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报》2024.10.12(第7010号)

2024-10-12 15:09   吉林  

导读

2024年10月12日

一版: 检修大现场 处处微课堂

二版:对吉化老员工修为的检验

三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版:笑容照暖泪水



报头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第7010号

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2-0054/

责任编辑:张博


在公司繁忙的大检修现场,一场以大检修为背景、以“微课堂”为载体的创新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增添砝码的同时,也悄然孕育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检修大现场 处处微课堂

本报记者 姜淼

建修公司青年技术骨干现场理论教学。宋洋/摄

染料厂工艺工程师讲授工艺改造知识。车玉花/摄

电石厂进行培训课件后期制作。籍红/摄

在公司繁忙的大检修现场,一场以大检修为背景、以“微课堂”为载体的创新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见微知著,这一培训环节在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增添砝码的同时,也悄然孕育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精准布局,健全培训体系


检修工作启动之际,一份饱含公司对人才培养深远考量的《吉林石化公司装置大检修期间培训工作专项安排》迅速传至各单位。

该文件不仅清晰地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还依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与规划。旨在利用大检修这一宝贵契机,通过统筹强化工艺设备培训、新项目人员培训、“全岗通”人才培养以及新员工跟踪培养等多方面工作,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大检修的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截至目前,公司已开展各类培训项目588 项,惠及员工2.2万余人次,实现了培训的全覆盖与深度渗透。


师徒传承,筑牢技艺长城


“这条管线从哪连到哪?介质是什么?有哪些仪表控制点?”染料厂双酚A车间学习小组组长、公司劳动模范朴太虎趁着大检修设备打开的时机,给徒弟李利翰“开小灶”。

李利翰感慨道:“设备内部结构平时难以看到,虽有设备图纸可供参考学习,但还是不如看实物直观。师傅让我在现场多跑、多看、多问、多想,钻研这些设备的原理、结构,甚至‘小脾气’,这对我操作技能的快速提升帮助很大。”

像这样新老员工结成的师徒对子,在染料厂共有79对。在现场培训练兵中,师傅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深入浅出详细讲解设备设施运行原理、操作要点以及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徒弟们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为检修结束后的安全顺利开工以及提升日常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经验。

“小班化”“点餐式”“一对一”教学……在三十里化工城,“师带徒”并肩作战、教学相长的温馨画面比比皆是,浓厚的“传、帮、带”学习氛围,成为检修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不仅让新员工迅速成长,更使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


创新模式,制作实景课件


检修现场的课堂听得懂、看得见、摸得到。为固化培训资源,公司紧紧抓住装置停开车、设备打开的有利时机,开展大检修微视频课件制作活动,以影像形式详细记录重要设备拆装过程、停开车关键步骤、经验做法及操作注意事项等。

电石厂结合各车间、各岗位及新入职员工特点,统筹规划视频课件框架,确保视频内容全覆盖。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演示和讲解,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通过图片、图表、实景拍摄等多种方式,让视频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目前,已高质量录制大检修视频78个,拍摄大检修照片986幅,形成完整视频课件9个。

北方公司拍摄各类视频素材500余分钟,制作视频课件26个,并准备在大检修结束后通过竞赛评比,遴选出优秀的视频课件作为培训资源,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帮助员工快速掌握关键技能和操作步骤,提高培训效率。

“这些视频课件不仅为新员工提供了实用的学习资料,更为企业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为企业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副经理熊欢斌表示。


现场教学,促成学以致用


大型机组是装置的心脏,零部件复杂,内部结构精密,检修周期长、难度大,对检修质量要求较高。此次大检修,公司共有66台套机组需要检修,这些检修施工任务全部由建修公司承接。

检修到哪里,培训就到哪里。为帮助公司设备专业新员工快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尽快掌握化工装置各类设备结构及检维修技术,进一步加强公司设备管理技能人才储备,为下一次大检修提前积蓄力量,建修公司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利用大检修契机,组织34名2023届设备专业本硕毕业生开展理论集中授课和现场实物讲解培训。

理论培训主要围绕检修前准备、汽轮机检修推演及压缩机检修推演三方面,系统讲解了裂解气压缩机组大检修桌面推演内容,帮助青工了解机组重要零部件,熟悉机组检修过程,知晓施工目标,明确作业相关注意事项。

现场培训环节,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东部检修车间维修九班班长崔岩,结合现场设备实际情况,详细讲解了乙烯厂裂解气压缩机组工作原理、检修步骤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这种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帮助我们快速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让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最直接的实践,学得更快、记得更牢、效果更好。”参训设备专业新员工纷纷表示。


荣誉殿堂,见证成长辉煌


以学促练、以练促学、学练结合,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作风优良、能担重任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正加速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永不言败。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极大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近日举办的集团公司首届碳排放监测员大赛和油品分析工竞赛中,吉化代表队的选手们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个人金牌、铜牌和团队银牌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展示了吉化员工的精湛技艺和良好风貌,更为企业赢得了广泛赞誉和认可。


增加力量,保证每道工序高质量验收

120万吨/年乙烯装置进入中交百日会战冲刺阶段


本报讯(本报记者宋晓媛 通讯员王金彪)10月10日,记者在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现场了解到,国庆节期间,施工热度不减,全体参战人员加班加点,毫不松劲。施工时间从早6点一直到晚8点30分。现场作业人数达到3000人。乙烯装置中交百日会战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东区项目经理部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增加有效的施工力量,保证施工进度和安全质量要求。“现在是工艺配管、设备安装的重要阶段。为了保证中交目标不动摇,我们在节假日不放松管理,跟着施工作业人员、监理、总包单位一起督促现场施工。”东区项目经理部施工经理卢思屹向记者介绍。

从设备进场验收开始,监理公司就与物资采购公司、东区项目经理部、乙烯厂和总包单位,五方联合验收。监理公司注重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按照质量控制点平检。涉及重点部位,监理公司还进行旁站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受控。

目前现场多点施工,主要设备进行一次找正、二次找正、灌浆,部分设备正在进行保温、保冷和裙座防火施工。各区域工程师验收任务繁忙,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下一道工序按时开工。

“包括后期的防火保温,我们都要天天跟着项目进度巡检,必须保证每道工序按要求监理验收。像压缩机三机组这样特别重要的设备,工程师每天都跟着施工单位步步确认,保证安装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梦溪监理公司乙烯项目总监刘佳说。

项目部监理合同人员是27人。但据刘佳介绍,现场已达到30多人。随着管道试压高峰来临,还会增加人员进行试压前查线。国庆期间监理人员天天加班,跟东区项目经理部人员同进退。晚9点以后进行探伤无损检测。所有项目检查完成以后,监理才撤离现场。

“目前乙烯工艺管道焊接完成85%,国二套完成94%,小总体按照公司要求的轻重缓急,合理组织施工力量。7条重要管线,已经有4条投用,其余3条需要在10月30日之前按时中交。明年投用的管线,计划在11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涉及整个管廊的公用工程管线,今年要全部打通。”东区项目经理部副经理杨德峰说。

随着天气转冷,很多室外施工,如登高作业、保温、管线吹扫都面临挑战。根据各安装施工节点和进度变化,东区项目经理部及时调整施工计划,跟施工单位沟通、协调,保证按既定计划推进。

记者在东区项目经理部项目例会上看到,各施工经理、采购人员、设计人员、土建专业人员和总监积极提问题、提建议。东区项目经理部不回避、不推脱,灵活调整方案,当场拍板落实,问题不留尾巴,措施落到细节,保证项目冲刺取得良好的战果。


力量与精度同时把控

裂解气压缩机组扣盖顺利完成

裂解气压缩机组正在扣盖。董在华/摄

本报讯(本报记者宋晓媛 通讯员王金彪)10月8日8时,转型升级项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现场。62吨重的裂解气压缩机中压缸上盖被天车吊着一点一点下落。用了20分钟时间,上盖与下缸体四角的定位销对齐,以极缓慢的速度落下,与缸面平稳贴合,裂解气压缩机组完成扣盖。

扣盖是压缩机设备安装中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工作。操作精度要求严格。扣盖前,压缩机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全面仔细检查、核对、梳理压缩机各项数据。在所有检查符合要求后,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项目部对扣盖条件、材料准备、人员配备情况等方面统筹安排。

十建公司和东区项目经理部提前编制好施工方案,制订了一系列技术和安全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了人员分工、安全事项、技术要求和操作要领。重点强调了压缩机转子吊装前推力盘的轴向位置和转子轴颈与支撑轴承的间隙,保证转子与下半机壳的对中。

施工人员认真检验上、下两半机壳与隔板,以及壳体进、出口管口里面是否遗留工具、抹布或其他异物。对所用工器具、吊绳、专用工具进行清点和检查,确保无隐患。对压缩机内部进行了彻底清理,保证缸体内间隙一尘不染。

吊装过程中,起重指挥与操作人员密切配合,精密调整上机壳与转子之间的距离,确保不发生碰撞、磨损等异常情况。监督、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整个扣盖过程安全稳定、高效顺畅。

正确、精准的设备安装,可以保证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使后期维护工作量降至最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该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后续压缩机单体、系统调试以及机组启动提供坚实保障。


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

张春宇到公司调研

本报讯(本报记者李稳智)10月11日,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春宇到公司调研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检修开工、生产运行情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秀伟陪同调研。

张春宇先后来到炼油厂Ⅱ常减压装置现场、蜡油加氢项目建设现场、炼油厂新建中心控制室,以及质量检验中心东部质检一车间,详细了解装置检修开车、转型升级项目整体规划和建设进度、中心控制室功能布局、分析化验室建设等情况,对公司大检修、项目建设等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吉林省市有关同志参加调研。





锤头敲击检验螺栓紧固情况

在有机合成厂大检修现场,员工手拿小锤敲打换热器封头螺栓。这是该厂在大检修验收环节的特色做法。

该厂机动设备室为各车间配发40把小锤头,通过小锤敲击螺栓发出的音调,来辨别螺栓紧固是否到位。紧固到位的螺栓,敲击发出的声音清脆;松动的螺栓,敲击声音发闷。

这种方法简便、实用,提高了检验螺栓紧固质量的效率,对设备专业人员也是一次良好的基本功实战培训。

员工对全厂换热器封头、塔槽罐人孔进行全覆盖式敲击排查,已发现并处理多处螺栓松动、紧固不到位问题。

图为员工用小锤头验收换热器螺栓。

         许清超/摄 徐阳/文




24万吨/年双酚A装置

8台离心机安装就位

本报讯(本报记者刘宝强 通讯员王超)10月3日,24万吨/年双酚A装置最后一台离心机顺利就位。至此,装置8台离心机全部安装就位。

设备抵达现场后,中区项目经理部、工厂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8台离心机进行开箱验收。设备各部件仪表齐全、整体完好。在设备基础验收合格后,技术人员进行了设备安装的技术和安全交底。随后,清理作业场地,规划吊装路径,确保材料摆放、基础表面、施工机具等达到设备安装条件,制订应急预案并演练。

9月25日,现场施工准备就绪,第一台离心机开始吊装。10月3日,最后一台离心机安装完毕。

8台离心机均为AS11-3型固体转鼓式离心机,用于分离双酚A悬浮液脱水过程中的固体和液体成分。

 

最后一台离心机运送到指定位置。王超/摄


左右滑动查看




责任编辑:李卓




站好最后一班岗,把爱岗精神传下去,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情感。大检修的现场,建修公司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几十年坚守一线,数十载埋头工作。如同一颗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不生锈,不松动。他们即将退休,却仍然在大检修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次装置的检修,更是——

对吉化老员工修为的检验

特约记者 宋洋

刘忠吉是东部检修车间维修二班高级铆工技师,1987年入党,同年参加工作。他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多次解决装置设备检修难题,先后荣获“排头兵第一名”“优秀工程管理者”“安全环保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4年11月,刘忠吉即将光荣退休,在他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检修中,他们班承担了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气压机组检修等多项施工任务。刘忠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参与艰巨检修项目,工作中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认真执行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展现了一名老兵的严谨与担当。

刘忠吉抓住大检修契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检修现场变课堂,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维修窍门和经验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里年轻员工,释放一名老党员的光与热,用守望与付出站好大检修最后一班岗。

机电检修车间检修六班班长、党小组长王朝阳1983年参加工作,这是他经历的第18次大检修。参加工作至今,王朝阳始终奋战在生产检修一线,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不褪色、不褪志,以饱满的热情,带领班组员工出色完成各项检维修任务。“虽然明年3月即将离开工作岗位,但我永远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名老员工的承诺与坚守,更是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提升大检修现场文明施工标准,作为兵头将尾的他带领班组党员主动承担260根施工警戒柱制作任务。在炎热的天气里,他与大家一起划线、下料、焊接、刷油,高标准完成警戒柱制做。

在丙烯腈厂冰机大修过程中,需要对机组整体吊装,车间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王朝阳。面对作业空间狭小、管线密布的难题,王朝阳巧妙构思、勇于尝试,凭借出色技术实现机组一次吊装成功,为后续检修创造有利条件。

关长青是设备制造车间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10月,他即将告别奋斗近40年的工作岗位。在班组承接的大检修燃烧器更换安装任务中,有员工发现新设备孔距与原有设备孔距不相符,如果返厂重新加工,势必会影响检修工期。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技术骨干关长青请缨,带领作业组人员多次来到现场,反复测量核算新旧设备孔距,与厂家人员多次沟通交流,最后采用测量旧孔距与拓孔距样板相结合的办法,成功完成螺栓孔定位,实现新设备安装一次成功。

    面对工作中最后一次大检修,关长青坚定表示:“能参与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大检修,是光荣,更是责任,我必须全力以赴!”




全面测试,确保低温天气随时出动

为落实安全执勤要求,十一假期过后,消防支队对所有执勤车辆器材装备进行了全面测试和换季保养。重点排查车辆发动机、转向、制动、泵浦等系统是否存在故障及非正常磨损等情况,排查车辆底盘、车载炮、臂架炮和随车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检查车辆油、水、电、气和灭火剂是否充足。测试车辆给水系统,对各类用电用油特种器材装备进行实际操作测试,对密封性个人防护装备进行了充气测试,确保车辆装备达到冬季安全执勤要求。             

                                                   蒋邵华/摄





加满油的发动机

邵润鹏对浦耕源说,“无论多么不起眼的一项作业,都要亲自上手,这样才能知道有没有漏洞,有没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然后才能去补齐短板或创新改造。”

特约记者 车玉花 通讯员 许崇明

邵润鹏(右)和浦耕源查看聚乙烯蜡提质增效项目改造图纸。

                                                车玉花/摄

截至10月10日,染料厂EBA、聚乙烯蜡两套装置均进入开车前准备阶段。

装置现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地专注于设备管线气密性实验,逐一检查提质增效项目新设备安装质量。

邵润鹏,56岁,助剂车间设备副主任。花白的头发,精神奕奕中透着智慧。浦耕源,23岁,2023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设备专业见习大学生。高高的个子,胖乎乎的面颊上挂着一团稚气。

自8月15日EBA装置大检修开始以来,这一老一少每天早上7点前来到单位,像加满油的发动机一样穿梭在大检修现场。晚上8点后,才披星戴月结伴骑车回家。

“化工装置设备数量大、类别广、结构复杂且隐蔽项目多,要想做得好首先得耐得住性子。无论是技术协议签订、施工方案审查,还是制造、安装质量检查验收,邵主任总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按照规范制度标准一丝不苟地完成每项工作。”谈起邵润鹏的工作态度,平日里有些腼腆的浦耕源滔滔不绝。

“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期,人员紧张,他经常是一人承担起动、静设备的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对于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这些任务已是繁重,更不要说老邵主任了。但他却总是既能保量又能保质地圆满完成任务。”看着邵润鹏每天满满的工作任务,浦耕源略显心疼地说。

“咱们设备人员一定要勤动手,才能知道设备工作该怎么干。”邵润鹏对浦耕源说,“无论多么不起眼的一项作业,都要亲自上手,这样才能知道有没有漏洞,有没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然后才能去补齐短板或创新改造。”

在施工现场,邵润鹏的腰间总是挎着一个泛旧的帆布包,这可是他的百宝囊,扳手、螺丝刀、记号笔、磁铁、检验尺、头灯等宝贝全在里面,在设备检修作业及质量验收等过程中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每次完成现场作业后,他都会亲手将检修现场收拾整齐干净。

无论是安全受控系统预约作业票,还是现场检修施工作业,邵润鹏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后辈也十分耐心,会细致讲解所有提出的问题,会时刻注意现场的安全。他深知,一个苗头倾向、一个不经意的坏习惯若不及时改正,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工作是一种修行,刚开始的激情虽然慢慢会消退,但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信念不会消失。这些支撑着我们钻进去,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注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小岗位也会是大舞台。”邵润鹏嘱咐着浦耕源。

从吊装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作业票的填写检查,到现场施工作业安全注意事项,再到每一台机泵、储罐检修注意事项,管线法兰紧固密封以及检修质量对装置平稳运行的影响……一次大检修,邵润鹏纠正了10起习惯性违章作业。浦耕源也发现并制止了3起螺栓未满扣等潜在施工质量问题,他很有成就感。





化肥厂

界面交接前逐一自查

本报讯(特约记者谭欣洁)化肥厂大检修进入收尾阶段,装置陆续准备开车。他们落实“开车准备十二条要求”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打折扣,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开车前的界面交接、运前安检、桌面推演。

该厂严格执行检修交工艺界面交接的三级管理制度。各生产装置根据界面交接专业检查表,逐一进行自查和互查,确保交接过程无遗漏。除灰车间在检修交工艺前,开展检修回头看清查行动,重点关注保温缺失、压力表红线、阀门管线标识等问题,通过拍照留底形成清查工作清单,确保了每一项问题都能得到整改验收。

该厂高度重视投用前安全检查(PSSR)工作,组建由工艺、机电仪、安全环保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对即将投用的装置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硝酸车间组织精干力量对浓硝系统酸循环查漏,共计查出并消除6项漏点。作为公司检修后首套开车的装置,空分(公用工程)车间在空分装置开车前对氮压机仪表系统、SIS1系统、GDS系统等280余个控制点逐一排查确认。开车过程中,仅用38小时便产出合格氧、氮产品,有效满足了全区的用氮需求,也为下一步浓硝酸装置提前开车提供了氧气保障。

该厂认真组织各装置开展开工前桌面推演工作,确保每一套装置、每一个重点方案都能得到充分的模拟和验证。合成氨车间随着开车进展的推进,每一个单元开车前,管理人员都会提前一天进行桌面推演,通过模拟真实操作场景,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措施。丁辛醇车间成立了开车小分队,以法兰、阀门等薄弱点为重点开展专项测漏排查。

该厂严格履行“模拟操作”“唱票”“复诵”等关键步骤,确保电气设备送电操作步步精准无误。电气车间为保障西部总降变、厂用二期、三期电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精心组织了送电前的准备工作。从制作详细的倒闸操作票,到对现场开关和刀闸的全面检查,再到保护定值的精确核算及新动甲线相位的细致测定,操作人员均能严格进行“四对照”和“作业前思考三十秒”,步步确认,项项精准。历时5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1000多步系统大型操作,全过程无差错。目前,该厂电气系统运行稳定,工况良好,为各装置检修后平稳投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和人变成厉害人

通讯员 田玉久

马超在检查作业工具。  李海鹰/摄

“师傅,让我看一下你的作业许可证。”

“这吊装区域怎么没设警戒带,吊装指挥在哪里?”

“你们现场放置灭火器数量与作业票上要求设置数量不符,需要整改。”

一个头戴黄色安全帽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个检修作业区域,他平日里对人很随和,但在检修现场时就变了一个人。他就是北方龙山公司安全环保室副主任马超。

每天早上7时许,马超准时到达现场按照检修预约计划,与施工单位、监护人员现场对接作业项目内容、位置等,提前预判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确保安全检修没有疏漏。当日工作结束后,他还要再次确认一道又一道环节,了解汇总当天的检修作业情况。检修过程中,面对违章行为他毫不留情,排查隐患更是一丝不苟,他成了检修现场出了名的厉害人。

随着大检修全面展开,马超就像陀螺一样,在各个装置现场穿梭,认真检查每项作业许可票、特殊工种操作证等。压缩机检修、切断阀安装、甩碰头施工等检修作业,都是他重点检查盯防的地方。

碳五厂际管线甩碰头施工现场,紧张而且忙碌,声音嘈杂,电弧光闪烁,施工场地窄小,作业条件不是很理想。马超一丝不苟地监护每一个施工人员,不时提醒高处作业人员挂好安全带,戴好护目镜,确保施工人员正常施工。

“在检修现场,不确定性很多,看不见的风险也多,我们参检人员就得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发现风险、避开风险。”马超说。他洪亮的嗓音像检修现场的定心丸,听着让人都倍感心安。




中部变电站组合电器

更换项目一次送电成功

动力厂组建攻关团队跟进式组织设备验收、回路确认等工作,细致编制规程、精准核对数据、组织操作演练,坚决做到所有操作动作精准无误、万无一失

本报讯(特约记者周莹)10月4日22时35分,动力厂顺利完成吉林供电公司电力调度的45个大项、89个小项的送电操作后,中部66千伏变电站组合电器更换项目一次送电成功,标志着网架结构及组合电器隐患治理项目又完成一个重要环节。

该厂网架结构及组合电器隐患治理项目涉及电站主控及中部66千伏系统保护更换、66千伏组合电器更换等任务。66千伏组合电器更换自8月26日起,历时40天更换完毕,提升了电气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中部变电所是工厂发、变电系统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公司本部、北方公司所属单位及工厂两个水场的电力保供,对使用15年之久的组合电器进行更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厂机动设备室主任袁超说。

改造项目在边正常供电、边施工的情况下开展。面对作业时间紧、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不配套等问题,机动设备室充分研究改造过程中的问题,细化落实相关措施。电气车间主任夏克明勇挑重担、主动介入,带领设备员夜以继日地到现场核对校验新老图纸,片区长刘铁民每天起早贪黑盯守在现场协调指挥。经过35天的奋战,完成全部任务,确保了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全面受控。

为确保项目改造后顺利送电,该厂组建攻关团队跟进式组织设备验收、回路确认等工作,细致编制规程、精准核对数据、组织操作演练,坚决做到所有操作动作精准无误、万无一失。送电期间,岗位员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严格遵守唱票、复诵、确认、执行制度,管理干部坚持旁站式监督,全程忙而不乱、稳中有序。


物资采购公司(进出口公司、招标中心)

创新推进物料主数据

贯标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张敏群 李振宇)物资采购公司(进出口公司、招标中心)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大集中ERP上线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物料主数据贯标工作,提前1个月完成大集中ERP物料主数据清洗阶段性工作,实现物料主数据贯标工作加速跑。

作为公司物料主数据贯标工作的主战场,该公司针对物料主数据具有大类全、品类杂、清洗体量大等特点和难点,他们严格落实时间表要求,坚持立体推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统筹谋划、加强协同,科学构建工作体系,对内成立大集中ERP项目工作专班,设立9个清洗小组,组建大类专家审核团队,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落实任务。建立跨部门、跨单位的协作机制,形成纵向联动、横向沟通的工作网络,合力推进物料主数据贯标工作。根据物料属性差异化特点,实施“一室一案”清洗策略,针对性制订清洗方案,保障了编码清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针对新旧编码标准差异大、属性确认工作繁重、专家反馈缓慢、定制管件标准缺乏、新增属性品类困难等问题,建立三级联动问题处理机制,及时反馈27项意见。


左右滑动查看





责任编辑:宋晓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75年砥砺奋进、团结奋斗;

75年不忘初心、矢志为民。

在共和国历史丰碑上,“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传为佳话。

8年后,河北大贵口村,村民霍金激动地跟总书记唠家常:“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不少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约76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约36倍。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防灾减灾救灾到抗击新冠疫情,75年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无一不是党和国家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坐落在高山深谷间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满山的脐橙树郁郁葱葱。2020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彻底打通。

如今,村里的脐橙等农特产品不仅能够方便地“走出去”,外来的资源也能顺畅地“走进来”。一进一出,阿布洛哈村因路而“兴”。

这条短短3.8公里的通村路是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缩影,兑现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75年初心不变,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在神州大地回响。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20世纪50至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接续奋斗,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居住、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居住条件很差。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住房短缺的情况逐步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居住环境持续向好,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通电和通电话的社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分别有99.9%和99.8%的户所在社区实现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公路,比2013年提高10.7个和1.5个百分点。

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多渠道扩大托位供给;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不断推进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时代在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定如磐。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京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

这一次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回望共和国75年岁月,巨大的发展进步,不仅是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干”出来的,更是人民群众靠拼搏奋斗精神“拼”出来的。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发、在奋斗中自强的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响应号召,投身社会生产建设,修建基础设施,支援边疆开发;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克时艰战胜世纪疫情,力量和信心始终来自人民。

“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变革开启。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这是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一句古语,意在强调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聚激发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收集群众诉求、听取社区服务建议、沟通就业创业政策……在深圳市莲花街道福中社区,“党员摆摊,群众赶集”成为周末新场景。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家门口多样化服务,切实擦亮民生底色。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新时代,共产党人仍需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75载长歌奋进,一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如今,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打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75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夯实民生之基,厚植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形势长期稳定:75年来,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7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有力发挥了可持续的托底作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向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系列部署: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如今,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系列举措和部署持续回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日前,浙江一些地区在市集上融入了“共富”元素,通过为低收入群众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减免摊位费、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分红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百姓称之为“共富市集”。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选取浙江省先行先试,为全国促进共同富裕探路示范。

从试点先行,到推动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再到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奔向共同富裕,蹄疾而步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方向路径,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新的征程依靠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定将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回望75年光辉历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推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国庆前夕,龙(岩)龙(川)高铁梅龙段正式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4.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如今,这些梦想已然变成现实。

  75年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开启一场亘古未有的伟大实践,以改革开放的如椽巨笔书写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壮美诗篇。

  伟大变革,总是从思想破冰发端。

  上世纪70年代末,面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发展的巨大差异,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看到当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1978年5月,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华巨轮驶入历史新航道。

  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从农村发轫,向城市推进。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加入世贸组织……亿万民众靠着敢闯敢干的冲劲,推动新中国迎来“史诗般的进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彼时,中国正面临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矛盾增多……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为全面深化改革领航定向,迄今已主持召开了73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

  在介绍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时,美国《时代》周刊曾质疑:让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今天的中国,用事实给出回答: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至2023年的超126万亿元,占世界比重升至17%左右,1979年至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

  今年7月,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回望不凡历程,三次“三中全会”一以贯之,历史节点的关键抉择印证改革开放是引领中国坚定前行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2024年5月6日,法国巴黎,习近平主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信心和底气。

 

“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今年6月,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一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塔读者会在此举行,现场高朋满座,气氛热烈。

  “这部著作对我们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推动塔吉克斯坦自身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塔吉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管理学院教授拉希德·阿利莫夫感慨良多。

  今年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发行十周年。十年来,这部著作风行世界,改革成为贯穿一至四卷的关键词,一系列重要论述向世界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之道。

  坚持守正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

  “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不错失机遇、把握引领时代潮流。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及时把改革实践探索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引领改革全方位展开、向纵深挺进。

  直面发展难题,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实践表明,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压力挑战重重,如何靠改革增强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首次提出这一重大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明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从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新常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着眼于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守牢价值取向,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亿万人民磅礴力量——

  2021年3月23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

  在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向市民张丽萍询问陪母亲看病的费用情况。得知1.3万元花费中报销了8000多元,总书记十分欣慰。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户籍制度改革让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让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美丽中国建设久久为功……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扬起广大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

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

  今年7月18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二字昭示着清晰改革方向和坚定前行决心。

  紧扣改革主题,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万余字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勾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坚毅笃行的改革新蓝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以“七个聚焦”标定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构筑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强调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方面细化部署,以重点牵引全盘;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60条内容、300多项重要举措奔着现实问题去、突出问题改,强调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新部署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整体效能产生乘数效应。

  保持改革定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在全国范围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陆续出台,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关系。

  改革正向深水区继续迈进。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啃掉各种“硬骨头”,必须坚定扩大开放不动摇,以深层次改革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推动形成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增强改革勇气,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实效——

  “75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干,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深入陕甘大地考察,释放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鲜明信号。

  坚定不移抓改革举措的落准、落细、落实,是中国改革之道的鲜明特征。

  “改革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彰显无比坚定的改革决心和行动。

  今天,距离我们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只有10年多时间,距离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只有20多年时间。

  时不我待,号角催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阔步向前,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一定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左右滑动查看



责任编辑:武聪颖

笑容照暖泪水

——评电影《一公升的眼泪》

梅 里

十四岁的少女亚也在上学的路上摔倒,磕破了下巴。不是因为走路不小心。医生诊断后得出了结论。她患了小脑萎缩症,肢体运动失调。这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疾病。病人将逐渐失去语言能力、肢体活动能力,久病在床,最后死于肺炎等导致的并发症。

下巴上贴着一块药布,依旧一脸真率的阳光,亚也继续上学了。她不知道,从那天起,她的生命只有十年了,她将在二十岁卧床,在二十五岁死去。她也不知道,这十年的年轻生命将饱尝苦厄。原本无限可能的青春,只剩唯一的道路。这条道路堆满了荆棘和乱石,不远的尽头是她的悬崖。

亚也以后要经常去医院了。在从医院返回的路上,妈妈对亚也说,语气尽力地日常。明亮的阳光曝透车窗,照着妈妈的脸。车里的散射光倏忽晃着妈妈眼角的湿影儿。不知情的亚也算计着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反正也不会影响课程。轻松的语调是送给妈妈的乖巧的体谅;心里似乎仍是一池满映晴空的春水。年轻使她不能安坐,她调皮地将脸伸向前座。黑亮的眼睛,珍珠的牙齿,华美的鹅蛋脸。

但是,亚也沿着复健的路越走越深。病情一天天加重;她开始蹒跚起来。她爱笑的双唇常常不安地紧抿着。有一天,在就要费力地迈出诊室门口的一刻,她终于回头,问医生病会好吗。她微垂着头,大张的双眼流露出慌恐。

医生一定知道这一问是迟早要回答的,所以,没有躲闪,但措词得体,并信任地直视着亚也说,“很久以后无法站立行走”。此前医生曾暗示亚也说,人总是要抱着一两个痛苦生活下去。世上的医生大概是最了解这句话的分量了。

疾病和令人绝望的疾病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所以伟大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的价值更在于给病人以安慰。当然,与人类永远相伴的痛苦不只是疾病。其他的诸如意外、自然灾害、个性冲突及文明冲突引发的流血等等,最重要的、并被人忽视的痛苦则是形而上的孤独感,片尾曲忧伤而又平静地唱着“人是打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所以,人类最开明的智慧莫过于准备好“抱着一两个痛苦生活下去”。正如亚也和特殊学校的同学们唱的一句歌词:不要消失,继续燃烧。这里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痛苦。理解之后能接受,接受之后有勇气,勇气带来生命的光彩。

亚也终于知道了自己将面对的严酷人生。她还没有长大,世界一直在哺育她,她没有资格抱怨。她的手指才触摸到美丽的世界,也许心里正想着要用这双手也做点什么。画一幅画?修一条路?盖一所房子?种一片花?她觉得这双手就要伸不出去了。后来,她曾向轮椅悲伤地道歉:“对不起,我没给你好好充电。”

她问医生,躺在床上是不是也可以做些帮助别人的工作。当然可以,至少此时她已经让身边的人看到了愿望的美。她用全部的力量支撑摇摇晃晃的身体。她拖动双脚走路,吃力地读书、写日记,扬着脸梦想。她打开医院的窗子,高兴地看着五月的晴天,微笑着向路上的医生问早安。她在日记中写道:把话说得这么潇洒是需要一公升的眼泪的,以后要更多,忍耐吧泪腺。

但是,每一次流泪的情节,都被更多的笑容暖照。面对亚也时,母亲眼角的鱼尾纹会微微地皱起像是几线光芒,医生弯弯的红唇像一只坚定的小船,杂货店大妈慈善的三角眼像湖水拥着小丘。特殊学校的老师则把笑容深深地隐在严厉的嘴角下。在亚也跌倒时,她叫亚也自己站起来,并告诉亚也,团体生活中不可以哭。她们很少去扶一下亚也,有时候还会支使她一下。她们就用笑容支援亚也,不要放弃自己身体。对于亚也来说,站起来就是生活,动一下手指就是生活,说出一句话来就是生活,是她自己的生命给她自己带来的生活。这些笑容给了生命一个深深的肯定。亚也说:“真开心,还活着。”

亚也最后还是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主人公虽然死了,但是,这部片子却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首生命的抒情诗。这个伤感的故事被置于明亮的背景下,处处可以看到阳光,打开的窗子,阳台,鲜花,温暖的灯光,远处平静的水面。鸟儿、夏虫的叫声伴随着柔和的风隐隐回荡。天空被过曝,一片白亮,显然导演是在暗示一个未知的生命背景,那里,或许有关于生命奥秘的答案,但没人能揭晓,我们只知道,那里是光明的地方。

片子拍得干净流畅。我不知道主演是谁,但这个小女孩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不夸张不累赘,努力表现出生命的内在力量。我们看到本能的渴望在缓缓熄灭,像燃尽的蜡烛。关键是,这熄灭的过程优雅而从容,是智慧生命应有的姿态。

在我们平静的生活表面下不知道有多少痛苦,大街上你见到的每一个笑容都来之不易。导演有意关照平凡的人生,往往以最日常的事物过渡镜头,以轻松的笔调叙述让人心痛的故事。

看的时候,也许会哭,但哭的时候,别忘记笑。



拍花记(外一首)


刘建


其实它们不是在等待我的镜头

它们自在、明亮,兀自守着小小的芬芳

——河畔的两朵蓝色小花,掩映在绿叶中

好像是蓝天掉下来的两小块

初升的阳光,给它们留下小小的阴影:

没有抹掉的夜色的痕迹

它们用摇曳的身姿,描绘路过的微风

用凸出的花蕊,比喻来访的蜜蜂

用蓝色的花瓣,形容起舞的蝴蝶

它们接受过露珠的吻,接纳过鸟儿的赞美

甚至,隐藏过星星悄悄说出的秘密

河畔绿草如茵,野花星布

流水带着花香走向远方。两朵蓝色小花

冒号一样,说出朴素、热爱以及向往

此时,无论变焦还是广角

我都无法表现它们的善和美

就像万物对大地的感恩,无法描述

 

落叶归途

 

落叶一直在归途中

 

当它们在树枝上,只是一种幻觉

落叶和树木保持天然的一致性

飞鸟和白云,途经天穹时

山谷里传来的回声,在叶脉中汹涌不已

 

此时,一枚落叶正在寻找风中的庙宇

母亲还在河畔耕耘。夕阳下,她的身影

像迷路的落叶丢失的指南针

大地收纳了一切。河流如初,落叶漂浮

天边升起的星辰渐次点亮自己

宛若刚刚揭开的悬念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燃烧的火焰,照亮内心,光芒抚慰世间万物

几声掠过的鸟啼,飞溅出时光的一句箴言

 

落叶归途,沉默如雷,万物茂盛




一入秋,仿佛就踏进了延绵不绝的斑斓画卷。金黄色的稻田、宝石般的山楂、火红的枫叶、洁白的棉花……每一种色彩都是大自然调色板的杰作。在美轮美奂的画卷中,人们感受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丰盈。

踏着秋风的节拍,我步入山间。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已披上了金黄或赤褐色的秋装,层叠的山峦被斑斓的色彩所覆盖,而那些傲然悬挂于枝头的红山楂,宛如镶嵌在山峦间的红宝石。眼前这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景致,简直像老画家耗时多年精心绘制的油画。驻足于山楂树下,仅需片刻凝视,那份酸甜交织的滋味便在舌尖悄然涌动。

我眼前不禁浮现出童年的画面。那时,我和小伙伴们宛如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摇曳的树枝间穿梭,一手紧握枝干,一手敏捷地摘取果实。不时将一颗山楂送入口中,酸酸甜甜的味蕾冲击让我们忍俊不禁,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夕阳西下,余晖将伙伴们的脸庞染得绯红,我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满载而归,步入炊烟缭绕的村庄,清脆如铃的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于秀云/摄  吴丽芬/文



旅行的思考

王家年

记忆里,旅行是吉他的和弦,微醺的空气里回荡着陈绮贞的歌声:“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当人们追问旅行的意义时,毛姆写道:我旅行一趟,回来时不会依然故我。

出生于律师家庭的毛姆,惯常以冷静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在《客厅里的绅士》中,他说,我喜欢旅行是因为“喜欢到处走动,我享受旅行带给我的未知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异地等待着你,旅行的本质魅力不过是未知。人们往往会因独特感而着迷于一个从前未被发现的角落。就如阿兰·德波顿曾在加油站发现了生活的诗意,他在《旅行的艺术》中把原因归为,这里是一个“全新且实在的场景”。

旅行中与异于平时生活的风景相见,能使人们暂时摆脱因循僵滞的生活,这是独属它的魅力。偶尔暂别熟悉的城市,去造访异乡的人,从现存的习俗,去看土地的过往,在旅行中,体味人情,甚至别有一番滋味。

石田裕辅这样形容台湾:“台湾最美的风景,确实是人。”柴路得的旅行或许更好地阐释了这句话,他的旅途上没有相机,没有驴友,有的是每一处形形色色的人。从西域小城,到香港边境禁区,从美国印第安人部落,到台湾绿岛监狱,他沿着沉默的轨迹,去了解沉默者的故事。那些口吃少年,失语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甚至是习惯闭嘴的机密保管员,在沉默的底色中被赋予了生命的亮色。

旅行走过那么多地方,发现印象最深的景色并不全在声名显赫的著名景区里。比起黄山的险峻嶙峋、奇石怪峰,我更喜欢破晓时分赶去黄山,一路上看到的茶树、群山与浓云重雾;比起苏州城回荡着臭豆腐、烤鱿鱼等气味的山塘街夜景,我更喜欢陈旧“老”街的小市场。大清早,小摊大车交错停放着,摆满了水灵灵的水果和蔬菜,吃着叫不出名字的食物,听着猜不懂意思的闽南话,热闹得如同参加一场不期而遇的盛宴。

旅行不是探寻新的疆域,而是抛弃旧的世界。每一个我们认为陌生的地方,实质却是别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城市与城市,目的地与目的地,其实相对无异。而旅行,是一个找寻不同自己的过程。”如今的青年,被戏称是一毕业便成了中年人,他们没有时间去走,没有心情去看。旅行并不是旅游,它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观赏,是接近土地,带着行走的力量。

瑞士作家帕斯卡·梅西耶说:“我们为什么会为无法出门旅行的人感到难过?因为他们无法涉足外在世界,内在不能随之延展。”无法于行走中丰富自我,因而被剥夺深入自己内在的可能性,被困在僵化的区域里。

“你拥抱热情的岛屿,你埋藏记忆的土耳其,你搜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音符停留在伴奏,而我相信,旅行的魅力所在,就如《沿路向西》中所言:“每天太阳从我背后升起,再晒到我因骑车而黝黑的脸庞。我想,我成为了一个追逐太阳的人。”

喜欢旅行,不光是因为那些美丽的风景和陌生的路人,更是因为一旦开启旅行模式,就会告别按部就班的日常,有种生活在别处的欢愉感。



传承文明的薪火

——读《博物馆简史》

刘昌宇

文旅和假日经济的兴盛,点燃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博物馆是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传播的重任。国际策展人李翔、一森的《博物馆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以理论探究结合实物照片的诠释方式,详解博物馆从形态、馆藏、展陈到职能等各方面的探索与演变,清晰还原出博物馆200多年的发展轨迹。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聚焦18至21世纪以来,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递进史,并力图从社会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等多个视角,解析博物馆在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就当下博物馆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分析具体原因,以期找到应对的办法。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8世纪中期到1914年的起源与探索期;二是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与演变期;三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危机与展望期。第一阶段,在近150年的时间里,许多原本为私家性质的博物馆,开始相继向服务于社会的公共机构转变。彼时的博物馆,从最初的私人收藏空间逐步向大众开放的文化殿堂迈进。其中,英国和北美的一些博物馆,在公众化探索方面,俨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总结出为数不少的经验。这一时期,催生出了一些研究博物馆的学术刊物,以及引领博物馆具体走向的组织机构。通过这种形态和职能的转变,博物馆告别了孤芳自赏的幽闭时代,畅开温暖的怀抱,热情拥抱着文明的到来,其收藏和教育的使命自此也得以确立下来。

历史总在不断的革新求变中向前发展,人类的文明轨迹、文化印痕,也总会被登记在册、一一刻录下来。博物馆在这场润物无声的传承中,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赓续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伴随着光阴的齿轮永不停歇地驶向文明的地带,令人瞩目的博物馆历史也开始进入到第二阶段。这一时段,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第一次世界战争的残酷桎梏,以及经济大萧条之后的恢复生机期,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和平。文化留存的意义,更是跨越着山海、穿越着时空,被当时许多的人所看重。特别是反思人类的过往,无论辉煌抑或平淡,博物馆记录和珍存历史的作用,已越发变得价值千金。与此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加之人类社会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已然成为判定博物馆高低分野的关键指针。

在此语境下,放眼全球,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填充式博物馆,正被“大而全”和“专而精”相结合的博物馆所取代。以往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展出形式、收藏系统和公众关系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正在这种新形式、新业态下,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在一些有着良好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及时地适合了这种转变,它们在丰富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基本完成了职业化的探索,并为后继的提质升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博物馆是凝固的历史。‌它通过收藏、展示和保护文物,让历史以物质形态呈现,成为人们了解和体验历史的重要场所。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和解读,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但这种典藏,应是去伪存真,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博物馆的教化意义只会愈发深远。然而,随着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以及经济运行下所带来的严峻生存问题,不可避免地给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应对这种时代之变,时至今日,一些博物馆已经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公共化方面完成了转型,博物馆在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方面,有着天然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突出它的文化属性和社会职能,就能在增强民族自尊和提升文化自信上,很好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业已成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的局面,已成为时代的新要求,并成为全社会都乐见的一种文化常态。

一部博物馆的生成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它由最初的启蒙精神,迁演到记录历史,再递进到传承文化,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心血和智慧。我们要珍视博物馆的作用,让文明的薪火烛照星空,在千秋万代人的用心传承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左右滑动查看


素材提供:吉化报社

本期编辑:李卓


吉化融媒
讲述、参与、记录、共享
 最新文章