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回流乡村,这波年轻人想要什么?

学术   2024-11-13 20:02   福建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也开始向郊区和农村迁移,大众也逐渐关注到那些被遗忘的乡村文化和自然。然而,当人们回到新的乡村环境时,却发现难以与土地建立情感上的联结。在乡村的文化残迹之上,大量的城市元素不断融入,导致“新乡村”逐渐变成了又一个城市。因此,我们团队提出了一个疑问:“新乡村”是否是再一次的城市化?


带着这样的思考,2023年我们在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了名为DEEP GREEN深入绿里的展览,以此回应中国乡村实践的挑战,并思考双年展的主题「未来实验室」。这便是当时大家看到的DEEP GREEN1.0版本。


2023威尼斯双年展 DEEP GREEN展览 ©ArchiDogs


正如DEEP GREEN这一主题所示,我们希望探索人与自然共存的多层次“绿色”,超越单纯技术和指标构建的人工绿色场景。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更为多元化的新绿色。这次DEEP GREEN2.0,我们将延续威尼斯双年展的理念,通过即将出版的这本书,再次聚焦社区的互动与持续生长性。


2024年10月16日,作为DEEP GREEN 2.0 出版预热活动,我们邀请到乡村研究、社区营造、内容传播、乡村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一起探讨了中国乡村的多种可能性。



作者|Yirou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01 新乡村,新村民

 长期居民胜于“走马观花”


在这个年代,一些年轻人在全球各地旅行和居住,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工作,他们被称作“数字游民”。作为DNA(浙江安吉数字游民公社)和DN余村(浙江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的项目发起人,作家许崧对“数字游民”有自己的定义


在许崧看来,“数字游民”是一种类似于背包客的状态,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一阶段会进入的状态,而非长期职业。带生产工具,能在有电和网络的地方工作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数字游民。他关注的也并不是“数字游民”本身,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乡村青年生态社区”。


DNA公社、DN余村 图源:许崧

许崧及其团队在2021年提出了一个想法:在乡村中是否可以为这些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s)提供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呢?一直以来,许崧都想建造一个能够自我维持、自我运营、自我扩张的生态社区。团队仅负责前期的空间改造和社群构建,待社区成熟后便会撤出,转向孵化其他乡村项目。


DN余村 图源:许崧


数字游民公社与大多乡村项目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吸引年轻人长期居住、深度融入乡村生活,比游客来“走马观花”更加重要。虽然他们对参与人员设有硬性标准,但要求入住至少七天,以便筛选出真正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人群。例如,DN余村(浙江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入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停留时间的平均值约为58天。社区内生活的人大多是自由职业者,主流行业为文化创意和互联网科技方向。


DN余村 图源:许崧

参与者之所以选择来到乡村生活,核心原因是:这里有社交机会、满足他们需求的生活硬件设施、宜人的自然环境、低廉的生活成本。此外,新一代年轻人相较于过往更注重生活质量,金钱在他们的优先排序中并非首位。这正是数字游民公社所倡导的年轻人返乡居住的基础,而并非单纯的物质或责任感的驱使。


乡村的年轻人 图源:许崧



在后续的圆桌讨论中,地理自由实验室主理人杨言生也提到,当前的乡村振兴项目存在让本地人和游客变得像“过客”一样的现象:人们对周围环境缺少深层次的联系,甚至对身边的邻居不熟悉。杨言生曾负责“非遗点亮老家河南”、信阳浉河的“泡在郝家冲”项目和“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温州永嘉县专项的“自在枫林”生态社区他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人们建立与乡村的情感纽带。


地理自由实验室主理人杨言生 图源:CADE


在郝家冲项目中,他以茶文化非遗为主题,通过设计探索路线和互动体验,让游客与茶农互动,体验采茶、品茶的生活。在永嘉的“自在枫林”项目中,他提出“自在枫林”的概念,吸引在地乡贤、外地永嘉人等参与建设乡村。通过这些创新的协作模式,杨言生的项目不断探索如何让外来者和本地人对乡村产生更深的归属感。

永嘉自在枫林 图源:ArchiDogs




02 落地的设计
链接历史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刊物创办人宋群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乡陕西西安的了解并不深。西安一直被称作“千年古城”,人们说起西安,总会提到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而今天的西安,与历史上的长安除了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重合外,已经相去甚远——这成为了宋群创办独立刊物《Local本地》的初衷。


筹办《Local本地》过程中,宋群做了大量关于西安的城市历史研究。他不仅对西安的人口结构、迁徙历史进行挖掘和研究,还搜集了大量影像资料,回溯80年代的西安。通过田野调研的方式,他逐渐了解到西安的街道、街巷,以及各种民众的生活方式。

《Local本地》刊物及内页摄影 图源:Local本地


2015年起,宋群及其团队不仅做出版,还开始做空间项目,比如中国第一个城市记忆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所有的物品都可以被触摸和体验,参观者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质感。他们还发起了“城市记忆1000+计划”,用口述历史和物品记录城市的变迁。


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 图源:Local本地


在四川成都的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他们也把在地记忆融入现代空间,让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在同一项目中得以体现。宋群指出,只有通过这些记忆的呈现,们才能在开放的环境中重新找到熟悉的归属感,重建人与人、人与地方的关系


四川成都⻘白江区城厢古镇 图源:Local本地
成都城厢记忆馆  图源:Local本地

然而不止西安与成都,在其他地方,还有更多的设计师们开始连结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在后续的圆桌讨论中,繁星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季欣介绍了他们团队在“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项目中建造的“咕咕来仪”项目,其灵感源自河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泥咕咕”建筑形态上,这栋建筑似一只小鸟轻落山崖,通过形象的抽象处理,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符号融为一体,作为对当地历史的回应。

繁星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季欣 ©ArchiDogs

"咕咕来仪”建筑 图源:季欣
在“非遗点亮,老家河南”大赛中,河南师范大学团队为“泥咕咕”设计的动漫形象“泥小妮” 图源:刘亚辉

在圆桌讨论中,ori design主理人、开吉茶馆创意总监Jart也分享了位于上海的开吉茶馆的设计灵感,团队参考了祠堂、村口的大树、村民聚集打牌的空间,将这些公共场所的元素融入茶馆设计。通过内退式结构、开放的门、竹椅等设计,他们营造了一种熟悉的、易于社交的氛围,让人们在空间中感受到亲切的回忆,使人们能够联想到小时候在家门口乘凉的场景。


开吉茶馆创意总监 Jart ©ArchiDogs


开吉茶馆 图源:Jart


对于乡村振兴,Jart特别提到,乡村要具备文旅价值,还需有负责任的开发团队,真正关注乡村长期的营造,而非单纯的商业开发。Jart分享了他们团队与村民、茶农深入交流、建立信任的经验,并表示如果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投入文旅项目,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茶文化连接乡村与城市,带动更多年轻的品牌和文化进入乡村


历史元素让人们感受到过去的记忆,也让空间变得更有故事。更多的居民和游客将从建筑就能理解和欣赏乡村的文化。建筑承载着历史,让地区在发展中留住属于自己的个性与记忆。


03 什么是乡村的未来?

 商业逻辑与社群运营 


刘亚辉博士来自浙江财经大学,该校在2018年创办了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经过七年的发展,现已升级成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他们多年来在乡村实践中发现乡村极缺年轻人才,而高校里正好有大量青年学子,从那时起,他们一直在践行如何搭建高校与乡村之间的桥梁。



图片来源:刘亚辉


在乡村中,大学生们运用青春力量和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将闲置空间改造成运营空间、开发农产品包装和伴手礼、为乡村设计研学课程、策划并举办活动。例如,在“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杭州建德市专项中,北京大学团队与千鹤村合作,开发了“重返1955年”剧本游项目。游客购票后,可以换上50年年代风格的服装,体验磨豆腐、田间劳作等当年农村的生活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从去年开始,“创青春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增设了创业类赛事,年轻人有机会在乡村创业就业。例如,在去年的两山杯安吉赛中,来自福建三明学院的五位毕业生凭借将赋石村一处闲置空间改造为苔藓馆并注册公司留下创业获得大奖。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已有两家分公司。


图片来源:刘亚辉


在圆桌讨论中,九樟营造合伙人陈勃文提出,他在项目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乡村或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或许并不在于建筑设计或文化元素,而在于其内在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支撑整个体系的运转


繁星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季欣发现,这些项目往往在短短几年后便开始衰败。在今年国庆期间,他再次造访某地乡村时,注意到一些前几年投资和设计的“乡村美学”项目,因无人维护和缺乏持续更新内容而逐渐荒废,令他深感惋惜。


九樟营造合伙人陈勃文 ©ArchiDogs

现场圆桌讨论 图源:CADE


以陈勃文参与的上虞半山项目为例,上虞属于绍兴的一个区,代表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县生态。项目所在的老城区呈现出一种“城市盲区”的状态,几乎没有年轻人,商业活力不足,仿佛处在一个“时间胶囊”中,保留着过去二十年前的模样。不同于一些拥有文化标志性的城市,这样的老城区缺乏突出的历史地位,

因此,如何重建这种社区生态成为设计团队的主要挑战。陈勃文提出,要为小城镇注入更现代和有趣的元素,以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和新消费力量。尽可能引入与一二线城市对标的消费体验,可以弥补当地居民对于大城市生活的憧憬和需求。


上虞半山 图源:陈勃文


同样,在西安,宋群及其团队的街区更新和城市改造项目也面临后续运营的问题。比如在西安高新区,他们开展了一个新的空间集合项目——Localand。为了保持空间的活力,他们尝试了商业化与社区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比如创立自己的品牌,开设餐饮、咖啡店等,这样不仅能支持运营,还能进一步延续社区生态。


西安高新区Localand 图源:Local本地
西安叁伍壹壹TFEP 城市复合型社区中心 图源:Local本地

西安西仓 图源:Local本地

Localand S:Localand子品牌,在有限的空间内,在不同时间段内,满足社区服务的不同功能 图源:Local本地



04 结语:城市回流乡村

回到了哪个“乡村”?


今天城市和乡村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甚至趋向消失。当这种界限不再分明时,乡村和城市的未来可能不再截然不同,而是更加融合。就像圆桌讨论中九樟营造合伙人陈勃文提出的,传统的乡村已成为一种“记忆”,现代的乡村更像是城市的延伸或附属,已不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治理或独立的经济模式。


专家们普遍认为,乡村的振兴需要深入理解当地环境,引入新型产业和城市化的生活消费方式,吸引年轻人重新回到乡村。而年轻人究竟想要什么?除生计来源和生活质量之外,乡村对年轻人还有什么独特的吸引力?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观察。


发文编辑|Yirou

审核编辑|Yibo

专栏编辑 | Sherry Li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年轻人出行6大趋势:“新中式旅游”成黑马


长在公园里的商业,让年轻人彻底被硬控了


旧厂房爆改办公,年轻人最爱的去“班味儿”


韩国地产,为什么韩国年轻人都“喜欢”租房?


年轻人为什么痴迷疯狂星期“寺”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咨询合作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投稿咨询  转载合作  摄影服务
城市设计
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