匹克精神最具体的行为表达。


在史安斌看来,摘得首金的“阿条姐”黄雨婷和“干饭哥”盛李豪因其网名“出圈”,体现出年轻运动员的个性、创造力,展现了中国“Z世代”的生机和活力;潘展乐的开朗“少年感”、“小胖”樊振东的“追星日常”、郑钦文的流利英语……这都展现出中国运动员的热情,国际化视野和自然、松弛、有态度的个人魅力。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是典型的、正在成长中的“第三文化人”,是“萌感中国”的极佳名片,可以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认可和尊重,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重构带来机遇,加速多元文化互动和“转文化传播”成为现实。


媒介传播的强效应

2024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奥运会无疑是一场全球瞩目的大型媒介事件。


史安斌指出,境内媒体通过全面报道中国运动员的成就和精神风貌,积极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不少境外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地呈现出中国奥运健儿取得的好成绩,为中国运动员的正面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平台。


比如,何冰娇虽然输掉了决赛,但被网友称“赢得了全世界的心”。她在颁奖仪式上携带了西班牙国旗徽章,致敬在半决赛中因伤退赛的西班牙选手马林,这一暖心行为正在社交平台X上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和KOL传播,在国际舆论场好评不断。


图片来源:网络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郑珊珊看来,尤其是在奥运期间,社交媒体能够引导公众情绪和舆论导向,成为接触海外“Z世代”的有效途径。


然而少部分境外媒体也充当了舆论斗争和认知战的“先锋”,时而“添油加醋”。史安斌对此指出,未来我们需要更主动地进行议题设置。郑珊珊也认为,我们要警惕被外媒利用刊发不实报道,防止情绪化传播和次生危机的发生,做好风险管理和有效应对。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作者、编辑:王小婷
审校:郑圆圆
责编:吴旭


清华全球传播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公共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