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十有八九是关于孩子“不爱学习”的:
“打游戏劲头十足,一到学习要么犯困,要么干别的去了!”
“那么简单的内容,教半天了,还是学不会!”
“每次跟我保证好好学习,但就是没行动,上课溜号、作业拖延,多说两句还跟我急!”
……
这些问题搞得父母心力交瘁,关键是我们自己干着急,孩子那儿一点儿改善的迹象都没有,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
前段时间,学堂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她说:
“我给儿子定了个学习计划,内容都是他同意的,结果刚执行两天,人家就恢复原状了。
我让他说到做到,一开始还跟我装两天,后来直接摆烂,说本来就不爱学,定这个计划他更讨厌学习了。
这不是他自己同意的吗?怎么就厌学了?家里好吃好喝伺候着,学个习怎么就要他命一样?”
衣食无忧、父母爱护、顺风顺水,只要专注学习就行,怎么就做不到呢?
学堂总编老狼专门找了赛先生科学的创始人大卢老师沟通过这个问题。
总结下来,“不爱学习”的背后,是父母们做了2件事。
第一件事:
不把孩子当成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谁的事?
当然是孩子。
相信99%的父母都会这么回答。
但实际上呢?
却不知不觉成了父母的事。
比如说盯着孩子写作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
“你卡在那儿不动干什么?不会就先做简单的。”
“你这块写得不对,不能那么写!”
“你看你看,字写得歪七扭八,谁能看懂?”
……
而孩子就会陷入一种恍惚,会觉得“我到底是为自己负责,还是为写完之后父母不说我负责”。
孩子的判断和价值标准发生了偏移,直接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父母了。
“反正我学什么都是为了你,成绩好也是你的功劳,我一点儿成就感和价值感都没有,我何必去费心学习。”
就像尹建莉老师举的例子:学习像搬砖,你愿意在监工的指令下,吃苦耐劳、拼尽全力地用双手搬,还是愿意有人给你造一辆推车,甚至放上音乐轻松愉悦地搬?
答案不言自明。
我知道,有的父母会说,难道眼看着孩子做错了、不会做、在那磨蹭我不管?
我们可能需要意识到:
所有的孩子都是从不懂到懂,很多的能力是从没有到锻炼之后习得的。
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能力的话,父母越不放手,孩子就越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如果不去锻炼,孩子也就不可能唤醒自驱力。
而且,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错题,马上就纠正、去指责,孩子会对“犯错”产生恐惧,久而久之为了不犯错,只做练习过的题,不敢尝试新题型。
一位曾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霸说:
“为什么硅谷的科技创新很强?
其中一个点是,它对错误的包容性。不管是创业者还是科研者,在犯错的时候,整个环境对他们是非常包容的,失败了没关系,大家一起复盘找原因,然后下次再去做。
但是,如果是在一个不鼓励创新的环境中,在出错的时候是会给人非常大的压力和打击的。然后所有人在做数据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不再会有创新,不再会大胆的尝试。”
学习,实际上是个试错的过程。
在不断犯错的的过程中,孩子从不懂到懂,慢慢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当然,并不是说,完全让孩子自己无目的地硬摸索,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反馈,建立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样很重要。
孩子是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的。
父母的困境是:纠错不难,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非常难。
这个时候,就显出了赛先生科学的优势。
不同于学科类的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像是一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索之旅。
不是那种复杂抽象艰涩的知识,孩子们先接触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理,就像把科学拉到身边,跟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孩子们做小实验,他会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会提出和思考问题,还会主动优化执行方案。
在赛先生科学的课堂上,科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多的是给孩子打开一扇窗,助力孩子认识世界,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
好奇,是内驱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看看下面孩子们做实验的热情和他们的成果,是不是感受到了孩子满满的兴趣和和快乐?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小孩子当然觉得动手做个什么有意思了,上学的大孩子就未必了,再说课内学习就够累了,哪有时间做什么实验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很多孩子对数理化表现得没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只能依赖死记硬背,可很容易出错或忘记,学起来也枯燥。
但赛先生科学的课程,每节课都会精心设计,把知识融入到实验中。
没有说教的味道,也不是单向知识的传播,有互动有提问有操作,在观察和实践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真相,一步步内化知识。
一点点被唤醒内驱力,一点点建立自信心,一点点挑战和扩展知识的边界。
很多孩子升入初高中后,觉得物化生艰涩难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靠文字描述,他们是搞不清楚复杂抽象的概念的。
他们需要一个思维的脚手架,用肉眼可见的方式,把原理和规则演示出来。
而科学课,就是这个脚手架。帮助孩子更快、更形象、更有逻辑性地在脑子里搭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可以这么说,喜欢科学课的孩子,将来面对物化生学科更加游刃有余。
第二件事:
让孩子拼命刷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今年高考作文开始反套路,不讲大道理了。
全国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些题目乍看很容易写,每个人都有话说,但想要写出新意,拿高分可不容易。
因为这些题目考察的,是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仅靠通读语文课本和指定课外读物可培养不出来。
再来看高考英语作文题目:
请根据以下图片内容写一篇演讲稿:
1.共享单车;
2.高铁;
3.新能源车。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请按如下格式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
看着是让孩子描述一个交通工具,实际上是让孩子写国内交通的发展,考察的是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再也不是我们印象中只要靠死记硬背若干大招、套路、模板,背大量名言名句和范文,就能取得好成绩了。
这也是很多孩子小学、初一初二,还能考个高分,一到初三或高中就突然不行的原因。
之前所学的内容都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开始跨章节跨学科,题目变得灵活多样,不少答案和结论没法一眼看到。
不去理解知识,捋顺逻辑,只靠死记硬背形成的肌肉记忆,再也行不通了。
明明孩子很努力,很认真,很勤奋,但付出得不到回报,一下子从“学霸”变成“学渣”,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他能喜欢学习吗?
我们需要让学习回归到它的本来面貌上:老老实实学知识的本质、在试错中形成思维方法、在实际问题中锻炼解决的能力。
真正地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打通思维,他才可能真正喜欢上学习。
是不是看到这心有点儿慌了?觉得自己很难引导孩子?找个好老师也不是容易的事,就算找到好老师,经济上负担也很大?
这些都是我们实际面对的问题,放到以前,确实很难兼容。可在这个高速迭代进化的时代,科技真的帮了很大的忙。
赛先生科学,主打的就是一个扎实易懂。
拿“紧急救援”这个学习单元举例,赛先生把课程拆分为8个部分。8周的时间,孩子不知不觉就完成了19个实验和作品,学了14个科学知识点,电学的内容很容易就顺了一遍。
而且这个过程,不是说孩子一个知识点干巴巴看老师讲,然后自己做实验,整个课程是需要孩子参与的。
拿小班直播课来说,6-8人一个班,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每个孩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启发、激励孩子,让他们主动去学、去想、去做。
如果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课上直接跟老师提问,老师不会直接给答案,会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答案。
要是孩子上课做实验觉得懂了,但又觉得背后的知识点不太明白,直接找老师答疑就行了。
可以这么说,从预习到上课到复习,再到课外拓展,老师全程陪伴。
不知不觉间,孩子就走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他不是被动地学,而是相当于让孩子自己手握方向盘,把学习的主动权抓在手里。
你看,不用家长绞尽脑汁辅导,也不用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孩子已慢慢打通学习思维,把知识融汇贯通成一个整体,掌握了学习的底层逻辑。
想起朱永新老师的著作《未来学校》中的描述:
“未来好的知识不局限在某些名校,就在云端,任何人都可以简单便捷的获取,而未来已来。”
为什么是赛先生科学?
市面上这么多科学课,为什么学堂推荐赛先生?
▶ 具备全球广度和专业深度的研发团队
赛先生的所有课程,都经过专业设计和反复推敲的。
他们有科学家+儿童教育博士的团队,有科创大赛评委导师+名校科技辅导领队,还有中美课程研发+专业STEAM教玩具开发团队,都是资深的专家。
请了由各个白名单赛事评委、AI机器人设计师、软硬件开发工程师等实战专家构成的带赛教练团队。
还有国字号科普专家团队,每个都是大咖。
▶ 丰富的课程内容
他们的课程一阶段是录播+小班直播;二阶段和三阶段都是小班直播课;赛事课是固定班级固定竞赛教练的直播课。
录播课知识密度不大,主打的是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搭配上教具,孩子可以上手操作,趣味性一下子就上去了。
小班录播课的老师都非常有耐心,因为只有6-8人,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可以更直接、更个性化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同时孩子们可以相互交流。
而赛事课知识密度和专业性比较高,相当于科技特长生的“敲门砖”课程。
▶ 完善的课程体系
赛先生结合了美国NGSS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构建了课程体系。包含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设计和技术应用。
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提高成绩,简直一箭双雕。
▶ 全面的自我成长
课程涉及到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孩子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分享他们的发现;涉及到自我认知的深化,让孩子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科学学习的过程鼓励孩子们发展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
它还帮助孩子们建立起面对挑战时的韧性和适应性,这些都是面对未来所必需的重要素质。
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孩子们不仅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
怎么样,是不是有些心动了?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入手
优惠难得,不要错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