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王玺
来源|王玺的心理空间
上周,跟一位好友相约见面,喝咖啡聊天。
我们相交多年,情同家人,几乎无话不说。那次聊天,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关系和感受。我们有一个共识:现在抑郁的人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跟缺乏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内在感受无法流动有关。
她讲了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她曾在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手下带领着一个团队。她对团队的伙伴很关照,这种关照是发自内心的爱护。
她看到他们的优秀,同时也看到他们的短板。曾有一位小伙伴想要离职,去从事跟身心灵相关的工作,来找她交流,她对他说:
“能够很早地开启自我觉察,去探寻和认知自我,关注身心灵的成长,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因为这样,就不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打磨自己,不去亲自经历那些痛苦和喜悦,过早进入到只专注追寻灵性成长的层面,而忽略了现实生活,就不一定是灵性成长,反而可能是一种灵性逃避。”
我赞道:“你说得太好了,应该对他有帮助。”
她说:“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听进去。我是因为看到他的状态,才二十多岁,对探索自我和他人有兴趣,对自我成长有很强的驱动力,但他的从业经历、生活阅历还相对单薄,所以当时这么跟他聊的……现在想想,其实人生所有的大修行和大功课,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里,每时每刻每件事。”
很多时候,人是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里的。
如果有人看到你,适时点拨你一下,其实很重要。
逃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人习惯在心灵层面合理化,却逃避现实,逃避关系,逃避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感受。
我有一些来访者就是这样。他们有才华,有理想,擅长思考,却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封闭、退缩,不愿跟人接触,不愿社交,无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人独处的时间越长,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就越重。
独处久了,有些人神思恍惚,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或把自己的想象当作是现实。与外界隔绝,不进入真实的生活和关系,会让人失去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会怀疑、否定自己,对自己有很多负面评价,从而陷入更深的抑郁之中。
和现实脱节的人,通常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离得很远,情绪压抑,无法表达。
即使在痛苦时刻,他们常常也像抽离出来的旁观者。曾有来访者在谈起亲人朋友的死亡时,表现异常冷漠,仿佛在讲述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喜欢逃避的人,可能和内在母亲失去了连接。
内在母亲,是在我们生命的最初阶段,和现实母亲的互动中,母亲留给我们的印象。这个印象,内化成了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部分。
经常有人说,他们很难亲近自己的母亲。
追溯起来,往往和其早年的经历有关,比如婴儿出生后交由母亲以外的人抚养,或婴儿出生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和母亲分离。
婴儿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最终演变成绝望、愤怒。就算之后母亲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仍会因为内心强烈的痛苦记忆,不愿亲近母亲,会把母亲推开。
我有一位来访者,小时候被父母送到奶奶家养育,中学时离开家,去异地租房上学。他很想妈妈,天天哭,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她来陪伴自己,都被妈妈拒绝了。后来,当妈妈主动靠近他,想陪伴他的时候,他冷漠而坚定地拒绝了。
另一位来访者是早产儿,刚生下来就住进保温箱,一住就是一个月。从小到大,无论父母对她多好,她跟他们不亲,跟任何人也不亲。后来,她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把自己的抑郁、焦虑以及和父母的关系,都归因为自己刚出生就住进保温箱的分离创伤。
还有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跟我分享了她的觉察:我今天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容易逃避现实,看不清事实……我从一生下来,就被妈妈严重忽略,她完全看不到我。当我需要妈妈回应的时候,被她拒绝了无数次,所以我害怕面对现实,害怕跟人打交道,这对我来说太难、太恐怖了。
有些妈妈跟我诉苦: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跟我不亲?
恰恰相反,不是孩子长大了才跟父母不亲,是从小就埋下了不亲的种子。孩子小的时候意识不到,等他长大了,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就会爆发。
跟母亲分离、被母亲拒绝,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个创伤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就像最后这位来访者,她和母亲的关系,也投射到她和其他人的关系中。看上去她渴望拥有亲密关系,却又在潜意识里不断破坏、逃离,几次恋爱都以分手告终。
一个人失去和母亲的连接,无法亲近母亲,通常也无法亲近其他人。这样的人,不仅会在关系中逃避,也会逃避工作,逃避金钱,逃避成功。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模式,可能终其一生都会重复上演相同的剧情。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优秀的科普动画系列:土豆逗严肃科普。
它的知识选题非常丰富,而且不止是知识面的广度,在家庭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也有很多纵向的延伸,是一个不一样的新概念科普产品。
看土豆逗时,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科普这么逗”,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科普能育儿”。从地理、天文、恐龙,到财商、哲学、社交、儿童性教育等主题,我发现土豆逗有很多主题倾向于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问题,帮助家长解决养育焦虑。
因为传递知识属于“科学认知”层面,而人体、安全、儿童性教育这类主题更侧重于家庭教育层面,是孩子想知道而且必须知道的知识。财商、哲学、社交这类主题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这些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
点击下面小程序,即可购买
从第一季以科学认知为主,到第二季科学认知和家庭教育&能力素养各占一半,再到第三季的家庭教育和能力素养占大部分,这个内容占比的升级,让我想到前一阵看到的T型人才理论。
“—”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土豆逗涉猎地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工程学及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表示知识的深度,也就是知识内化后的能力深度,土豆逗在哲学、经济学等人文科学的培养,和无处不在的逻辑思维引导也做到了这一点。
三季的内容,让孩子们能够在土豆逗的世界里完成从 “认识这个世界”到 “立足这个世界”的成长飞跃。
仔细看了选题目录,太丰富了,有物理启蒙、野外生存、军事启蒙、社交霸凌、人工智能……这些选题对已经有了知识储备的孩子来说,非常“解渴”。
倍受家长好评的安全自护主题,不仅有游乐场安全、超市安全,还有更多针对热点新闻事件的科普,比如离岸流、车辆盲区、校园安全……这些屡屡发生的、藏在孩子身边的危险,土豆逗讲解得非常全面。
这样的内容很热、很新,真正解决了家长的养育麻烦,是当下家庭教育实实在在的刚需产品。
还有学习力主题,把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变成藏在书桌里的大怪兽,让土豆逗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做游戏,打败这个大怪兽。我非常喜欢这个设定,教育不是一味地批判、改正,而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我们和孩子决不能站在对立面上。
除此之前,据说为了新增的人文类科普和能力培养内容,土豆逗团队还邀请了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把关产品在讲述逻辑和认知层面的尺度,让土豆逗动画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更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
比如儿童性教育科普,我之前因为工作原因,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科普领域,有 “不要提前唤醒”的重要原则,所以讲述的尺度、方式非常重要。
土豆逗的儿童性教育主题《成长的秘密》真正遵循了这个原则,而且特别邀请了在这方面非常资深的专家,全程审校把关。最终呈现的内容非常准确、适度,充满温暖和关怀。
针对当前屡屡发生的儿童被性侵新闻,他们还特意做了一集“儿童安全”作为免费试看集,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土豆逗和两个厕所小人的有趣故事,游戏化的知识讲解,让孩子一看就明白了!
免费试看《性教育|儿童安全:爱心圈,你有吗?》
点击下面小程序,即可购买
(广告)
作者: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13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著有《路在脚下延伸》、《当人生艰难时刻来临》,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公众号ID:wangxi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