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者李雪:反睡训12年,我炸了个什么粪坑?

教育   2024-11-18 06:55   北京  

作者|李雪
来源|李雪爱与自由



我从2012年开始反睡训,哭声免疫法爆火时,是我扭转了全网的舆论趋势。

从那以后,把“哭声免疫法”宣传得爆火的睡训博主,就不提哭免了,开始换新词,比如法伯哭泣控制法、睡眠引导,而且成正规军了,说自己是拿美国证书的,国际睡眠引导师,声称自己是温和的、无害的,不提倡哭免的。

可一旦你交钱进群,就会鼓励你坚持哭免,因为睡训要想成功,就必须哭免。否则一个婴儿怎么会放弃对母爱的呼唤呢?


这些睡训大V,现在都刻意淡化睡训,基本不提了。是我的功劳吗?不是,人家财运亨通我怎么可能挡得住。

让她们不再提睡训的契机,是2020年,一个孩子被活活睡训死了。在“睡眠引导”付费群里,一个妈妈分享着婴儿独自在屋里哭泣的监控画面,孩子哭得极为惨烈,妈妈本能想冲进去看看孩子,但在“睡眠引导”导师的鼓励下,“再坚持一下就能解锁趴睡,否则你将功亏一篑!”,妈妈硬着头皮坚持了下去,然后孩子果然不哭了,群里开始庆贺这位妈妈成功上岸!

后来发现,不哭的原因,是孩子死了。


睡训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孩子孤独地趴在婴儿床上,生命在不断流逝,使出最后的力气向妈妈哭泣求救,而妈妈却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在微信群里听导师指导……

这个事情引发全网愤怒,于是睡训大V们不再提睡训,开始转头岁月静好,成为育儿博主了。



前两天我写的文章,让一群人破大防了,开始撒泼打滚骂街式评论。自己孩子养得双眼无神缩肩驼背,一堆“都是基因导致的疾病”,然后大骂爱和自由是邪教。


睡训大V:睡训安全,放心交钱给我学。有的博主睡训后孩子出现了疑似自闭症症状。有的博主睡训后孩子患上了ADHD。


粉丝:睡眠训练无害,是在解救我们做妈妈的,我们就要学!


我说:母婴依恋是孩子一生人格健康的基础,母婴依恋被破坏,孩子的身心都会出各种问题。想要母婴安睡,只需要妈妈神归当下感受呼吸,跟孩子一起呼吸。这方法不要钱,免费,当天见效。


粉丝:你好可怕啊,亏我还买了你的书。


粉丝:李雪是邪教!为了流量无良知无底线!污蔑攻击迫害妈妈们!


粉丝:那你有本事生出一个娃,实践一下,我们看看呗,还能生的出不?


粉丝:天呐!!怪不得武志红抛弃你,原来你交配也不会啊,难为他跟你在一起这么多年了。


粉丝:弄了半天连个孩子都没有,要不把别人孩子当武器呢,抓住了别人不能把你怎么样,因为你没有。


粉丝:你连妈妈都不是,你有什么资格毫无底线地批评妈妈们,如果你生个孩子带一天,你就会惊醒你错得多离谱。不要站在上帝的视角污蔑认真用心带娃的妈妈们。你为了流量颠倒是非黑白,真是没有良心良知。


……


真是一方博主养育一方粉丝,什么样心智水平的博主,吸引同类特质的粉丝。只有乱挥的镰刀,没有割错的韭菜。


然而事实是,所谓“邪教”方法养出来的孩子,怎么偏偏都那么幸运没有“致病基因”,一个个活力四射几乎不生病呢?


数年来,成千上万的雪粉投稿晒出来的自家娃照片,可惜微博只能发这一点。什么是眼里闪着小星星,什么是幸福、主体性强、活在当下的眼神,这些都是范例。



有一类基因疾病,有明确的致病基因,比如唐氏儿。有唐氏基因则必然是唐氏儿,没有则必然不会变成唐氏儿。所以是不是唐氏,跟后天养育没有任何关系。后天养育只会决定他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唐氏儿,还是痛苦的唐氏儿。


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在做基因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存在“有此基因必然发病,没有则必然不发病”的确定性,比如多动症,比如自闭症。

基因和得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基因是子弹,后天养育是扣动扳机的手。

即便是病毒性疾病,也能看到,爱和自由养育的孩子,遇到病毒侵袭,恢复得更快,后遗症少。

气血壮旺的孩子不容易生病,生病也好得快,这是中医常识。

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无数的案例正在发生,那些多动症孩子,甚至自闭症孩子,在父母自省,厘清边界之后,孩子自动在好转乃至痊愈。如果把这一切归于基因,孩子就真的看不到光了。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用爱和自由重新养育自己,一些慢性病也会逐渐消失。

治疗腺样体、慢性鼻炎等老毛病,不用去改基因,也改不了基因。通过重新养育自己,认识自己,加上中医治疗,身体会逐渐好起来。


网友留言:她一直在给妈妈们提供情绪价值,认可付出,理解当妈妈之后的不易,获得了无数支持,简直感动的都要掉眼泪……可是主体性强的人不需要别人的“情绪价值”,我的幸福只来源于自我负责,没有“付出感”也不需要“回报”,无论是对孩子还是任何关系,都适用。


李雪回复:睡训大V流量秘诀 —— 先“共情”当妈妈多么不容易,还摊上睡渣魔娃,然后卖睡训课给你,孩子养出抑郁的生命底色之后,还会感恩和主动捍卫博主。


网友留言:我也认识一个睡训娃,妈妈非常狠,从出生就自己一个房间睡,孩子4岁的时候,身高比身高曲线矮10cm,体重是60%,脚丫子都比正常孩子小5码。但是人家非常自信,还经常告诉我要怎么给孩子选学校、报课外班。


李雪回复:对孩子越残忍的人,对教育孩子越自信。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行为主义者的“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的、光秃秃的、没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


我们来看看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何。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


雷纳曾多次自杀,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约翰·华生前妻的两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在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的记忆中,她的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就已经种下。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年对爱的绝望,让约翰·华生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


“哭声免疫法”“睡眠训练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而被这些训练大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如今,在欧美生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亲密育儿”的建议。



那些坚定秉承训练大法的妈妈,她们愿意花费无数的时间精力来纠正孩子,却不愿意反躬自省一下: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我面对孩子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我是否感受到焦虑、紧张、痛苦,我能否让自己逐渐放松,学习临在、专注,无条件地关注孩子。

宁可纠正孩子一辈子,也不要自省一分钟。她声称这才是爱,科学的爱。


睡眠训练要想奏效,核心就是让孩子感到绝望:妈妈绝对不会顺应你的需求满足你的!婴儿在绝望中,不再发出声音于是独立完成睡眠。


借一位网友的比喻,这哪里是带孩子,分明就是“熬鹰”。“熬鹰”是什么,读者可以自行搜索,简单讲就是,人类为了驯服猛禽,与它进行意志的角逐。


支持“睡眠训练”的人,最初是“哭声免疫法”的拥趸。后来她们基本避免使用这个词,改为更加高级、方式改良得温和一些的“哭泣控制法”,形成一套睡眠训练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中有好的地方,比如:觉察宝宝的困意,设置适合入睡的环境,不要刺激发困的宝宝让他兴奋。—— 这都没问题,但这不是睡眠训练的核心。


睡眠训练的核心思想是:宝宝“应该”按照我认为的“科学”时间入睡,否则宝宝就需要被训练被纠正。


那么怎么才能把宝宝修正成我认为的正确入睡时间呢?光靠觉察宝宝困意改善睡眠环境显然不够用,最管用的招数依然是哭声免疫法的各种变种,核心是:宝宝发出信号(比如哭泣)排除生理原因后,就不要回应他,够狠的就一直不回应,不够狠的也要延迟回应,让宝宝明白该睡觉时哭泣是没用的,是不会得到安抚的,这样他就学会乖乖独立入睡的。

总之,妈妈不要去顺着婴儿的节奏,不回应他,不满足他,不跟随他,不创造母婴共振呼应,而是强迫婴儿顺应自己认为的科学正确节奏。

事实上,婴儿哭泣闹觉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生理原因之外的,都是心理需求。


比如,家里人之间隐含冲突,让婴儿不安;妈妈自身焦躁无法放松,无法感受到婴儿,婴儿感觉失联了,孤独恐慌;无法感受到放松和安全的婴儿,无法跟妈妈有链接的婴儿,即使困了也无法入睡,会“闹觉”。

这时候就有两个选择:


一是:训练婴儿,修正他,让他绝望,不再发出呼唤。


二是:觉察自己,再次回到当下,回应婴儿,恢复链接。


对于多数时间魂不附体的人来说,养育孩子会非常艰辛。妈妈的意识不临在,孩子从精神层面如同孤儿,你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依然惊恐难安哭闹不止,很难哄睡。妈妈本来就气血不足,还要挤出精力哄一个好像永远哄不好的婴儿,特别容易精神崩溃。那些抱着孩子自杀的惨剧,就是这么来的。

婴儿天然而执着地寻求跟母亲的精神链接,对于气血充盈意识临在的母亲,这是种双向的滋养享受。对于魂不附体意识散乱的母亲来说,这是婴儿在榨取自己的能量,觉得孩子要把自己吸干了。

这也是“睡眠训练”大V们赚得盘满钵满的商机,妈妈觉得孩子要逼死自己,于是用睡眠训练从精神上“杀死”婴儿 —— 让孩子对获得母亲的回应彻底绝望,从而乖乖入睡,批量制造儿童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睡训成功的孩子,眼神里都是弱弱的讨好和忧郁,睡眠极其依赖固定的程序和安抚物。一旦换了环境,比如住酒店,就入睡困难,长大后也经常要靠安眠药陪伴入睡,长期焦虑失眠。

女人处在魂不附体、气血亏虚的状态,最好是不要生孩子,就像别在月薪5千的时候背负500万房贷。如果孩子已经生了,总是哭泣难安,问题的重点不是如何让孩子睡整觉,而是如何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心神临在,保养气血。

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去想着如何哄好孩子,放下让孩子“必须睡觉”的念头,孩子越焦虑难安,妈妈越要凝神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比如可以一只手放在孩子身上,一只手放在自己腹部,感受身体在呼吸,可以的话,试着让自己眉心舒展,嘴角上扬,自己意识临在,孩子也就自然安静了。这是最快速让孩子入睡的方法,当天即可见效,比睡眠训练有效多了,而且免费,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在提升妈妈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妈妈静心下来,不再想要改变婴儿,只是陪着他,婴儿会安然入睡。妈妈自己内在的小孩,也会被疗愈,被滋养。



心理创伤,尤其是母婴依恋创伤,难治吗?

真的非常难,我用了接近20年的时间去重新养育自己,心理咨询都做了八年,眼神里的悲伤底色依然看得见。近些年的照片里,能看到发自内心的笑容,以前真的是拍照只会假笑。心理创伤造成的身体问题,比如腺样体肿大、颈椎前倾,严重到睡觉会窒息而醒,身体寒湿僵硬……我收入的一大部分,都用在中医治疗上了,才保住自己的命。

所以我看到被睡训,被共生操控的孩子,就会心痛不已。我知道如果父母坚信自己很伟大,捍卫自己的正确性,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多痛苦,疗愈自己的路多么难。

同时,生命又有着极强的韧性和向上的能量,只要孩子还依恋父母,哪怕18岁了,父母成长自己,孩子都能巨变。

依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只要这个窗口还开放着,父母改变,孩子的创伤都能自我修复。所以无论你过去给孩子造成过什么创伤,都不要自责不要怕,只要从现在开始看见孩子,孩子都能给你惊喜的巨变。

同时依恋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窗口,尤其是一个女孩,带着抓取依恋的心走进社会,很大概率会羊入虎口,容易被渣男吸引,被剥削被利用被凌虐,却离不开对方。

电视剧《绝对隐私》,周迅演的后两集,看得我心痛哭泣,一个缺爱的女孩,本来是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活生生被渣男几句甜言蜜语骗到心甘情愿成为他的生育工具……真的太黑暗了。

成年人如何拯救自己、重新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主动打开依恋的窗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心不受意识控制,反复承受创伤,早就防御关闭了。

而且特别危险的是,如果某一天依恋窗口面对某个人突然打开,有很大概率,那个人其实底层心智跟自己父母很像,也是高度自恋,唤起了自己强迫性重复的剧情,很可能被再次创伤。

去找依恋专业心理咨询师,是比较安全的选项,当然找到一个合适的咨询师也并不容易,长期咨询也是不小的费用,也是要看机缘。

我特别想给大家一个成年人修复自己依恋创伤的灵丹妙药,可是这么多年我也没找到,真的很遗憾。

只能日复一日的去觉知,看到情绪痛苦背后的自恋幻想,从幻想回到现实,多跟身体在一起,像一个最好的妈妈那样,温柔的养育自己。



这几天谈睡训危害的话题,就像炸了粪坑一样,炸出一群“人”,她们嘴里出来的东西,比肛门出来的还脏。

也可以理解,这些人因为心智能力低下而沦落社会底层,“妈妈”是她唯一可以标榜的身份,再也没别的东西可以炫耀了。

也因为心智低下,才会力捧睡训。稍微有逻辑、有同理心的妈妈,对自己亲生孩子做不出来这样的事儿。

当她们看到睡训伤害孩子,不是思考“我能做些什么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而是“你攻击我唯一的身份,你是恶魔!”

我是穷N代出身,也不是富人,但我经常愿意捐款去帮助穷困家庭。

但是同时,我也依然建议跟我一样出身社会底层的粉丝,提升自己,尽量多赚钱去住好的社区,上更好的学校。或者至少用爱和自由养育孩子,孩子的心智必然能跨越所在圈层。

为什么呢?因为整体上来说,住更好社区上更好学校的人,偏执极端的会少一些,周围人的语言能力、心智能力,会好一些,这些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和孩子。

睡训粉丝留言:要是你被别人说看你把孩子养成这样,都是你的错,你不会生气吗?本来A娃付出的就多,已经很疲惫了,还要被指责都是父母的错。

李雪回复:这是特别经典的底层人思维,无论是交朋友,找员工,找合作伙伴,切记要远离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他们不关心事实,甚至不在乎自身利益,当然也更不在乎给别人造成损失。他们唯一关心的是,“你是否认同我是正确的!”。比如你跟他讲事实,事情这样做会给双方都造成损失。他听到的是“我那么辛苦,你居然指责我!!!”这是他们的心智水平决定的,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能改变的。认知即命运,这样的人也注定一辈子贫穷混沌哀怨。

当然,也有人专门喜欢这样的人,也就是“镰刀”。只要提供给她“都是别人的错!你真是太委屈!你付出如此多!”这样的情绪价值,那么,把她卖了她都会感恩拥戴你,你说的话漏洞百出也没关系,“镰刀”会主动给你圆上。

综上,“科学育儿”派统一特征:

1、无法理解“情绪对健康和疾病会有重大影响”这么基本的医学常识,说“情绪致病”就是邪教。

2、自称“科学主义”,却不承认基因领域的共识:后天环境和行为,会影响基因表达。

3、没孩子的不能教育有孩子,一孩的不能教育二孩的,生女儿的不能教育生儿子。总之,生得越多越专业。生育让女人自动成为育儿专家。

哎,都是自恋导致的智力缺陷。

作者介绍




作者: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对于李雪老师关于睡训的观点,尹建莉老师:



除此之外,尹建莉老师也想提醒家长和老师们,绝不要随意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尤其不要用“症”“瘾”“癖”等带有病字头的概念来定义。

以下是尹建莉老师阐述的原因:

一是你根本没有权利去判断一个孩子有或没有哪一种特性。孩子千差万别,差异化才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如果都一样,他只是批量生产的机器。


所以绝不要因为他比别人家孩子更累人一些,就定义他为高敏感宝宝,因为孩子入睡时间比较长或睡得少,就定义他睡眠困难症;因为他不爱阅读或比一般孩子阅读能力弱就定义他阅读障碍症;因为他比较闹腾,就定义他有多动症;因为他喜欢独处或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就定义他自闭症——你上下嘴皮一碰就给孩子下个负面定义,但这完全是荒谬的,非常不“科学”。

孩子面前稍微有一点谦卑心,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去比较,相信他有无限的可能,当下的能或不能完全不代表他以后的能或不能,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二是任何标签和定义都是引导和固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不要批评孩子,尽量赞美孩子。因为你的批评和赞美会慢慢渗透,最后真的都会变成孩子的某种特质,孩子会用自己的实际状态和发展来证明你说的是对的。

反负面标签就是预防负面固化,要贴标签也贴正面的。当然,赞美和贴正面标签必须基于你内在诚实,真的能看见孩子的好,不要夸张或假惺惺地去说话,任何不真诚的话孩子都能听出来。


三是商业上有个秘诀就是市场细分,分一个枝条出来就能创造一片市场。体现在儿童教育上就是现在很多机构和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断地创造新名词新概念,迎合一些家长的喜好,或引发家长的恐慌和焦虑,迎合和制造焦虑都会创造市场。可以确定地说,每个标签背后都是一个商业市场。它确实能让卖各种训练产品的人赚很多钱,但伤害的是你自己的钱包和孩子呀。


家长们在年轻时肯定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容易走偏,我自己也在养育女儿过程中做过不少错事。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是完美的,我们也不必要求自己作为家长是完美的。重要的是要经常反省自己一下。

如果孩子有某个问题让我们头痛,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育儿方式或心态上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随它的便,相信孩子是个小神仙,他有自我纠偏功能。只要家长不焦虑,不贴标签,不搞破坏,孩子错不到哪里。


但如果不动脑筋乱跟别人跑,孩子一有问题就给贴个标签,问题都是孩子的,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的,甚至以孩子的负面标签衬托自己作为家长的伟大,这就非常要不得。


育儿很简单,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不需要有太多新概念,也不需要有任何焦虑,正常地关心孩子,和孩子友好简单地相处,这就行了。


作者介绍



尹建莉,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曾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专业写作,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从“小”读到“大”》作者。


尹建莉父母学堂
教育学者尹建莉创始,1000万家长信赖。0-18岁孩子的教育问题,这里都有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